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修治服用的反思

日期:2015-06-07

 

        从敝人懂事开始,50多年了,煎煮中药大都采用小罐密封急火,一般是水开后20分钟即出药服用。


        敝人近年来闲居无事,为家人修治中药,对照《伤寒论》,常常煎煮100分钟以上。 期间,反复亲手折断、掰开不同煎煮时段的桂枝、白芍、甘草、厚朴、杏仁等药物,并亲口咬嚼药物,品尝药液。 更重要的是与修明反复讨论了相关问题,一致认为有必要将《伤寒论》修治的真实记载、自己亲身经历和思考告诉国人,让读者公听并观,对现行中药煎煮法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


一,中药材,特别是非花叶类,最好先浸泡30-60分钟,煮沸后略减火势,保持滚沸60-150分钟。 从《伤寒论》桂枝汤用水7升得药3升,麻黄汤用水9升得药2升半看, 60-150分钟绝非太久。


二,现行的陶土制药罐来煎煮,相当好的。 若家里没备有陶罐,用金属锅临时代替未尝不行,但火候掌握就有区别了。一般说金属锅加热快、退热也快,同样的水量、同样的炉火,滚沸蒸发却不一样。


三,现在普遍以包药纸放置药罐盖下并塞住药罐嘴,以期封闭药气的思路,似乎不值得提倡。 《伤寒论》并没有这等要求,从麻黄汤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的修治记载看,将纸放置罐盖之间并塞住出药嘴的做法,应该是后世的蛇足。 在《伤寒论》113方中,先煮麻黄葛根,减几升去上沫的记载就有14方;先煮何物减几升、然后加入何物、去滓、内阿胶烊消、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等记载十分频繁,不可能将药罐捂住包住。


四,现代化的高温高压煎煮法,将药液以塑料袋包装好,节约了时间并方便了顾客,效果未必比得上传统方法。 许多疾病,是病人长时间魂不附体的结果,建议病人少些应酬,顺从病魔的警告,暂息尘劳,为自己多留些时间。


五,不可否认,后世出现了众多的芳香药,其煎煮法应该有所不同。汉末战乱连年,国人常在恐惶中逃命,医圣《伤寒论》80多味药物都是屋旁溪边随手可得之品,采制加工储藏芳香药困难而不现实。 后世芳香药的出现,无可非议,因其修治法的独特,而逐渐疏忽、陌生了伤寒修治法;但六节失传千年,医理不明,经方罕用,才是经典修治法陌生的根本原因。


六,《伤寒论》113方,不计18丸散,剩余汤方用水与药液的比例是2.861,若以医圣最典型的“取三升”法算,平均用水与出液的比例是8.58升比3升,超过伤寒第一方桂枝汤7:3的比例。


七,取三升温服一升的法典,也绝非备用而已,更不是浪费。若减量2/3煎煮顿服,未必能比拟三倍煎煮得三升服一升,伤寒法药力之浓郁雄厚的灵魂就没有了。 还没自信已经了解《伤寒论》之前,还是乖乖地谨守医圣法规为上。后世诸多创新,基本上是邪伪。








· 一善       修正先生治学严谨,体悟医道,承前启后,利益有人,实在令人赞叹!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利益后觉者,天佑中华。本立而道生,先生本着良心良知循序渐进发扬中医真学,或许功德非当代显现,但能种下正经的种子,善哉!6月7日 09:58

      中医修正  回复 一善:时代进步了。今天不读书的人竟然也写下了学术著作,就算他们领略不到书呆子的鄙视,也难逃历史的嘲笑。(68 20:11)

