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校对, 续一
敝人对伤寒论五体投地,认为这才是中医学的核心经典,其地位不在《内经》之下。
近年来,经常收到网友索要伤寒论word本,并且也在网上浏览了不少伤寒论word本或pdf本。这些版本大同小异,都存在一些错别字或当今已极少使用而无法写出来的古字。为此,敝人将伤寒论397条重新阅读了一遍并细心校对,今天公开放在博客上,供诸位看官审阅、复制、存放在自己的电脑上,方便日后使用。同时,也希望读者能把错误之处,以“评论”回馈敝人。 任何人对这里的伤寒论word本纠正,都将获得Access伤寒论第一期,将是您伤寒论研究的理想工具。
六十一)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六十二)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六十三)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六十四)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技甘草汤方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六十五)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六十六)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十七)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六十八)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六十九)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七十)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七十一)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七十二)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七十三)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七十四)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七十五)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七十六)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切香豉四合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七十七)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七十八)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七十九)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栀子厚朴汤方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八十)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栀子干姜汤方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八十一)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八十二)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方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八十三)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八十四)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八十五)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八十六)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八十七)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八十八)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禹余粮丸方(方佚)
八十九)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九十)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九十一)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九十二)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九十三)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九十四)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九十五)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九十六)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九十七)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九十八)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九十九)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百)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百一)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百二)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百三)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百四)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百五)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百六)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百七)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百八)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百九)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百十)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百十一)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百十二) 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百十三)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百十四)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百十五)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百十六)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百十七)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百十八)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百十九)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百二十)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 上下求索--加油 第66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林亿版、赵开美繁体版中甘草二两后面没有炙字,先生之前的word版博文中有炙字1月13日 20:53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求索--加油:你说的是,参考多家,最终要忠于原文,不写炙。 谢谢(1月13日 21:16)
· wenyandyx825 6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少了“主之”两个字1月13日 20:54
中医修正 回复 wenyandyx825:谢谢评论。敝人所见版本中,只写“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月13日 21:22)
· 上下求索--加油 第七十条,林亿版有调胃承气汤方剂,博文中和赵开美繁体版则无1月13日 21:09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求索--加油:谢谢评论,相当宝贵(1月13日 21:29)
· wenyandyx825 76.以水四个,改成以水四升1月13日 21:14
中医修正 回复 wenyandyx825:谢谢指正。 你将获得Access伤寒论第一期(1月13日 21:31)
· wenyandyx825 先生,我用的赵开美版的伤寒论,跟宋版的有些小出入,提出的可能不是错误请见谅。1月13日 21:22
中医修正 回复 wenyandyx825:没问题,集思广益,爱中医才评论。无限欢迎。(1月13日 21:35)
· 中医学子 111条,捻衣摸床,不是摸底1月13日 22:16
中医修正 回复 中医学子:谢谢指正。你若愿意,敝人将从email 送去Access伤寒论第一期(1月13日 22:19)
· 医道无涯1 我看见的所有条文都是右几味。1月13日 23:11
中医修正 回复 医道无涯1:按理,当年应该是“右几味”(今天 11:50)
· 沉默的眼睛 我校对了一版伤寒论,没有标点,但是有断句。老师的伤寒论,连断句都没有了。这样也很好,可以各人凭各自的理解去自行断句。1月14日 16:45
中医修正 回复 沉默的眼睛:这里是校对,要尽量忠于原文。 现为简化字,将来必须用繁体字,台港海外华人说的正体字。(今天 14:30)
· 沉默的眼睛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这个搏字,我读的版本是“抟”字。其说明的原因是因为“抟”的繁体字“摶”与“搏”字相近,所以传抄的人就把它误抄成了“搏”字。所以其在文中所有的“搏”皆正为“抟”字。我也认为这个有道理,不知老师有何看法? 1月14日 17:08
中医修正 回复 沉默的眼睛:很有道理。 如果你愿意,敝人将送给你Access伤寒论第一期。请给出email.(1月14日 17:25)
沉默的眼睛 回复 中医修正:多谢老师,我定当用功钻研。我的邮箱:wolliamhunt@sina.com (今天 12:08)
· 顽石不晚 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验证中。1月14日 21:57
中医修正 回复 顽石不晚:是的,必须熟读。 普通人读几遍后,也会“熟能生巧”。 再聪明的人,如果不读,那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今天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