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温病哭吴公
此博文是前两篇“冬伤于寒”的继续。
从仲景《伤寒论》自序及同时的曹植《说疫气》看,医圣所论的伤寒便是后世的瘟疫。 这瘟疫,绝大多数伴随着发热,河间师徒以“伤寒热病”偷换概念,当然因为空穴来风;通史学家记载当时热病流行,也是事实描述;明清兴起的温病学,更是着重病情的温热证,而温瘟通用。 这瘟疫来临时就如徭役,得病者众,所以役疫也通用。
今天,敝人认为有必要就经典中医谈谈瘟疫三方面问题:
一) 得病与不病: 瘟疫虽说如徭役,并非人人都要服役,总有小部分人不怕厉气传染。 国防需要,强征入伍时必设壮丁条件,如年龄、性别等;瘟神害人,上帝也不会不加限制。 如果医生只懂得医治、看顾病人,而不追问为何有人不病,那就漠视了上帝的仁慈。 医学家们有个通病,都倾向于在病人身上研究,认为那样才有意义,另外一群不病之人常常被疏忽。 类似的问题还有,部分轻病、早愈的机理探讨,也常常因为不是当务之急而被疏忽。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部分不病的人群不一定都是身体强壮者。 染病了,轻重有不同,有死有不死,病轻病愈者也未必都是身体强壮之人。 这与杂病中体弱带病延年者不少,强壮者暴病立死的情况,很可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 敝人在此说可能,是因为没有第一手一定数量的病例做医学统计学处理,而不是对此认识的含糊或摇摆。 上帝的仁慈,凡人都可享用,道理却不容许窥探揣测。 敝人感受到了伊甸园边基路伯和火焰剑的威严,话题就此打住。
二) 炎症的困惑:人体组织器官的充血、水肿、免疫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多数呈现红、肿、热……等症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热毒,至少说炎症的早期状况不是如此,更可能是相反的。 伤寒桂枝证的发热、自汗、鼻鸣、干呕……诸症,属于上感范畴,从西医病理学审视,一定能找到上呼吸道的炎症存在,医圣却有完全相反的见解——伤寒。 敝人相信西医学者的开明,讲几堂课,他们一定接受仲景的见解。 西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炎症,对病毒没有积极办法,只能等待机体自我恢复,监视并发症的发生,负责任的医生一般不用药;而经方的效果却是一剂知,二剂已。 当经典中医学沦落一千六百年之后,清民至今的中医人自然向西旁靠,炎症与热毒的紧密关系,已经深入中医人的心脑。 假使医圣再世,一定斥责无知。 退一步,还记得六神丸、醒消丸的方药配伍?
三) 微生物研究:面对瘟疫,西医致病微生物的发现与研究,拯救了无数生灵,中医人当然不可否认。 对此,中医人若没有深厚的功力审视,必然自我坍塌。 其实,那也是一家之言。 面对同样的致病微生物,为何有人病而有人不病? 有人病轻、有人病重、有人致命? 个体差异,千万不可限定在抵抗力强弱这一条上。 今天不断出现的微生物变异,我们将来真的能有效应对? 敝人相信,从自身研究出发的经典中医学,或许可以避免来日的黔驴技穷,拯救人类灭绝。 然而,这般研究成果,必定独异于现代任何科技成果,不可能转让或买卖,因为身心修为是其主体支架,大道无私,常与善人。