· 疾鹰谢谢先生!
取三升服一升,折算是三碗水煨成一碗。经过泡药,药吸水之后的水量,还有三碗的量,现在大号药罐,水刚浸过药时,罐就几乎满了,装的水量不够。另外,煨到后期,水少了不能浸泡上面的药,只能煨到最下面的药,要怎么解决,每隔十分钟,翻一下药吗?
另外,煨60-150钟,药的有效成分大多已煨出了,后面几次再煨时药力还够吗?我们     谢谢先生!取三升服一升,折算是三碗水煨成一碗。经过泡药,药吸水之后的水量,还有三碗的量,现在大号药罐,水刚浸过药时,罐就几乎满了,装的水量不够。另外,煨到后期,水少了不能浸泡上面的药,只能煨到最下面的药,要怎么解决,每隔十分钟,翻一下药吗?
另外,煨60-150钟,药的有效成分大多已煨出了,后面几次再煨时药力还够吗?我们这里的中医让每副药煨6次,吃两天。
请先生指点。谢谢!6月7日 11:49

阿福-木木 回复 疾鹰:从饱和度,挥发等因素来看,反复加水煎煮,有效浓度会降低.不太提倡(67 20:09) 按照伤寒原文,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我一般都是告诉患者七碗水煮取3碗,一次一碗,一天3次.(6月8日 16:29)

      中医修正  回复 疾鹰:外感药最好一次给足够的水煎煮。(68 20:16)

· 丹天元阳   六节从未失传,有句话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6月7日 13:36

      中医修正  回复 丹天元阳:或许您现在悟到了些什么。 不过六节藏象早已失传。(68 20:18)

丹天元阳 回复 中医修正:说说看六节藏象失传了那些,或许我能解君之惑。我虽不是医生,但我对医学的认识和理解,当今没几个人能涉及,我不从医,是不想自我烦恼。我不想说假话,也不会有人相信我说的真话。(6月9日 12:37)

      中医修正  回复 丹天元阳:您既然不是医生,就不谈论论那么高深了。(69 18:08)

丹天元阳 回复 中医修正:高深,伤寒论也叫高深,也只有当今中医们这么认为,仲景当年绝不敢这么人为,六节失传不过是借口,井底之蛙罢了。就算是内经也不是唯一,内经不过是借皇帝名而比较幸运吧了。即便我把伤寒论从头至尾,翻译解释一遍,你能听懂明白,也不过是瞎子摸象吧了,那时你只能明白原来六节并未失传。(69 23:25)

      中医修正  回复 丹天元阳:口气蛮大的,听得爽快。 可否出示一下,或谈谈您家密经?或许您握有别人不知道的道。不过六节藏象失传却是史实,您家博客并没有任何六节内容。(6月10日 08:34)

丹天元阳 回复 中医修正:满招损,谦受宜。学医不能离道,所以你才会觉得六节失传了,你能查觉到少了东西已经不宜了,现在大多数中医根本就是废物,行医不过是混饭吃。由于工作变动,我时间不是很宽裕,先在主要精力,放在经络上面,主要是找到自己全身的穴位及经络联系,这些穴位又各自有什么功效,以及经络的本质,如何用现代医学对经络进行解释。六节不过是医道很小的一部分。三阴三阳一文 请指教,即便你能懂太阴、少阴 、太阳、少阳 也不懂 厥阴 阳明;(610 21:00)

      中医修正  回复 丹天元阳:您理解得太差了。(611 09:38)

丹天元阳 回复 中医修正:理解差没关系,可以继续学习。你说六节失传,你的依据是什么!何为六节,六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六节不是七节八节。六节的名称来利你可说的清楚。你知道象是什么?六节不过是象,和你说了也是白说,你跟本就不懂。说个你比较熟悉的,伤寒里有一句“太阳之为病”,你说说这句话和“病之为太阳”有何不同。(611 13:35)

用户5499565610 回复 丹天元阳:突然脑子冒出这句:一是一,二是一,三也是一。我不太懂易经八卦哈!1,2,3,4,5,6;初、二、三、四、五、终气;生、长、养、化、收、藏;三阳三阴……不会英语就用汉语,万法归一。但都必须与人体生理病理联系起来才有治病救人的意义。通俗易懂最好,伤寒论能为万病立法在于他是循经而治的!很有启发意义!太阳之为病为一阳普照之地为患,病之为太阳为本节之疾;暂时理解,望赐教,万事万物离不开阴与阳,气有不同,异用尔!(6月12日 15:14)

