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招魂读经(二)
“过经”,讲的不是经络; “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同样迷惑了仲景后所有学者。
鄙人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只有认真读书到思考然后从思考联系过去临床疾病症状再联系到理论,岂敢斗笔断言,只是写一些读经可疑之点以供医道同志共同探修:
《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医圣作《伤寒论》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序并展开疾病的谈论,此处因为本人才识浅薄岂敢碰撞六节藏象,不敢吹嘘妄言,加之千古年来医圣“六节”成为中医界不解之谜。如下读经表意:
一、太阳病与中风,伤寒、温病的关系
我认为是经纬关系,太阳是疾病所在藏象部位,而中风、伤寒、温病等其他是病名,经过太阳等六节藏象之途径是疾病的病理变化。依据是中风有在太阳部位言太阳中风,后有阳明中风等,伤寒有在太阳、阳明、少阳各藏象不同疾病表现。
再看温病,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在此条可以理解温病在太阳期的表现,但是在治法上似乎不可汗亦不可下更不可火,读到此我就思考蒙晕,另有治法但是经文此处未写!还是鄙人未明圣意!
又有一方《伤寒论》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虽言桂枝汤不是用来发汗,但此方有桂枝、有麻黄,加了石膏二十四铢。医圣言此不是汗剂,为何用此方阳虚之太阳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症!
二、关于“提纲”
众所周知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乃是“太阳病”之提纲,但是为何第二条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此四个症状表现与“太阳”之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一个也没有对上号!那么仍然属于太阳病的范畴。不知道同道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思考过又给我们什么启发那!鄙人愚钝敢度圣意,但是认为虽说是提纲但不能局限于提纲!是否圣人让我们思维要灵活点。
三、关于”过经“
《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疑点:经文与数术卦象有何关系。是否与《易·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有联系!
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5.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2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217.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疑点:经文之经旨在何处,是太阳经络之经,还是太阳藏象之称!
以上有鄙人见解,因才识智慧浅薄,更多的是疑点!望中医界教授、专家、学者能于教读,明招魂疑意!
更明中医灵魂!复兴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