吴有性《温疫论》厉气从口鼻而入的发病说法,与西医研究相同。 从经典医理审视,都存在着重大问题,那便是对《素问》“阴阳离合”的迷茫。 这1800年中医人无法触碰的核心理论,吴有性显然也无法理解,西医人或许还没听说过。
够奇怪的!虽然口鼻而入的新发病观说明吴有性对经典医理已经陌生,但他特有的膜原思路,似乎又是经典理论的深化。 他的得意新方达原饮,在所有温病学新方中是最有水平的。 可惜啊!又可,您深入膜原时已经心力不支,便从最容易观察的上感而悟出“从口鼻而入”,倒退了至少三步。 何止倒退?邪自口鼻而入的新思维更让您离开自己原有的思路——膜原。 敝人今天揪住您不放,因为这不只是您个人的不成功,您身后那位“一代宗师”叶桂拾人唾余,《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开章便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叶天士啊,您可真幸运,当年马宗素劝他师父暴耀当世的冠冕,终于因您列身传媒的徒儿加身了。 杏林不幸啊!从六节真学退却彷徨约1400年后,中医主流终于绕道别行,疏远了他们从来都认为神圣的《内经》《伤寒论》,经典成为望得见却摸不着的杏林传说。 “热盛者桂枝下咽即毙”之类的高温恐怖,从此笼罩中医界400年。
呜呼吴公,您未成功的根源,仍在于对六节藏象生理的迷茫。 不过,请不要对我的责
贤生气, 您是仲景后唯一能涉足膜原的学者,虽然没有继承者、难竟您的鸿愿,敝人还是十分欣赏您的踏实和勇气。 至于被后人认定是您的堂兄、族兄的河间一伙,“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治”、“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证”、“名曰热病通谓之伤寒”等杏林高论,只不过告诉后人他们思维层次的简单低下,原非修正关注的内容,怎能与您相比? 您身后来势汹汹的温病大军,也没人能扛下那沉重的膜原,而是拼命去寻找那注定要消失的乌托邦。 中医史封您为温病学先驱,这就如通史认伤寒为热病、说魏伯阳是化学家一样,让小弟我感叹万千——莫为之后虽盛弗传。 今天献上一杯清酒,毕竟在路上见过您,并惊讶您能走到这里。 来日谒坟长沙,一定奏告医圣:您只是被困在山脚下的蒿蓬中。
· 41018684w 《内经》有:”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又人体的先天体质有型色相生相克之吉凶不同。因而如“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若又逢“人神失守,神光不聚,才至有夭亡。"从中可知先生的得病与不病的论述之旨意所在。2014-4-17 08:36
中医修正 回复 41018684w:谈医,先要弄清楚自己的身体。 自己的身体还迷迷糊糊,千万不要谈天。 中医人,请将谈天的爱好和精力,转化为学习西医的解剖学。 医圣有训:博采众方!(2014-4-19 23:09)
· 如梦方醒 太陽宣發失職/障礙,病毒/細菌大軍為非作歹。前為因,後為果。西醫之識,卻反。西醫抗菌之治,乃舍本逐末之治!2014-4-17 11:21
中医修正 回复 如梦方醒:西医发病观,偏颇不少。(2014-4-20 21:32)
· 南山度
顶礼先生,您的文章是黑暗中的指路灯。
温病之本,冬不藏精。植物最怕暖冬与倒春寒,暖冬诱使植物发芽过早,若气温骤降,则轻者伤重者死;倒春寒对植物幼苗有同样的伤害。温病之理与此同乎?
