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节藏象一

日期:2017-01-01

 

一阳/少阳,胆三焦———〉

二阳/阳明,脾胃———〉

三阳/太阳,心———〉

三阴/太阴,肺———〉

二阴/少阴,肾———〉

一阴/厥阴,肝胞络———〉

一阳/少阳


这便是六节藏象的框架:将人体藏气流传形成的圜道——天,分成“六节”,彼此传递流行,如环无端。


如果把这一框架内容具体化,大致是:饮食入胃,就如坤土厚积导致了一阳萌生,如卦之复,少阳胆汁输于中土而帮助食物消化;


中焦蒸腐运化的结果,产生了阳明之气(二阳);浊气归心之后,宣布灌输于四肢百骸、五藏六府、周身各处,德施周普就如太阳普照(三阳);


全身各处气化的结果,归朝于肺,经肺的治节审理,判其该升该降该去该藏,此三阴承接三阳,天运到此由气化转入液化,三阴化湿为水之上源;


治节审理后,精华部分递交于肾而封藏,少阴为二阴;肾合冬主水依旧,而藏阴精主生殖的功能又大部分转移到胞络与肝,厥阴为一阴。


厥阴精室血海,再将转化少阳而六节圜道肇始于此。


六节藏象见于《素问》第九篇《六节藏象论》,而六节这三阴三阳初见于《素问》第六篇《阴阳离合论》,可惜这两篇经文都被有意地大篇幅删除过,中医史上百家注经者,对此都巧妙地含糊躲避过,这便是六节藏象论失落千年的根结所在.


本文是31年前“生气通天谈藏象”的继续,最好参考一下新浪博客“中医修正”于2012-01-30的“藏气流传”。这里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指出:


1)浊气归心:《素问》第21篇《经脉别论》还提到“散精于肝”“上输于脾”“经气归于肺”,为何只提到“浊气归心”?是否断章取义?


2)肺朝百脉,是向肺性归朝,而不是离肺性输布,中西医研究同样的人体,其结果不应该反若冰炭。这不是向西旁靠,而是基于中医经典理论思维,对这一“传统化”的谬误修正。


3)形藏四者,胆、胃、大肠、小肠,与五神藏合为九野。


4)中医史上不少“传统理论”,都将面临这一不同思路的审视和质疑。




关联阅读:

归正先生寻回中医的原貌

生气通天谈藏象






· -上下卡死-  
六节有周期,生活也要有规律。年少时生命力强,偶尔无规律一下,没有什么影响。但年纪大了,如果作息不规律。身体会浪费更多的生气来调节,这样容易生病。就好像不按时吃饭,或暴饮暴食,都会伤阳明之气,而患各种阳明病。大病初愈时,部分患者阳明之气不强,如果还如正常人吃喝,身体也会受不了,所以《伤寒》397有:损谷则愈。

六节有周期,生活也要有规律。年少时生命力强,偶尔无规律一下,没有      什么影响。但年纪大了,如果作息不规律。身体会浪费更多的生气来调节,这样容易      生病。就好像不按时吃饭,或暴饮暴食,都会伤阳明之气,而患各种阳明病。大病初      愈时,部分患者阳明之气不强,如果还如正常人吃喝,身体也会受不了,所以《伤寒》      397有:损谷则愈。2017年1月2日 10:48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卡死-:损谷则愈,寓意深矣!(12 15:55)

· 刀客老中医   
先生好,祝新年快乐,最近的博文已经拜读,很有收获。本想发纸条,但是没有成功。文中不知是否为笔误,“形脏四”历代经典都是指胃大小肠和膀胱,不是胆,这对六节脏象关系重大。
《周礼·天官冢宰·疾医》:“参之以九脏之动。”郑玄注:“正脏五,又有胃、膀胱、大肠、小肠。”《黄帝八十一难经》:胃为水谷之腑,小肠为受盛之腑,大肠为行道之腑,膀胱为津滴(液)之腑……此则正腑也,故入九脏。其余,胆者清净之腑,三焦

先生好,祝新年快乐,最近的博文已经拜读,很有收获。本想发纸条,        但是没有成功。文中不知是否为笔误,“形脏四”历代经典都是指胃大小肠和膀胱,        不是胆,这对六节脏象关系重大。
        《周礼·天官冢宰·疾医》:“参之以九脏之动。”郑玄注:“正脏五,又有胃、        膀胱、大肠、小肠。”《黄帝八十一难经》:胃为水谷之腑,小肠为受盛之腑,大        肠为行道之腑,膀胱为津滴(液)之腑……此则正腑也,故入九脏。其余,胆者清        净之腑,三焦为孤腑,故不入九脏也。”2017年1月2日 13:25 

      中医修正  回复 刀客老中医:难得您找到了《周礼·天官冢宰·疾医》的九脏记载,佩服。不过,敝人无法将膀胱纳入九野这一甲小循环。膀胱,只能在壬大循环、或者太阳太阴气交之间找到位置。这是敝人的学术见解,算一己之见,有请进一步指教。(12 15:53)

· 默然  清者为荣,浊者为卫,此浊气是否为卫气1月3日 21:15

      中医修正  回复 默然:敝人理解的清是精,浊是悍供参考(14 13:58)

· tonny  先生新年好!个人理解少阳胆可能不只是输注中土,他给十一脏提供原始动力,感知并反馈,在决定提供气的多少1月3日 21:56

      中医修正  回复 tonny:太极动而乾分壬甲。壬如天河之水,自备不息之德;甲乃地雷之卦,需假坤土之厚积。壬,服务诸社会;甲,生产以供需。若论生产以供需,取决于胆也。供参考(14 14:04)

· 默然  从先生的藏气流传结合西医对肝脏功能的论述,应有散精于肝1月4日 20:53

      中医修正  回复 默然:是的。西医生理,完全符合中医经典理论,传统中医乱七八糟。但理解与解读,不完全是一回事。(14 22:41)

· 默然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为甲之功。“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否也要借到血脉,还是从地气上为云,直接归肺?1月4日 21:42

      中医修正  回复 默然:终于有人注意到了。你可知道历代大医学家如何注解?(14 22:42)

默然 回复 中医修正:后学医学没有功底,但认为还是经典有魅力,百读不厌。每天再外打工,没有精力学习,只能在先生的指引下,能学就学一点。(15 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