冬伤于寒

日期:2014-02-09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见于《素问》第一卷《生气通天论》。


       经常感冒的人,衣着稍有不慎,就感冒“风寒”了。 冬季严寒,寻常人都容易感冒,这“冬伤于寒”应该相当常见,难道说春就必病温? 但经文记载清清楚楚。 国学界谨慎胆小者占绝大多数,所以极难见到反驳。 鉴于众多《内经》“学者”躲避注解这八个字、或注解而含糊搪塞,不赞同这句话的,应该说大有人在。


       冬日伤寒容易春日病温,那么春夏秋三时伤寒是否也可病温呢?温病不应该说只拘限于春日,《内经》这句话究竟是脱简春夏秋三时后的剩余、认知偏颇、还是蕴含着至今不为人知的道理呢?


       考《内经》原文,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原文四时并论,并没有脱漏春夏秋三时外感。 四时并观,以“春必病温”语气最为肯定。 估计作者当时已经注意到后学理解有困难,下一篇《金匮真言论》便颇为用意地补充说“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注意,在《金匮真言论》中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讨论的篇幅明显少了,却以相同的语气“春不病温”来追认此前的“春必病温”。


       经典虽然认为六淫皆可致病,独重伤寒。承接《素问》第一卷,《热论》更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写下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盛不死”。 医圣临症第一书,更直接以“伤寒”命名。 就算被认为“别有师承”的《难经》, 在五十八难也写下“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伤寒,这经典中医的重中之重,根本就没有被后世温热派及江湖中医所理解过,仲景之后一个也没有。 国医沦丧,久矣!(待续)





· 半轮沧海上   冬伤于寒者,应该是指伤于不能封藏也。不能封藏则违逆与冬令之天时,阳气拔根,发泄于外,此春必病温也。2014-2-9  07:45




      中医修正  回复 半轮沧海上:伤于,不藏, 参合则近矣。(2014-2-10  23:02)

· 大象   前些日子咳嗽,也许春天要温病了,惨了。2014-2-9  08:48

      中医修正  回复 大象:必者,趋势也,警醒也。(2014-2-10  23:03)

· 一善心善行  什么是伤于寒?“伤寒”的含义是什么呢?若然人身于冬天没有因应天地之“寒”而作出适当的生理、物理、心理的调整,那么到春天时就会出问题了,春生这个生气就有障碍了!?病温不等同于温病吧!?期待修正先生的续篇里有透露。2014-2-9  09:36

      中医修正  回复 一善心善行:寒极化热?重阴必阳?医理岂是这么简单?(2014-2-10  23:12)

· 藏德无限   于冬当见少阴封藏之志,只为六节健顺之序。寒者,敛藏之本气,为大本营,休养生息之职能所在。若伤于寒,外出之兵无所归,必致扰民叛乱,天下大乱,此乃少阳之病温。2014-2-9  10:07

      中医修正  回复 藏德无限:盛世不闭户,何养十万兵?(2014-2-10  23:15)

藏德无限 回复 中医修正:谢老师指点,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进入太阳境地,则伤寒,寒者,紧急动员也,盛世急闭户,维稳之兵遂出少阴,发于少阳,以应急太阳之本寒(此寒为正常生理功能),现于表象则为病温或病热,用麻,桂及其他,皆为解太阳病篇之病寒也,警报解除,兵藏户开。(2014-2-11  09:52) 再理一遍,先是冬时太阳伤于寒,本气之寒主之,乱世闭户,少阴不藏,兵不归营,遂于春之少阳当发之时,合力发之,遂病温,病热。不知这样理解,对否?(2014-2-11  09:53)

      中医修正  回复 藏德无限:您的理解,超出一般中医人。(2014-2-11  23:11)

· 一善心善行   路遥兄借用了黄帝的“尚方宝剑”震慑了那班不懂装懂半知半解的评委才得以通过“五道题”的考试,大概我们都应诚心写封感谢信寄给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黄帝老祖…………………。岐黄仲圣恩泽万世万民,可惜我们后人自以为是。可悲!2014-2-9  10:21

      中医修正  回复 一善心善行:路遥兄能以内经答卷,敝人相当欣赏。(2014-2-10  23:19)