温病之标,少阳失于枢。少阳在生理上为遍布全身内外之膜,治疗温病急症首要清理膜中浊气,恢复少阳枢纽功能。后学愚按,请先生指教。2014-4-17 12:02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山度:温病确实与少阳有特殊的关系。不过,治疗温病似乎又不能从少阳入手,还得紧紧抓住太阳。少阳问题,发病与治疗,都是被动的,膜原理解就显得相当重要。 “六节循其序,收发莫强行”。 石膏,原非后世的清热药。(2014-4-19 22:34)
天仪踏入中医之门 回复 中医修正:我也感到石膏不是清热药,而是使离经叛道之热量,返回人身之药。(2014-4-20 09:48)
中医修正 回复 天仪踏入中医之门:后世对仲景伤寒论的理解,谬误太多了。 仲景没有弟子,后世何来伤寒名家?(2014-4-20 21:35)
· 一善心善行 膜原的定义是什么?是邪气通过的重要关卡?是传经的关键?还有太多的问号让我哭笑不得!由于自己的无知而哭泣,由于自己的醒觉而痛哭,由于自己的福薄而配不起那个智慧答应,我们福薄的原因是什么呢?2014-4-17 16:02
中医修正 回复 一善心善行:您误会了, 非敝人吝啬回复。 如是因,如是果。(2014-4-20 21:37)
一善心善行 回复 一善心善行:后学误会了,也让先生误会了,我并非要求先生讲解(膜原)答案,重要的是指出我(我们后学)福德不足,所以我们与“经典智慧”还没资格匹配。。。知识面弱、功夫未够深,福德欠缺,由此我们的智慧之门还没打开,对很多(医学)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简单讲就只能怨自己福薄。(2014-4-21 21:12)
· 41018684w 膜之于身有筋膜,与脂膜之分。肝藏筋膜之气,而肝又为元气生发之处,元气藏于肾,生发乎肝,经三焦运行于周身。《内经·九针十二原》曰:“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而“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指皮肉筋骨也。”从十二原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节又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可见此原即是联接元气之谓。元气由肝生发而充于筋膜遍布周身,成了周身机体生化之原动力?如果按照此理而解膜原,那么膜原当指周身元气运行之处了。而三焦为元气运行之所,那么似乎可以说膜原属于三焦。又吴又可吴公《瘟疫论》思路从膜原入手,而温病又是少阳生气受病,少阳生气者元气之用也。从此解去,可见膜原之至重也。所以古人治身有《洗髓易筋经》清虚以洗髓,脱换以易筋。而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炼气为主。概以膜得炼则元气能壮旺于周身乎?此末学思之所及,但不知是否正解?有待先生后续解惑。2014-4-18 09:15
中医修正 回复 41018684w:元气,莫求之强壮,通畅可矣。膜原,虽非脏腑之重,不可漠视以资敌。(2014-4-19 22:39)
· 41018684w 再说“达原饮”:顾名思义,此方为通达元气而设。治瘟疫之思从为膜原入手,而调治的方法为通元气,《金匮》曰》:若得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而元真(以为即是元气)流通当有系于膜。膜原者,膜为体而原为用也。 治病者使用当位也。2014-4-18 12:21
中医修正 回复 41018684w:“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医圣讲述已经清清楚楚。(2014-4-19 22:40)
· 上下空无 “膜原”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在《素问·疟论篇》中讲,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其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篇》中讲,“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膜原”王冰注:“谓膈募之原系。”《素问识》云:“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间薄皮,遮隔浊气者,尤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从肉作膜。”