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节医话      藏府纳甲

日期:2008-10-27

      少年时读承淡安《子午流注针法》,知道中医藏象有纳甲纳子这两项内容。其中纳甲诀是“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脾己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为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这是明代徐凤父子的“徐氏原诀”,但最后两句很快就被同朝代的张介宾改成“三焦阳火当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这便是张介宾的“修正诀”。此后,中医界大体上采用了张介宾的“修正诀”,然而不少学者仍不愿抛弃历史,保留徐氏原诀作为附注参考。

     现在,修正向所有中医同道提三个疑问,恳请诸位高知能够给予解释

    一)徐氏原诀在五藏五府都“按五行”安排之后,为何就不知道三焦属火,而提出“三焦亦向壬中寄”?张介宾修正原诀时是否考虑过徐氏三焦寄壬,包络附癸的依据是什么?

    二)张介宾修正诀只以藏府的五行属性修改,难道五行便是藏象的一切吗?若将三焦包络旁归南方丙丁,那么《内经》少阳属肾,《难经》以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发源于肾间动气的经文又当如何解释?

    三)包络就是心包络吗? 心包、包络、心包络、膻中是同一个藏器吗?这四个名词的关系究竟如何?

       修正从三阴三阳和藏气流传审视,认为徐氏原诀是合理的。张介宾名声虽大,在这问题上却落入五行的窠臼。这隐隐约约地让人想起当年鲧禹父子治水,两人采用了不同方法。鲧用土克水,最终事败身死,留下鲧湮洪水的历史嘲笑;禹知水无常形,疏导流通,终能为民除患,名垂千古。鲧治洪水,未闻史家责其不勤,但采用方法的错误必然导致他的悲剧。百年来中医现代化创新突破的意愿不可谓不高,费神尽心者不乏其人,但蒙在眼前的千百年理论成见却注定了时下中医的一切探索都无异于盲人摸象!先哲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焚书书在注经经亡”。中医要想开创新局,我们必须有直探源泉,并向一千八百年的经典注解提出强烈质疑的勇气。

     同志们,我们不能在似懂非懂的关口让自己蒙混过去,学术争鸣绝对没有害处。基督教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富有人家的小儿子,厌倦了在他父亲身边的生活,向他的父亲索取了一小部分财产后,就自信满满地去闯天下,结果落魄他乡,饥寒交迫时他才认识到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无知,最终洗心革面,回到了自己父亲的身边。同道们请扪心自问,千百年来中医到底发展了多少?当何祚麻、张功耀之辈再次提出废除中医时,我们除了拿出一些诸如“国粹”、“传统”一类苍白的辩解外,到底为真理说了些什么? “美丽的中医被虐待”? 时下中医已经是个穷途末路的浪子,再不回头,客死他乡的地方在哪里?

     对于以上三个疑问,修正当然已经思考有日,其实这本是中医修正最后一章“浪子归宗”的一项内容,但因为已有多位看官认为每月见博一篇太慢了,勉强先拿出来作“超前”探讨,在此谢谢赵咪,西泠医草,了然,阿明诸位看官的耐心等待。希望能够籍此引起学术争鸣,和诸位共寻中医正道。


  • 港湾  让人学习的园地,开启思想的榜样。赞!2009-9-7 17:08

                       中医修正回复港湾:当中医学术江河日下的时候,当中医面临被废的危险,当中医人心中茫然的时候,我们岂能再因循守旧?我们必须开放思想,对自己走过的路进行认真地回忆和严厉地自我批评。(2009-9-10  22:53)

  • 神医扁鹊  徐凤父子没错,张介宾也没有错。三焦、心包为脏腑之父母。父母者,乾坤也,乾纳甲壬,坤纳乙癸。2010-5-1 09:34

         中医修正回复神医扁鹊:不懂得张介宾为何错了,所以也没人明白徐家纳甲的道理。《内经》只说“膏肓之上中有父母”。三焦心包何时也成了父母?先生既然同意三焦纳壬,难道还认为三焦同时纳甲?张介宾认为徐家错了,所以才改诀,先生今天确认为两家都对,难道学术探讨也要搞“和谐”吗?(2010-5-1  10:19)