· 一善心善行年轻人处于一生之中之春木蓬勃期,“病温”的程度会轻一点吧?虽然体育运动员处于旺盛成长期,但由于要争强好胜,少有休养生息,步步“以利累形”,所以少闻职业运动员退休后有长寿者…中老年人不应伤于寒,养藏不足,生气就有问题了…所以中老年人更应该顾护肾精肾气吧…否则于每春、每朝,少阳生气无源可依…。我能这样理解吗?   年轻人处于一生之中之春木蓬勃期,“病温”的程度会轻一点吧?虽然体育运动员处于旺盛成长期,但由于要争强好胜,少有休养生息,步步“以利累形”,所以少闻职业运动员退休后有长寿者…中老年人不应伤于寒,养藏不足,生气就有问题了…所以中老年人更应该顾护肾精肾气吧…否则于每春、每朝,少阳生气无源可依…。我能这样理解吗2014-2-9  10:49

      中医修正  回复 一善心善行:职业运动员, 生病起于过用,的确如此。运动锻炼以期强壮的观念是错误的。(2014-2-10  23:27)

· 默然冬伤于寒:冬季不注意保暖,“去寒就温”,太阳之气就奋力抗争,保护人体,即阳之“卫”外,然冬之时本应闭藏阳,在冬伤寒时,太阳卫外而消耗阳故少阴藏之少,藏之少,春季少阳升发之力少,太阳熏肤充身之力亦弱,故易伤寒,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春必病温”似乎用词欠妥,用“春易病热”感到合理。值得一提的是,“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此处的伤寒非寒之意,风、寒、热、暑、湿皆为伤“寒”。   冬伤于寒:冬季不注意保暖,“去寒就温”,太阳之气就奋力抗争,保护人体,即阳之“卫”外,然冬之时本应闭藏阳,在冬伤寒时,太阳卫外而消耗阳故少阴藏之少,藏之少,春季少阳升发之力少,太阳熏肤充身之力亦弱,故易伤寒,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春必病温”似乎用词欠妥,用“春易病热”感到合理。值得一提的是,“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此处的伤寒非寒之意,风、寒、热、暑、湿皆为伤“寒”。2014-2-9  13:28

      中医修正  回复 默然:您理解得相当好。 不过,《素问》言寒,不言风、热、暑、湿, 是因为寒具有其余诸淫不一样的特性。(2014-2-10  23:35)

· 41018684w《内经》曰:冬三月,是谓闭藏,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为养藏之道。逆之则伤肾,奉生者少。从经文看,养藏之道在无扰乎阳。冬穿薄衣以抗寒,冬行汗蒸以大汗来泄皮肤,皆为扰乎阳,使气亟夺。再说冬伤于寒而肾受伤,则在藏精不足的同时肾主封藏的功能亦减弱,那么至春阳气生发之时,因藏精不足而奉生者少,少阳生气不足又加之封藏功能减弱,气机偏于外浮,则少阳胆中相火必不足,至阳明化生血气不足,阳明精气化生不足则机体缺乏灌溉之津液。同时又有因封藏功能不足所造成的火性浮越炎上之偏。概由此两因相合而温病生乎?有待先生后续解惑。     《内经》曰:冬三月,是谓闭藏,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为养藏之道。逆之则伤肾,奉生者少。从经文看,养藏之道在无扰乎阳。冬穿薄衣以抗寒,冬行汗蒸以大汗来泄皮肤,皆为扰乎阳,使气亟夺。再说冬伤于寒而肾受伤,则在藏精不足的同时肾主封藏的功能亦减弱,那么至春阳气生发之时,因藏精不足而奉生者少,少阳生气不足又加之封藏功能减弱,气机偏于外浮,则少阳胆中相火必不足,至阳明化生血气不足,阳明精气化生不足则机体缺乏灌溉之津液。同时又有因封藏功能不足所造成的火性浮越炎上之偏。概由此两因相合而温病生乎?有待先生后续解惑。2014-2-9  15:35

      中医修正  回复 41018684w:伤于寒,则运枢以应,同样不藏。(2014-2-10  23:37)

41018684w 回复 41018684w:正如先生言,《生气通天论》亦曰: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冬主封藏,冬伤于寒,运枢以应太阳之卫外,神机趋外而失内藏。四时之气养四藏,四时皆可感伤于寒而独以冬伤于寒则肾气伤而藏精失养,此为重中之重也。气不归根何以复命,可见养藏之道何其重要。(2014-2-11  09:13)

· 伤寒门徒   也还有很多不言的:知者2014-2-9  17:45

      中医修正  回复 伤寒门徒:可我极难相信今天伤寒名家有知者。 就从历史看,也没有哪家伤寒让人信服。 仲景卒逝无考,伤寒早就失传了。(2014-2-10  23:44)