其按:募原亦称膜原。可见“募”与“膜”互为通假字,“募原”又可以称作“膜原”。《灵枢·百病始生》中讲,“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耳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丹波元简曰:缓筋即宗筋也),邪气淫泆,不可胜论。”《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注:此处“募原”,指肠外之脂膜。2014-4-18 22:00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空无:将募原指肠外之脂膜,是可以的。 经典指一,读者必须反三,当时竹简的制作和储藏都是相当困难的。 可惜中医史上的“医学家”都是江湖郎中,国医沦落,毫不奇怪。(2014-4-19 22:47)
· 上下空无
· 我听一个西医的朋友说,他们上学时,老师曾经做过一个教学实验:请一位同学,漱口后,用棉签刮一下上颚,然后涂抹在无菌培养基中,24小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很多微生物,乃至病原体。种类齐全,各式各样,连鼠疫菌都有。呵呵,他说学西医的大多是洁癖和这些实验有很大关系。
虽说病从口入,但是其实很多病原体早就在体内了。2014-4-18 22:08
自从西方发现了玻璃的制造方法……发明了大量廉价生产玻璃……有了凸透镜,凹透镜。做成了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西医就开始大发展了,击败全球其它医学独霸医界了。但即使是电子显微镜,也不过是观测到了占世界4%的物质(目前物理学认识的世界:普通物质是4%,暗物质23%,暗能量73%)以后随着人类认识的扩展,4%的比例很可能还会更小。
六节等中医观念,有物质的一面,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目前西方知识认识不到。
总不能让人人都能打坐,内观看到人体六节。中医要发展,可能需要如同西方显微镜一样,让六节走向大众的发明。2014-4-18 22:20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空无:西医的发病观,偏颇不少。(2014-4-19 22:48)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空无:六节藏象,完全可以让今人理解得清清楚楚。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却不允许讲得清清楚楚,某些国学失传有其必然道理,实际上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2014-4-19 22:54)
· 沉默是金 从拜读先生的博文开始,六节这两个字就深深印刻到脑海,并为理解这两个字的深层含义而努力着,希望能早日跟上先生的步伐。
六节不明,导致仲圣后中医传承失败,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发展,汗牛充栋般的医学作品严重误导了广大中医爱好者。
幸好有先生挥旗呐喊,我等才有幸接触到中医真学。相信六节真传在接下来的中医复兴道路上一定会大放异彩。
感恩先生的无私奉献,末学会永远支持您,并努力学习,争取早日理解六节真谛,为中医复兴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2014-4-18 22:39
中医修正 回复 沉默是金:是的,津梁就在那里绝断,后世“名医名著”都是笑话。(2014-4-19 23:04)
· 南山度 谢谢先生回复。后学理解,温病下手以“治病先治表”原则从太阳入手,如六神丸、醒消丸。石膏非清热之药尚无头绪。2014-4-20 08:13
天仪踏入中医之门 回复 南山度:“治病先治表”不要被“表”字迷惑,从太阳入手,是把人体宇宙的太阳点亮,驱散人体宇宙的阴霾。人体不能清热,人体需要热量,治病基础是使热量正常回到身体里。(2014-4-27 07:31)
中医修正 回复 天仪踏入中医之门:清热药千万慎用。 少年儿童怕热,容易上火,他们有无限的生机; 老人怕冷喜热,才明白热量的重要,太晚了,行将就木矣。 如果还不能从中感悟出些许道理,请别做中医了,害人于不知不觉中。(2014-4-28 21:59)
