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学问之道----略论术数之技的适可而止

日期:2016-01-06

 

zooming out, 可以观事物、论学矣!


原文地址:学问之道----略论术数之技的适可而止作者:刀客老中医


术数之学本源于《易》,后被道教所接手,繁琐隐晦演绎至登峰造极。然翻遍道家经典《道德经》与《庄子》皆未见大张旗鼓的运用之。至于医术,《黄帝内经》也仅是放置于道和天地阴阳之下,解释生命的天人究竟,“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近道,术数就可放下,既然到了对岸就不要整天背着船了术数不是不重要,而是不要过于繁琐和精确,否则就是误区。

“夷道若纇,进道若退,明道若昧”。术数之技我未见《道德经》举用先后天八卦、天干地支者,仅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归一”。事物越描越明确、精确,其实是离本质越远,“可道”、“可名”,皆非常道、常名。“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足矣。

《道德经》第一篇为总纲,其下为分论。上器者,得第一篇即可入道,中者由后而入,下者流散无穷,释家六祖言下大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则擦了一辈子镜子也终究未入门里,术数同理。

医道略有不同,《黄帝内经》分上下两部。上篇《素问》,下篇《灵枢》;上篇问天,下篇言人;问天,所问为天道,天道而人道;言人,所言为人,人法于天地。《素问》第一篇亦为上篇总章,悟者,可治己推而治人,治心进而治身,通天道进而尽人事,草根树皮之技终究是权宜之计,身心通透合天地之道方能生生不息;中上者前九篇,言中医理论的主线,亦可保养天命,护佑一方百姓;中器之下,流散于后篇,留恋于诸治则经络脏腑中,按说亦可保身,然后人弃前终究理不明而人身不保,流散无穷。只知散者不知聚,只知放者不知收,是后世学问的弊病之一,顺者凡逆者仙即是此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是为学的关键。

修正的六节理论体系对中医可谓贡献大矣。

 身病即心病,心病必身病。思想偏激而自我就是心病,必然也会身病,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 中医修正    再讲清楚一些:运气八卦不是中医,武术气功不是中医。 气功,这名词本身就有问题。 练气山林,是在修性闹市多年乃至几十年(未必达到要求)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尝试,而且绝大多数修炼者以失败而告终。今天 15:21

· 刀客老中医   魔即佛,佛即魔1月6日 17:04

· 默然    本人从修正先生的字里行间感觉到的是一种宁静,心态波澜不惊,发人深省,而从春秋擂先生的文字中感觉到的是一团熊熊大火,就修为而论宁静才能致远,读经典读伤寒论越读越感觉古人给人的一种幽静的境界,伤寒论仲景先师不厌其烦"勿令误也",可见其治学之精神。春秋擂先生你若认为你的理论正确,就在你自己的博客洋洋洒洒的写中医理论,写对伤寒论的理解,别在争吵什么。

· 本人从修正先生的字里行间感觉到的是一种宁静,心态波澜不惊,发人深省,而从春秋擂先生的文字中感觉到的是一团熊熊大火,就修为而论宁静才能致远,读经典读伤寒论越读越感觉古人给人的一种幽静的境界,伤寒论仲景先师不厌其烦"勿令误也",可见其治学之精神。春秋擂先生你若认为你的理论正确,就在你自己的博客洋洋洒洒的写中医理论,写对伤寒论的理解,别在争吵什么。

1月6日 20:13

春秋擂 回复 默然1.你没从中医修正那里看到他字里行间的割裂行径。2、学术不只是在自己家里写文章,只有那不敢公开比较者才自以为是真理。3、在中国的学术界无赖的心境往往最好。而那义人以为那欠账的不着急,那要账的反要着急。在那末了的时代,那义人要让人们警醒。中医修正表面幽静实际上是内心里在“闹”革命,他不敢正视他自己内心的矛盾与割裂乃至对忠实质证的恐惧。那圣人的心地是统一的,可在中医修正那里充满了不统一的认识,而他的盲从者们在他身边的胡思乱猜也证明了这一点。我真为这些人感到悲哀。

问你两句:导引是岐黄的外戚吗?中医学里有太极图码?那真的内心宁静者不会这般构陷忠实的印证。(17 11:18)

      中医修正  回复 春秋擂:像你这般讲话这般心境的人,也想套出先生我的导引吐纳? 告诉你就害了你,懂吗? //@春秋擂 回复 @默然 :问你两句:导引是岐黄的外戚吗?中医学里有太极图码?(17 16:08)

春秋擂 回复 中医修正:套你的?你真滑稽!你不是把导引强判为岐黄的外戚了吗?你也懂导引?导引从来是太阴经束手而起,阳明经展手而落,乃顺乎自然之理,无一例外。你见过哪个人的导引能将阳明经松着往上起的?要是学了你那自认为岐黄的外戚的导引才真是害了人。(17 17:10)

· 藏德无限  广韵》方矩切《集韵》匪父切,���音府。《广韵》㕮,咀嚼也。《方书》药之粗齐为㕮咀。《本草纲目注》李杲曰:㕮咀,古制也。古无刀,以口咬细,令如麻豆煎之。������曰:㕮咀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啮咀。古方言㕮咀,此义也。苏恭曰:㕮咀,商量斟酌之也。《集韵》或作哺。 又《唐韵》扶雨切。《集韵》《韵会》奉甫切,���音釜。又《集韵》斐父切,音抚。义���同。

广韵》方矩切《集韵》匪父切,���音府。《广韵》㕮,咀嚼也。《方书》药之粗齐为㕮咀。《本草纲目注》李杲曰:㕮咀,古制也。古无刀,以口咬细,令如麻豆煎之。������曰:㕮咀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啮咀。古方言㕮咀,此义也。苏恭曰:㕮咀,商量斟酌之也。《集韵》或作哺。 又《唐韵》扶雨切。《集韵》《韵会》奉甫切,���音釜。又《集韵》斐父切,音抚。义���同。1月9日10:31

      中医修正  回复 藏德无限:谢谢!伤寒论校对好后,将Access伤寒论送给诸位,会满意的。(19 14:10)

· 蜀山唐门  修正先生你还记得糊涂医吗?那家伙骗人骗色!1月9日 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