丹天元阳 回复 用户5499565610:太阳之为病与病之为太阳,所表述的内容是一样的,只是表述方式不一样,这也是今人看不懂伤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伤寒中充斥着大量类似的词句,仅用书面解释是远远表够的。(612 21:48)

        中医修正  回复 丹天元阳:看不懂《伤寒论》的人,通读一遍都相当困难。 您有这份耐心吗?(613 09:07)

丹天元阳 回复 中医修正:六节之厥阴,阳明,当初我也不明白,为了搞明白,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要想搞明白就不能只盯着伤寒,必须从基本的阴阳之道开始研究。心智未开,是无法大彻大悟的。当你彻底悟透阴阳之道,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我能明白不是我比你们聪明,你不明白死的是别的人,我不明白死的是我。(613 09:46)

      中医修正  回复 丹天元阳:花三个月就弄明白了? 您真是太聪明了。 我花了比您多得多的岁月才弄到自以为是的层次。 您说太阴是老阴,相当有道理,那么“两阴交尽”的厥阴似乎更老啊,怎讲?(613 10:12)

丹天元阳 回复 中医修正:没错,问题就出在这个厥字上。厥字困扰我们的原因,一个是医  易相互发展相互营响,再一个是汉字汉语发展演化的结果,知道这么回事就行没必要深入研究,事无具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只要不妨碍主题就可以了,要找到厥阴,你要弄明白一个字朔,一个词厥朔,一个州朔州。研究明白了答案自己就找到了。(613 12:05)

用户5499565610 回复 中医修正:老者,极也。阳极而阴,阴极而阳。太阳主开,主化,应夏,为阳之极数9(参裘万吉略解洛书),阳极而阴,日老阳;太阴主开,实为阴气之收,应秋,主降,为阴之极数6,兑卦,入阳出阴,冬至一阳生,阴极而阳,日老阴。厥阴为枢,为生机由阴出阳的门户。暂时理解。(615 23:44)

用户5499565610:兑卦,应改为藏阴出阳,至冬至阴极而化阳,故太阴为老阴,而至少阴时一阳已生,肾为封藏之本,作强之官,技巧出焉,生气得以归根,应坎象,聚阴藏阳,得厥阴之枢机启一气周流。厥阴之8,为两阴交尽之成数,阴盛生风载阳3外出。可见厥阴并不为阴极生阳,乌梅汤也具救逆还阳之功。(616 14:05) 记错一个概念,少阳、少阴为枢,厥阴为阖。枢者,门户也。二个枢犹如两个单向阀,厥阴为中控室。经日春三月,发陈,风性流动。厥阴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体阴而用阳,发少阴之枢以解肾之蜇藏,故阴气量变8,阳气量变3,聚阴出阳。阴盛风动启少阳之枢以出阳。故生机的回转尽在厥阴。暂时理解,望同道、老师们更正,解惑。(616 23:27)

· 藏德无限   谢谢修正老师,六节真理为医理的终极目标,中药的修治一定是以真理为前提。中药的修治已经形成厚厚的一套体系,不过这套体系已经离真理很远了,学药的更是几乎不懂医,却在主流中操纵着药的发展,更何况真理之学。回归自身空灵之性,谦卑拜倒伤寒真理之下,方可能窥见真理之皮毛。6月7日 21:27

      中医修正  回复 藏德无限:读《伤寒论》就如读基督教《圣经》,忏悔与谦卑是得救的开始。(68 20:22)