· 一善心善行 领悟六节,顺着六节的思考,才能知道什么样做法才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很重要!顺天者生,逆天者亡,人若逆反时势妄作,病温乃至瘟疫流行就必然了。后世医家多注意病果,对付病果忽视病因,病理经验之谈困局于五行生克自圆其说,多有遗祸于后学。。现今“养生”热潮源自利益驱动,下一代只知“补品”满足贪欲,却是更难理解“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更不知如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这一代无知,下一代就更偏见…呜呼哀哉!(先从经典悟答案,也在耐心等待修正先生讲解日常生活如何生长收藏之法)。2014-4-20 09:32
沉默是金 回复 一善心善行:末学认为,六节生理、病理明了,养生之法易矣。(2014-4-20 12:54)
中医招魂 回复 一善心善行:万物周始,生长收藏,春夏阳长枝茂花盛,秋必成有形硕果;冬不坏有形之种,春必有根可生。(2014-4-22 08:36)
一善心善行 回复 中医招魂:感谢师兄回复,师兄所言有理。芸芸众生、林林总总,生生灭灭,自然而然。“道法自然”实在是“最高指示”!! (2014-4-22 14:33)
一善心善行 回复 沉默是金:师兄所得对啊,六节生理、病理是保健之法理。//@沉默是金 回复 @一善心善行 :末学认为,六节生理、病理明了,养生之法易矣。(2014-4-22 14:37)
海边osj 回复 一善心善行:中医谈"补"没有错,但中医"补"是寓'通"予“补”之中,而常人只知道见药谈“补",故“补"出很多病出来。更引出许多的保健品,而“养生”出诸多脾胃虚寒来。(2014-4-22 20:32)
一善心善行 回复 海边osj:把旧的铲掉,才能敷上新的,把旧的倒掉,才能装进新的,但若不肯忍痛割舍旧的,反随欲望补上新的,问题不久就出来了,这也就是日常生活的经验。(2014-4-22 21:17)
海边osj 回复 一善心善行:也许你还没有理解完中医的“补”之意。我们中医谈“补”没有去旧迎新之意,更没有按五行生克去当纯补哪一脏器,我们中医所谈的补,是弥补人体六节的病理状态,使其达到正常的六节生理。(2014-4-22 21:39)
一善心善行 回复 海边osj:感谢仁兄指教,后学对中医治病“八法”理解浅薄,六节生理对应病理更是认识肤浅,所以处处来这里,希望得到修正先生以及同志们的指导,前贤谓学问之路贵在谦虚、认真、用功,这些品质我还摸不到边啊。惭愧。(2014-4-22 21:56)
海边osj 回复 一善心善行:我也在学习中,我的观点对否,由老师来评定。但我的理解是:《伤寒论》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阴阳自和”乃中医治病的宗旨,无论是通过机体自我调节,还是借助药物和其他疗法,皆可殊途同归,旨在调和阴阳。这就是正统中医与养生医学的区别。(2014-4-22 22:23)
中医修正 回复 海边osj:“阴阳自和”? 太正确了。 不过,如果能够做到“机体自我调节”,我们就不必谈医了。 今天的中医养生专家? 都是不懂装懂。(2014-4-24 22:17)
中医修正 回复 一善心善行:谦虚、认真,都很重要。 不过, 敝人更看重的是诚实二字。 中医修正博客,只能吸引很小一部分人, 敝人相当清楚。 可惜来此观评的博友都自称外行,甚至不懂中医。(2014-4-24 22:22)
中医修正 回复 海边osj:朋友: 您认为今天中医的补法没有被严重地滥用? 没有严重地误导民众? 请看看2013-06-09的“若遂结舌闇”。(2014-4-24 22:25)
一善心善行 回复 中医修正:感谢先生教化,我思考诚实二字,的确是做人首要“以诚为本”,诚敬诚实地求学问,“身口意”趋向统一,“精气神”趋向合一,才能真真正正感动天地,感动老师,打开智慧之门。(2014-4-24 22:42)
海边osj 回复 一善心善行:重读老师文章“若遂结舌闇”,理解和感悟又进一台阶。(2014-4-25 22:47)
中医修正 回复 海边osj:基督教说忏悔是得救的开始。 中医学要取得真正的进步,中医人必须严肃地自我批评,灵魂深处闹革命。(2014-4-26 22:39)
中医招魂 回复 中医修正:就像您曾说,修正中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为顽疾已深,太阳的识别能力有误。病不在形,在乎神!(2014-4-28 10:36)
中医修正 回复 中医招魂:众生共业。 不过,真理从来就在那里。(2014-4-28 21:30)
如梦方醒 回复 中医修正:人體的(陰陽)不平衡是絕對的,(陰陽)平衡是相對的(理想狀態)。不平衡有個範圍,如人的體溫,在這個範圍內,人都表現正常,超出這範圍則為病態,治病的目的是,通其不通,補不足,損有餘,使之陰平陽秘,請修正老師指點!(2014-5-16 19:47)