  • 胡涂医  赞叹先生观点,徐氏父子本来就对。2010-8-2 01:32

         中医修正 回复 胡涂医:天高地迥,不信就不见知音人。(2010-8-2 11:49)

  • 黎羽函  沉寂许久的9篇博文,先生而今翻起,羽函读来甚快。汉书下酒,此文亦醇。2010-8-9  00:13

         中医修正 回复 黎羽函:谢谢黎先生置评。
    读书曾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今天难得黎先生以敝文下酒,相信六节真理不会永久地埋没。师徒承传的劣习害惨了中医,一千八百年不见高人,必须承认是中医人狭隘丑陋的。修正就等待者那一天,与胸有真学的同志们,一齐献祭于南阳坟前。(2010-8-9  01:12)

  • 土知冷暖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十二藏如是:“心(属火),肺(属金),肝、胆、膻中(属木),脾、胃、大肠、小肠(属土),肾、三焦、膀胱(属水)”

    《灵枢·经脉》言十二经脉名称如是:“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肾足少阴之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胆足少阳之脉,肝足厥阴之脉”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十二藏如是:“心(属火),肺(属金),肝、胆、膻中(属木),脾、胃、大肠、小肠(属土),肾、三焦、膀胱(属水)”
    《灵枢·经脉》言十二经脉名称如是:“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肾足少阴之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胆足少阳之脉,肝足厥阴之脉”显然,十二藏之膻中即十二经脉之心主。然何以“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不同另十一经脉一样直呼“心主手厥阴之脉”呢?2011-2-22  16:23

    中医修正回复土知冷暖:您的目光很敏锐。
    敝人至今对这膻中,心主,心包络是否位于心外胸中还有疑问。(2011-2-25  11:44)

  • 土知冷暖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意思,膻中(即心主)是与肝胆一起属木的,三焦是与肾膀胱一起属水的。但膻中(即心主)与心包络之间又是如何回事呢?2011-2-25  12:09

         中医修正回复土知冷暖:很高兴能遇上您这样认真执着的人研究中医。
    我们的师祖们,1800年来遇到困难就绕过、跳过,轻忽基础,急于临症。说句不客气的话,他们做的都是些无根的“学问”,所谓医者意也。我们必须勇敢地摒弃那样的“优良传统”,因为中医已经到了痛定思痛,需要刮骨疗毒的时候了。(2011-2-25  12:47)

  • 上下卡死承淡安

    承淡安
      
    1899 09.01 - 1957 07.01),中国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承淡安,中医学家。原名启桐、秋悟,1899年9月13日生,江阴华士人。少时随父亲学医,17岁时师从名医。 
    1920年参加上海中西医函授学习,1925年独立行医。1928年在苏州望亭创办中国最早的针灸学研究社,后又在无锡堰桥重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扩建为中国针灸讲习所。1933年10月创办中国历  承淡安承淡安 (1899 09.01 - 1957 07.01),中国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承淡安,中医学家。原名启桐、秋悟,1899年9月13日生,江阴华士人。少时随父亲学医,17岁时师从名医。1920年参加上海中西医函授学习,1925年独立行医。1928年在苏州望亭创办中国最早的针灸学研究社,后又在无锡堰桥重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扩建为中国针灸讲习所。1933年10月创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刊物《针灸杂志》。 1934年秋赴日本考察该国针灸现状和办学情况,从中发现了《铜人经穴图考》和我国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经发挥》,使这部古典珍籍失而复得。他还被东京针灸高等学校赠予针灸专攻士学衔,是近现代国际针灸学术交流的第一位中国学者。回国后,他于1936年7月创办针灸疗养院。1937年2月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先后培养学员3000多人。抗战8年中,他坚持行医、授课,分校遍及南方各省、香港和东南亚地区。1951年,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苏州司前街恢复社业,承淡安带病参加教学和管理。1954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聘请为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后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从此,他更加奋发有为、力疾从公,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因积劳成疾,1957年7月10日病故。承淡安长期从事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著书立说甚丰。2013-1-10  10:57