· 金陵散人   再三思索后,补充一下:伤及太阳之气之后,不仅宣发的功能失调,太阴的收藏功能降低,从而藏精不足,导致少阳疏泄失调牵及阳明又一次连累太阳。温病不出现也不可能了。可见这伤于寒的重要性了。2014-2-9  18:12

      中医修正  回复 金陵散人:冬不藏精,在此并非因为太阴不收所致。(2014-2-10  23:55)

· lingzhucn   伤寒者,万病之源也。根本不不存在温病问题,或者有伤寒论就不能有温病条辨,截然相反的致病原因。2014-2-9  19:03

      中医修正  回复 lingzhucn:温病条辨,乱七八糟的“书”,也敢与医学圣经作一横一纵观? 经纬相织之妙? 羞哉吴瑭,不懂装懂,误人子弟。(2014-2-10  23:59)

lingzhucn 回复 中医修正:可笑的是就这个温病派却是当今中医之主流,反伤寒论和黄帝内经却说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天下尚有读书人乎?(2014-2-11  14:33)

      中医修正  回复 lingzhucn:想当年,刘河间、马宗素看不懂伤寒,却也懂得偷换概念,说“伤寒热病”。 更糟糕的是世人、乃至于中医名家都接受了他们的注解。 中医名家? 尚不如普通读书人。(2014-2-11  23:30)

· 上下求索-加油《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人有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每个年龄层次的人藏于精者的状态也应不一样,不尽然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先生《内因钩沉》: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先有伏邪于内,后有冬伤于寒,导致春必温病。“很多不言的:知者”,希望那不是他们的江湖陋习。唉!谁会在意脚下那些贫贱的小草!!以上是个人愚见,请先生及同道批评指正。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人有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每个年龄层次的人藏于精者的状态也应不一样,不尽然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先生《内因钩沉》: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先有伏邪于内,后有冬伤于寒,导致春必温病。“很多不言的:知者”,希望那不是他们的江湖陋习。唉!谁会在意脚下那些贫贱的小草!!以上是个人愚见,请先生及同道批评指正。2014-2-9  21:41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求索-加油:能联系《内因钩沉》,就前进了一步。 至于说“不言之知者”,敝人真希望能与一谈,不过, 相当悲观。(2014-2-11  00:11)

· 大道行简    祝修正先生新年好!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伤于寒指的是违背“冬三月……”这一系列内容,简单的说就是“失于闭藏”,精不足则“奉生者少”,少阳不足,则太阳宣发失常,宣发失常则必定会有太阳证之发热症状。


看了前面大家的评论后写的,并没有超出大家的见解。


“伏邪”之说,《四气调神》此篇并未有明确指出。

祝修正先生新年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伤于寒指的是违背“冬三月……”这一系列内容,简单的说就是“失于闭藏”,精不足则“奉生者少”,少阳不足,则太阳宣发失常,宣发失常则必定会有太阳证之发热症状。
看了前面大家的评论后写的,并没有超出大家的见解。“伏邪”之说,《四气调神》此篇并未有明确指出。2014-2-10  11:11

      中医修正  回复 大道行简:伏邪,不能否认其存在,但必须纳入六节思量,才能得出正见。(2014-2-11  01:02)

· 南山度   谢谢先生指点。这几天倒春寒,伤寒病流行,开出去不少麻、桂、青龙。2014-2-10  16:24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山度: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不会骗人,问题在于后人读经理解的层次。 桂、麻、青龙, 圣经重方,不用则难入圣门。(2014-2-10  22:24)

· 中医招魂   冬伤于寒,必给春之少阳萌生带来障碍!2014-2-10  22:40

      中医修正  回复 中医招魂:四时相贯,如环无端。 冬日摄生失宜, 少阳焉能正常生发?(2014-2-11  01:05)

· 41018684w欲得归根复命,以续生命之不绝,佛才教化众生修清净平等觉,以得平心静气的治神之道。有人说病之内因为七情所伤,其实若从治神角度说,法本从心生,还当从心灭。一切病皆因心念不正先自伤,五藏藏精先虚于内而后才有相应之六脉应时外滞而生百病。内之藏精虚则太阳卫外必最终导致失节。偏虚之脉先外闭,此其必然也。因而《伤寒论》论病先从太阳始,次第而论,六节病之传变亦从次第而传也。由外而内,先阳后阴。次第分见也。只在外相传成外病,由外入内成内病。可见调治六节之太阳何其重要。正治太阳在于扶正去邪。岂可一味攻邪以伐生生之气哉!所以先生言桂枝汤为治太阳病之正方,诚确论也。先生之内因钩    欲得归根复命,以续生命之不绝,佛才教化众生修清净平等觉,以得平心静气的治神之道。有人说病之内因为七情所伤,其实若从治神角度说,法本从心生,还当从心灭。一切病皆因心念不正先自伤,五藏藏精先虚于内而后才有相应之六脉应时外滞而生百病。内之藏精虚则太阳卫外必最终导致失节。偏虚之脉先外闭,此其必然也。因而《伤寒论》论病先从太阳始,次第而论,六节病之传变亦从次第而传也。由外而内,先阳后阴。次第分见也。只在外相传成外病,由外入内成内病。可见调治六节之太阳何其重要。正治太阳在于扶正去邪。岂可一味攻邪以伐生生之气哉!所以先生言桂枝汤为治太阳病之正方,诚确论也。先生之内因钩沉,给中医界一个医门棒喝。中医同道得内因钩沉想必也得警醒了。2014-2-12  09:28