· 罗大夫   谢谢先生总结,受益良多。
鄙人现在每张处方都写上煎煮方法,参考傅爱明老师写的桂枝汤煎煮方法:修治:清水1.5qt, 浸泡30分钟,陶罐内大火烧开(约7-8分钟),转文火60分钟(以罐内水滚开而不溢出为度),倒出时大约剩下0.5qt. 再加清水1qt, 陶罐内大火烧开(约7-8分钟),转文火60分钟(以罐内水滚开而不溢出为度),倒出时大约剩下0.5qt. 两次药液合在一起,得1qt, 分2-3次服用,饭前饭后自酌情用。(不过本人以升代替qt,并交代患者如果觉得如此药量过多,可以酌情减少初始水量。)
当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当归四逆汤等方时,鄙人通常加一条:药渣加水一大盆,大锅煮十分钟,睡前泡脚。6月8日 08:36

      中医修正  回复 罗大夫:有人视为啰嗦,有人从中得益。 记得有人说过“大地裂开了自己,露出泉水,有人汲水解渴,有人却浸死在那里”。(68 20:27)

· 南心   还有一个问题:中药是饭前服好呢?还是饭后服?从仲景桂枝汤,喝后服粥来看,应当饭前服好,请老师明示。6月8日 10:57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心:多数是饭前服用。 别理教科书上说感冒药饭后吃那些鬼话。(68 20:04)

罗大夫 回复 中医修正:更准确的讲是空腹服用对吗?比如上午十点,是午饭前大概两小时,又是早饭后大约两小时。下午三四点也是午饭后晚饭前空腹之时。只有晨起早饭前是绝对的饭前。(69 07:26)

· 中医招魂    老师治学严谨。“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6月8日 14:54

      中医修正  回复 中医招魂:既然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便是最常见的病因,医圣广伊尹汤液岂是随便写写?但养生的心法却不在那里。今天养生法,就如中医一样,也是一笔糊涂账。(68 20:30)

· 上下求索--加油   前一段时间孩子咳嗽的厉害,吃的其他药不管用,就用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杏仁五十枚也不知道是多少,就数着买,买回的杏仁都只有半个,重量是8克,又买了8克,杏仁五十枚就是16克,算一下每个杏仁约0.32克。这样桂枝麻黄各半汤杏仁二十四枚、桂枝二麻黄一汤的杏仁十六个、麻黄汤的七十枚用多少心里也有底了。
用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方,一两作8克,孩子喝了两剂咳嗽好多了,但是屁屁有点红,俺觉得用的量有些大。6月8日 19:00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求索--加油:我跟您作过同样的傻事,还不止一两次呢。(68 20:30)

南心 回复 中医修正70个杏仁是28g,从麻黄汤的配伍来看,杏仁用到28g,麻黄3两很有可能是45g,不知老师怎么认为?(69 10:02)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心:你的确用功过。
仲景用量相当正确。 杏仁28克,丝毫不多; 麻黄45克,也别害怕。 首先审证须准, 其次首服三分之一,那麻黄可能是生麻黄。(69 10:07)

上下求索--加油 回复 中医修正:先生,儿童用药在审证准确的前提下,是不是和年龄、体重也都有关系?(69 18:10)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求索--加油:您说的是。 年龄、体重当然有关系。(69 18:26)

· 海边osj    中医传到现在,连煎药的方法都是错误的,我们福建不知道哪朝哪代起,怕药罐煎药吃了能上火,多数地方煎药方法用的是瓷碗隔水煎,那就更难煎出药的成份了,至于按医圣《伤寒论》药量出方,也未必能从药房取到药。所以体悟医道,遵医圣法,任重道远。6月8日 20:25

      中医修正  回复 海边osj:福建广东人都那样,相信太多太多了。 业障深者,菩萨耶稣都只能叹息。(68 20:33)

· 拜师达道   感谢先生教导。自按先生教导修正了煎药时间后,每日做的就是纠正病人的煎药时间。6月9日 18:15

      中医修正  回复 拜师达道:不容易啊,同志。 敝人就经常被病家问过,“需要那么就么”? “药气不会泄光”? 更有药房的老专家直接告诉病家“不可煮太久”。(69 18:32)