  • 纳甲
    1. 谓天干分纳于八卦。即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相传出于《京氏易传》,后代卜筮家以干支与卦爻,五行、五方相配,本此。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易》有纳甲之法,未知起於何时,予尝攷之,可以推见天地胎育之理。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者,上下包之也,震巽坎离艮兑,纳庚辛戊己丙丁者,六子生於乾坤之包中,如物之处胎甲者。” 清 恽敬 《答姚秋农书》:“ 汉 人纳甲之説,以月之升降方位配八卦,虽可比附,乃术家之一端,假《易》以传,不知卦气之自然。” 康有为 《<日本杂事诗>序》:“而《易》説、卦气、纳甲、消息、升降详焉。”
    2. 袄子。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我则见他番穿着绵纳甲,斜被着一片破背褡。” 2013-1-10  10:59

  • 纳甲的中医介绍:
    1.徐氏纳甲法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开穴方法很多,计有阎氏纳甲开穴法、徐氏纳甲开穴法、单氏“一、四、二、五、三、零”规律开穴法、养子时刻注穴法等。在诸种纳甲开穴法中,徐氏纳甲开穴法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徐氏纳甲法出自明代徐凤着的《针灸大全》,书中记载的“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及十幅“流注图”是徐凤根据金代何若愚撰,阎明广注的《子午流注针经》改编而成的。
    徐氏纳甲法是根据日、时干支来推算开穴的,推算开穴的顺序是:以日干定值日经开井穴,再依次按时干所属脏腑、经络开取荥、输(原)、经、合穴,然后根据“我生他”和“他生我”的原则开取心包经和三焦经的五腧穴。分述如下:
    1)开值日经井穴法(2)循经开穴法(3)合日互用法(4)按穴推时法
    详细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2013-1-10  11:03

  • 附:纳甲法验案举例
    【例一】罗××,男,78岁,于1985年4月4日下午4时40分初诊,诊疗地点南宁。患者右腘窝疼痛一周余,无外伤史,发病前曾患感冒,伴双膝关节疼痛,未经任何处理,而来针灸治疗。查见患处红、肿(如鸭蛋大)、热、触痛明显,患肢屈伸不便,舌红、苔薄黄略腻,脉弦数有力。中医诊断为委中毒,属膀胱经之实热证。因湿热下注,壅遏不行,阻于脉络所致。治以清热除湿,消肿止痛之法。癸卯日,戊申时,先针子午流注开穴解溪(双),后在右至阴穴点刺放血两滴,续针束骨(右)(膀胱经之子穴),阿是穴(在患处四周及中央各一针),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当即疼痛明显减轻。甲辰日、己巳时二诊,先针子午流注开穴商丘,其它方法同上,经两次治疗而愈。
    【例二】黄××,女,40岁,南宁某单位工人,1985年4月6日下午4点30分就诊。患者右眉棱骨疼痛两天,伴心烦、脾气急躁、眠差,既往曾有过类似病史。舌尖边红,苔薄白,脉弦数,右眉棱骨压痛。此为肝胆经病候,属实。乙巳日,甲申时,先针子午流注开穴液门,配攒竹透鱼腰、阳白、太阳、太冲、阳陵泉,均右侧,泻法,留针20分钟,一次而愈。
    【例三】张×,男,51岁,南宁某单位干部,1984年10月25日下午4点25分就诊。持续呃逆6天,难入眠,伴腹胀、纳呆、恶心欲呕,急躁,舌尖边偏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呃声频繁而响亮,曾在某医院经中西医诊治均未获效,而来针灸。中医诊断为呃逆,属肝气横逆犯胃型。治以平肝降逆和胃,壬辰日,戊申时,先针子午流注开穴解溪,后针配穴中脘、内关(双)、行间(双),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一次而愈。2013-1-10  11:04

  • 纳子法   纳子法又叫纳支法,它是一种广义的子午流注取穴法。本法根据十二地支配合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采用补母泻子的方法针灸治病,所以称为纳支法,支表示地支,又因子为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支,所以纳支法又称为纳子法,此法不论日干和时干及其所属的阴阳,仅用一天十二时辰代表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配合五腧穴的五行关系来开生我、我生穴位,运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来进行治病。纳子法分为本经补母泻子取穴、异经补母泻子取穴、按时循经取穴法三种。纳子法
    纳子法又叫纳支法,它是一种广义的子午流注取穴法。本法根据十二地支配合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采用补母泻子的方法针灸治病,所以称为纳支法,支表示地支,又因子为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支,所以纳支法又称为纳子法,此法不论日干和时干及其所属的阴阳,仅用一天十二时辰代表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配合五腧穴的五行关系来开生我、我生穴位,运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来进行治病。纳子法分为本经补母泻子取穴、异经补母泻子取穴、按时循经取穴法三种。2013-1-10 11:05