天仪踏入中医之门 回复 41018684w:很有同感。从佛家我悟到:人的疾病的产生,有家族业力的积累,有自己生生世世的积累,这是人得病的本因,也是伤寒的原因。我们现世处理问题,不好的想法和行为,好像伤害别人,其实同时伤害自己,也就是伤于寒。所说伤寒正治,先从太阳,其实是让太阳普照大地,一切不正之滋生,自然逐渐化解。(2014-2-12  10:09)

一善心善行 回复 41018684w:佛家认为:"病由业生,业由心造”(2014-2-12  13:44)

      中医修正  回复 41018684w:中医式微之世,中医养生爆红,真是人世间大笑话。如果那些“中医养生家”真的自己也修习养生,他们终将在黔驴技穷时明白养生的真谛在修心。 圣真尝言“修命不修性,此是修炼第一病”。(2014-2-13  23:25)

· 欢沁    老师,请问一下,脂肪肝,肚子大,大便粘,别人推荐喝桑叶茶,这东西一直待茶饮,会不会有副作用?2014-2-17  07:03

      中医修正  回复 欢沁:聚毒药以供医事。 用药岂能没有副作用? 得这些病的,多是富贵人,敝人唯一想说的是让他们上山下乡去,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2014-2-17  22:43)

· 无敌没脑   请问先生:中药治疗真的能使白发变黑吗?2014-3-10  17:11

      中医修正  回复 无敌没脑:当然可能,但成功率却很低。 应该说岁整体健康状况好转而转黑, 不应该单纯追求白转黑。(2014-3-10  22:29)

· 图显股市_股市非图   冬天的感冒就是冬伤于寒吗?2014-3-20  10:02

      中医修正  回复 图显股市_股市非图:是的,冬天的感冒就是冬伤于寒。(2014-3-20  23:10)修正我的评论:冬伤于寒,指的是冬日触冒寒邪,而不能直说是冬天的感冒。 我们通称的感冒,不一定是触冒风寒引起的。 概念必须明确,我们的“传统”必须修正。(2014-3-20  23:31)

图显股市_股市非图 回复 图显股市_股市非图:我也认同,冬日的感冒,不一定就是伤寒。
冬日的伤寒又是什么呢?这个冬日又是如何触冒的寒邪呢?通俗的解释,就是冬日,人应周密。而没有周密,则伤了寒。是这样吗?(2014-3-21  11:46)

医修正 回复 图显股市_股市非图:如果能真正做到“周密”, 寒邪极难侵害。但中医人的理解显然有重大问题。这周密,并非不出门、不做事,穿几重貂皮大衣,应该从“正气存内”去理解。 不过,那“正气存内”又绝非“正气强盛”的同义词。(2014-3-21  20:43)

图显股市_股市非图 回复 中医修正:同意。而且这周密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2014-3-26  16:15)

· pasteurien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气应四时,风应春,暑应夏,寒应冬,敢问先生为何此处秋应湿?2014-3-21  18:00

      中医修正  回复 pasteurien:秋,本来就是化湿,您被俗学“化燥”纠缠得太紧了。(2014-3-21  20:55)

pasteurien 回复 中医修正多谢先生。但秋化湿的功能还是来自于其燥。浅陋之见上文是说体虚不受四时当令之气,埋下宿因。湿当然不是秋当令之气。不知前辈意下如何?(2014-3-21  21:15)

      中医修正  回复 pasteurien:睁开眼睛看世界,秋燥没有疑问。 但内观吾体,肺却是水之上源。 太阴化湿,阳明化燥,互为表里,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 吾体六节生理,固然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更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2014-3-21  21:34)

pasteurien 回复 中医修正:谢先生赐言。晚辈不敏,慢慢体会。(2014-3-21  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