· 默然伤寒论之煎药法一般为一剂一次,现在之煎药法基本为一剂煎两次,一剂煎一次,煎药时间和加水量按伤寒论的话,感觉有点浪费药材。本人服用桂枝汤药量如下:桂枝45生白芍50炙甘草30大枣5个生姜6片  一剂煎三次分三次服,每此煎药时间约一个小时,无不良反应。个人感觉经方药量很重要。又曾用桂枝汤桂枝60生白芍60炙甘草42大枣12枚生姜适量一剂分五次服两天半服完,无不良反应。但对手指屈伸不利一剂用完后很有效。   伤寒论之煎药法一般为一剂一次,现在之煎药法基本为一剂煎两次,一剂煎一次,煎药时间和加水量按伤寒论的话,感觉有点浪费药材。本人服用桂枝汤药量如下:桂枝45生白芍50炙甘草30大枣5个生姜6片  一剂煎三次分三次服,每此煎药时间约一个小时,无不良反应。个人感觉经方药量很重要。又曾用桂枝汤桂枝60生白芍60炙甘草42大枣12枚生姜适量一剂分五次服两天半服完,无不良反应。但对手指屈伸不利一剂用完后很有效。6月9日 21:22

      中医修正  回复 默然:好的! 用量比我还要大一些,佩服您有胆识。(610 08:26)

· 水石清华      用药剂量很重要,我在想一两按10克或15克算,不知黄连汤、大黄甘遂汤、等有几人会开?橘枳姜汤不知服了会出现什么状况?温经汤中的吴茱萸 大家会开几克?还有下淤血汤方中桃仁20枚大概10克,蛰虫20枚大概10克。附子一枚大概10克,大者不到20克,杏仁40枚大概10克。等等。剂量是值得深思6月10日 23:01

      中医修正  回复 水石清华:汉末一两相当于15克的考证可以接受,桂麻的用量、杏仁桃仁的用量也可以接受,但敝人认为仲景当时用的是生药。 至于大黄附子吗?用量就审慎多了。(611 09:54)

· 沉默的眼睛感谢老师的的研究。
我曾自己试服一剂麻杏石甘汤,麻黄用到60克,生石膏120克,杏仁25克,炙甘草30克。煮法、服法均遵伤寒,煮的时间大约一个小时。首次服药全身出汗,虽不是大汗,但是出了很久,持续了四五十分钟,汗后身体清爽。第二次服药,汗就出得少多了。整个过程并无不适感。我把这个结果发在一个医学群里,结果被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      感谢老师的的研究。
我曾自己试服一剂麻杏石甘汤,麻黄用到60克,生石膏120克,杏仁25克,炙甘草30克。煮法、服法均遵伤寒,煮的时间大约一个小时。首次服药全身出汗,虽不是大汗,但是出了很久,持续了四五十分钟,汗后身体清爽。第二次服药,汗就出得少多了。整个过程并无不适感。我把这个结果发在一个医学群里,结果被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6月12日 21:36

      中医修正  回复 沉默的眼睛:口诛笔伐,您就怕了? 不是说下士闻道哈哈大笑吗?(613 08:59)

沉默的眼睛 回复 中医修正:呵呵,他们那么众口一辞来讨伐我,无非是为了我觉得用这么大量是错误的,有危险的。所以我也曾一度觉得我太冒进了,现在看到老师这么说,我又有信心了。 (613 20:05)

中医裘万吉 回复 沉默的眼睛:说来好笑,我早年一个春天曾开小柴胡汤,柴胡用了120克,效果很好,可是曾亲自听到一与我要好的老医,曾说一个人柴胡开了20克,太多了,幸好在冬时,若在春时怕要出事的。那时我觉得他的话好笑。怎么在如此看待柴胡。(622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