  • 附:纳子法验案举例
    【例一】陆××,女,25岁,工人,1985年4月10日下午6点50分就诊。患者于下午6时左右突受惊吓后,出现神志失常,不辨亲疏,大声哭叫,时而大笑等症。此为酉时,气血流至肾经时突受惊吓而致肾经气乱,属实证。急取肾经之子穴涌泉针而泻之,再配神门(双),约两分钟后患者神志清楚如常,一次而愈。
    【例二】梁××,女,54岁,广西电影机械厂工人,1984年12月24日下午2点24分就诊。患者两天来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痛,两眼胀,项痛,腰背,四肢肌肉呈持续性疼痛,尤以下肢后侧疼痛明显。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感受风寒,营卫失调,病位在足太阳经,病证属实,治以祛风寒表邪,疏调太阳经气之法。就诊时间为申时,取足太阳经束骨(双),针用泻法。患者当时即感觉疼痛减轻,次日上午8点复诊时,诉头痛、两眼胀、项痛消失,无恶寒发热,无流清涕。就诊时间为巳时,取足太阴脾经商丘(双),手法同上。患者于26日三诊时,除感觉轻度鼻塞外,余诸证消失。2013-1-10  11:05

  • 《针灸大全》作者:明.徐凤 又名《针灸捷要》、《针灸捷法大全》 共六卷。卷一、二,针灸歌赋。卷三,周身穴法歌。卷四,窦氏八法流注。卷五,金针赋及子午流注。卷六,灸法等。全书内容是以介绍历代针灸文献资料为重点,并附有插图,是一部综合性的针灸著作。 
    就本书所选取的内容来看,作者是颇费一番心机的,主要表现在选用大量针灸歌赋上。因为歌赋本身就是语言的升华,历代针灸文献资料中,针灸歌赋是不胜枚举的,这些歌赋,倾注着针灸家们的心血。该书既照顾到针灸内容的各个方面,又尽量选取短小精悍的歌诀,如“ 四总穴歌”“、千金十一穴歌”、“经脉气血多少歌”等。虽是享有盛名的歌赋,也只选了《席弘赋》、《灵光赋》等较短者,诸如《百证赋》、《玉龙歌》等较长者则未摘取,真正做到了既全面又简明。书后的灸法大都为历代出名的灸疗方法,很值得研究。因此,本书对于研究针灸学及其临床运用,可称为一本很切实用,简明易学的参考书。此书与《秘传常山杨敬斋针灸全书》除篇目次序和附图的多少不同外,其内容基本相同,可以互相参阅。2013-1-10 11:08

  • 张介宾     明代医学家(1563-1640年)。  字会卿,  号景岳,  别号通一子。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会稽(今绍兴)。自幼聪颖,素性端静。后在京师从名医金英(梦石)学医,尽得其传。又曾从戎,游于北方,因成就不丰而弃戎就医,悉心钻研,尤其对《素问》、《灵枢》有深入精研,经三十载而著成《类经》三十二卷, 将《内经》加以分门别类,详加阐释,亦多所发明,后代医家誉之。2013-1-10 11:11

    天干:定义: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计序符号,共10个字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循环使用。  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时属鼠;丑时属牛;寅时属虎;卯时属兔;辰时属龙;巳时属蛇;午时属马;未时属羊;申时属猴;酉时属鸡;戌时属狗;亥时属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也称六十甲子,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2013-1-10  11:14

  • 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  诗曰:春季甲乙东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四季土。 2013-1-10  11:17

  • 纳甲诀是: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脾己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为膀胱癸肾藏。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张介宾改成“三焦阳火当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
    ===========================================
    根据十二经脉病候:手少阳三焦经: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
    ==================================
    我的看法:三焦属水,水多了泛滥不能土掩,而是从膀胱泄之。所以:三焦亦向壬中寄,壬为膀胱2013-1-10  11:49