· 南山度 石膏的作用是不是辅助神水肃肃出高原?2014-4-24 08:21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山度:把《伤寒》《金匮》用石膏的条文都拿出来, 别相信后世注解。 这时您就会明白 Microsoft Access 有其它“软件“无法比拟之处. 因为Microsoft Access才是真正的软件。(2014-4-24 22:14)
· 蓝心伊梦 石膏辛,微寒,辛能开,从太阳之开,寒则能降,助太阴肺之降,石膏的作用是帮助太阳宣泄,同时营造出秋天的清凉肃降,让弥散在外的阳气得以收藏,让人体的六节循环恢复正常。这样理解对否?望先生指正。2014-4-24 16:01
中医修正 回复 蓝心伊梦:石膏辛寒透热,是严重的误解,根本不能帮助太阳宣泄。(2014-4-24 22:06
· 我行我悟001 先生可曾想过,为啥很多所谓内行们反而关注不多,不求甚解?我觉得兴趣第一,很多行内人是把行业当职业,很多外行人反而是兴趣使然。兴趣是符合每个人个性,反而能成为一种天然的追求,也就是动力。而职业往往成为一种无奈和压力。以我自身所在行业也是如此,真正钻研和爱好的往往并非科班出身。2014-4-25 10:32
中医修正 回复 我行我悟001:您说的有理, 敝人在中医修正博客已经多次发现“非主流”人士对中医医理的理解超出“主流专业人士”甚多。 长沙小学将保留相当比例给非专业人士, 希望听到的见解,打破中医人思维的凝固僵化,为中医学带来生机。 现今中医人走的, 正是死亡之路。(2014-4-28 22:10)
· 南山度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 ,此为逆也。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
观含石膏条文,发热、脉浮、气逆、喘、汗出等描述,共同点是升发太过肃降不及,石膏助太阴肃降否?2014-4-27 16:38
阿福-木木 回复 南山度:师兄总结有理.石膏,干姜,附子在医圣的意思里,应该和咱们现在认为的清热温阳,都不太合适.(2014-4-28 10:23) 兄台,有时间的时候能否做一下金匮版本的软件呢^_^(2014-4-28 10:56)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山度:太容易让人想到太阴了。 不过,鄙人认为石膏的功用还是在太阳阳明。(2014-4-28 21:55)
南山度 回复 中医修正:难道正阳阳明承气,少阳阳明大柴胡。 (2014-4-28 23:19)
天仪踏入中医之门 回复 中医修正:你这么说也对,从病理角度,太阳阳明发病,造成太阴功能失效,石膏是人为制造的太阴环境,使太阳阳明正常生理恢复,人体本身太阴功能恢复,太阳阳明太阴正常运转。(2014-4-29 20:47)
人中之景 回复 南山度:石膏为阳明而设,阳明为太阳而设(2014-5-9 16:36)
· 中医招魂 人体应该是一个从对自然界(环境与刺激)的感应到反应在不断自身调整从而来适应外界的过程,所谓从“感应到适应”似乎包括在气血流畅之中!也可乎理解枢机传到过程!最后似乎能达到“阴阳自和”的结果。往老师指点,桂枝在《伤寒论》中指“解肌”是否理解为解肌的目的是更好的为太阳宣泄打通道路。2014-4-28 10:40
中医修正 回复 中医招魂:解肌,针对的是最主要的太阳病理状态; 解表发汗,则是对解肌的辅助。 不过,解肌常常伴随着出汗,这就使人如坠入十里雾中,需要燃犀明烛。 仲景心法,早就超出六节藏象。(2014-4-28 21:46)
· 默然 温病,医圣既然写在太阳篇,当为太阳病,“发热”即为太阳病,“渴”为少阴不藏之症,“不恶寒”当为生气外浮无力,也应太阳病。2014-4-28 21:32
· 韩坤澎
中医修正 回复 默然:赞同。(2014-4-28 23:12)
· 上下求索-加油 去火药,冷饮,空调是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来给人体降温的又有几样是对人真正有益处的?还不如一杯白开水来的实实在在,,2014-4-29 21:06
如梦方醒 回复 上下求索-加油:去火藥,人真的有那麽多火要去嗎!許多偽中醫的觀念現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啊!勸也勸不住,拉也拉不住,無奈啊!(2014-4-29 21:36)
中医修正 回复 如梦方醒:喝一碗清热泻火药,或许可以让人一时清爽,却永远不明白依山导水的道理。 等到气衰怕冷的年龄, 太晚了。 洋人毫无“上火”概念, 好像身体比我们好啊。(2014-5-1 22:52)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求索-加油:您说得对! 总体而言,去火药不如白开水。(2014-5-1 22:54)
海边osj 回复 上下求索-加油:个人理解为:非其“位”而谋其政。善治者,引其归位。我多以小时候用媒球炉烧媒球给病人打比方,虽比喻不到位,然还可想象。(2014-5-3 21:55)
中医修正 回复 海边osj:说的是啊! 又何间焉?(2014-5-4 21:35)
· 一善心善行 我的邻居有个一岁半的小男孩,每天来和我们一起玩,小孩的生气活力真的很强劲!肌肉很柔软,与我们大人的硬梆梆有很大的不同,联想桂枝之解肌,是不是也是让肌肉如小孩般柔柔有弹性?2014-4-29 21:58
中医修正 回复 一善心善行:嘻嘻! 听说婴儿是纯阳之体,魏先生赞叹说“肤若凝脂,骨弱可卷”。(2014-5-1 22:42)
· 昆仑 经典是好,但趋于玄学,若要发展,必将明晰化,让大众直观理解。2014-5-7 20:44
中医修正 回复 昆仑:经典岂可流俗? 请睁开眼睛看历史:人人都可以看圣经的结果如何? 匹夫论政,国将不国。(2014-5-7 21:50)
· 昆仑 若以伤寒论为基础,吴的老师不能治愈瘟疫,而吴的方法有效。怎讲?修正先生无疑是做了当年吴的老师,但要对比结果,效果看道理。2014-5-7 20:46
中医修正 回复 昆仑:所以说:太奇怪了。
对比?说得对!还必须讲道理!不讲道理便是江湖郎中。
敝人最担心的便是以“实干”二字掩盖江湖行径,因为中医太江湖了,历史至今都是如此。(2014-5-7 21:57)
· 南山度 南山度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 ,此为逆也。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
观含石膏条文,发热、脉浮、气逆、喘、汗出等描述,共同点是升发太过肃降不及,石膏助太阴肃降否?4月27日 16:38
-----------------------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山度:太容易让人想到太阴了。 不过,鄙人认为石膏的功用还是在太阳阳明。(4月28日 21:55)
------------------------------------------
陈念祖在“白虎加人参汤”注中有:“服桂枝汤---逼取太过,则大汗出后,阳明之津液俱亡,胃络上通于心,故大烦;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大渴不解---”,“白虎(石膏为君)为西方金神,秋金得令,而炎气自除。加人参者,以大汗之后,必救其液以滋其燥也。”
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注中有:“---取石膏止桂枝热逼之汗---”
在“竹叶石膏汤”注中有:“---此证胃中有热则气逆欲吐者---”
--------------------
结合陈念祖注“辨阳明病脉证篇”相关内容,大概可以提炼出:石膏为白虎汤君药,主治汗、吐、下不当而亡胃中津液,所至太阳标热合阳明燥热之太阳阳明证。2014-5-9 09:04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山度:谢谢关注。做学问,应该有这样的精神,撇下任何道听途说,直探本源。读伤寒论,问仲景就够了,此后没人。收炎上之火的是白虎,而不是玄武。 以水克火,是比较简单低级的“五行藏象论”。 观仲景用石膏,便知非后世所谓的清热药。 “中医人”离开《素问》《伤寒论》太久了,流浪的结果是无限的舛错。(2014-5-9 21:22)
南山度:后学前期弯路太多,耗时费力不少,陷于各家迷宫,终究未扎根于内难伤金,深感惭愧。(2014-5-10 14:42)
拜师达道 回复 中医修正:感谢先生为我辈纠错,石膏与阳明的真知离中医已经太遥远了,石膏使阳明合,阳明之气才能上承使太阳正常开?(2014-5-10 17:10)
· 默然 膜原,指上焦心肺与中焦胃肠间的膜状组织,因其广而平,故名。”网上资料。2014-5-14 22:12
中医修正 回复 默然:膜原,就如三焦一样难以理解。 《难经》直言有名无形,就是担心后人的牵扯附会。 若根本无形,凭何立名? 膜原,应该是六节形状理解清楚之后的解剖生理延伸(2014-5-14 23:42)
· 對飲 好久不见修正先生更新了,特来问安。2014-6-18 11:29
中医修正 回复 對飲:谢老师关心。
无所事事,清茶一杯,丹经半页,君子以饮食宴乐,不亦宜乎!(2014-6-18 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