         中医修正回复上下卡死:三焦寄壬,既是水道,又化火。(2013-1-13  12:13)

  • 包络:中医里面是指周身脉络。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主部位》:“包络之络联藏府,三焦之气应无方。”注:“至於包络,乃周身脂膜之络,联属百骸藏府者也。”
    心包:是包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包和心脏壁的中间有浆液,能润滑心肌,使心脏活动时不跟胸腔摩擦而受伤。可分为浆膜心包和纤维心包。
    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和相关经脉穴位总称,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包络既是心的外围,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络。心都和中枢神经的活动有关,如果外邪侵犯心脏,首先是心包受到影响。
    ======================================
    但古人用的很乱,有时就用心包指心包络,有时用包络指心包络。2013-1-10 11:59

         中医修正回复上下卡死:确实存在混乱(2013-1-13  12:08)

  • 《外经微言》 天老问于岐伯曰:天有六气,化生地之五行,地有五行,化生人之五脏有五脏之阴,即宜有五腑之阳矣,何以脏止五,腑有七也?
    岐伯曰:心包络,腑也,性属阴,故与脏气相同,所以分配六腑也。
    天老曰:心包络既分配腑矣,是心包络即脏也,何不名脏而必别之腑耶?
    岐伯曰:心包络,非脏也。天老曰:非脏列于脏中,毋乃不可乎?
    岐伯曰:脏称五不称六,是不以脏予包络也。腑称六,不称七,是不以腑名包络也,
    天老曰:心包络,非脏非腑何以与三焦相合乎?
    岐伯曰:包络与三焦为表里,二经皆有名无形,五脏有形与形相合,包络无形,故与无形相合也。
    天老曰:三焦为孤脏,既名为脏,岂合于包络乎?
    岐伯曰:三焦虽亦称脏,然孤而寡合,仍是腑非脏也,舍包络之气,实无可依,天然配合,非勉强附会也。
    天老曰:善。
    雷公曰:肺合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此天合也。三焦与心包络相合,恐非天合矣。
    岐伯曰:包络非脏而与三焦合者,包络里三焦表也。
    雷公曰:三焦腑也,何分表里乎?
    岐伯曰:三焦之气,本与肾亲,亲肾不合肾者,以肾有水气也。故不合肾而合于包络耳。
    雷公曰:包络之火气出于肾,三焦取火于肾,不胜取火于包络乎。
    岐伯曰:膀胱与肾为表里,则肾之火气必亲膀胱而疏三焦矣。包络得肾之火气,自成其腑,代心宣化,虽腑犹脏也。包络无他腑之附,得三焦之依而亲,是以三焦乐为表,包络亦自安于里,孤者不孤,自合者永合也。
    雷公曰:善。
    应龙问曰:包络腑也,三焦亦自成腑,何以为包络之使乎?
    岐伯曰:包络即膻中也,为心膜鬲,近于心宫,遮护君主,其位最亲,其权最重,故三焦奉令不敢后也。
    应龙曰:包络代心宣化,宜各脏腑皆奉令矣,何独使三焦乎了
    岐伯曰:各腑皆有表里,故不听包络之使,惟三焦无脏为表里,故包络可以使之。
    应龙曰:三焦何乐为包络使乎?
    岐伯曰:包络代心出治,腑与脏同,三焦听使于包络,犹听使于心,故包络为里,三焦为表,岂勉强附会哉。
    应龙曰:善。2013-1-10  12:10

         中医修正回复上下卡死:作者确实努力过,敝人不敢苟同。(2013-1-13  11:56)

  • 也不知道这《外经微言》的可信度有多高,我只是觉得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描述的挺好。三焦和心包络非脏腑,和肾、膀胱关联对比与和心,小肠关联。到底谁对呢?嗨,我也不回内视,无法验证啊。还有可以临床倒推,本人也不是医生,也没看过病。不知道临床诊治结果如何。就等博主和各位中医的解答了。2013-1-10 12:18

         中医修正回复上下卡死:《外经微言》真的没看过,四部经典都没读好,没时间看小说。(2013-1-13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