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节藏象三

日期:2017-01-29

 

六节象数


古人观天地,地是静止不动的,而天上的星星日月都在运行不止。 仰观星星今天在这位置,明天这时差不多还在这位置;观察深入了,发现今天在这位置,明年这时差不多还在这位置。 似乎星星日月在走了一圈之后又回来了,于是,天道好还,天圜道也,便在古人心目中确立了。


古人世界观,认为人体就如小天地。 人体中凡有形不动的便是地,而运动并能循还回归的便是天。 或以为天是阳地是阴,没错,但肤浅而不准确。《周易》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这天之阴阳,若以一明一暗、一冷一热的白天与黑夜来比喻,似乎更容易理解。多少版的《中基》教材了,都说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这些都正确,但都停留在抽象概念,流传与进退才是深层次的内容。阴阳再分太少,就有了少阴少阳太阴太阳,所谓四象。 仰观天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星星流迁旋转,世界上便感觉到了春夏秋冬的传递而温热凉寒。 阴阳,引入四象内容后,流迁次序才出现。《素问》第一卷谈藏象,人体之天便是以四象四时立论,若认为四时是不完整的五行,便是对四时认知太肤浅了。


先谈四象,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人人都懂。四时配四象,其顺序究竟是少阳----à太阳----à少阴----à太阴----à再少阳,还是少阳----à太阳----à太阴----à少阴------〉再少阳呢?聚焦问题,秋究竟是少阴还是太阴?冬究竟是太阴还是少阴?在《黄帝内经》中,两者都存在。肺秋阴仪之始,阴气初生而量少,可称少阴,但肃杀强制性将张散弥漫的阳气收敛,其功用可称为太阴,承接并匹配了太阳;肾冬阴仪之极,阴气久积而量多,可称太阴,但宁静的封藏却是即将发生甲坼句萌根基,其功用以少阴称呼更适合。敝人认为,这便是所谓的“气有多少,异用也”。


四时讲究次序,扩张为六节后同样讲究次序:一阳----à二阳----à三阳----à一阴----à二阴----à三阴----à再一阳,这是最原始的三阴三阳次序,就如秋配少阴一样,讲的是阴阳之气的多少。 由于阴阳总是对立的,阳仪进,阴仪就退,便又有了另一个三阴三阳次序:一阳----à二阳----à三阳----à三阴----à二阴----à一阴----à再一阳,这是深层的三阴三阳次序,就如秋配太阴一样,讲的是三阴三阳功用。 前一个次序不可忘记,后一个次序才是六节藏象的核心框架。

请参考中医修正博客


2009-11-01 “四象在阴阳学说上的意义” http://www.063501.com/article.php?id=41


2009-11-11“做一回初小学生” http://www.063501.com/article.php?id=42








· 万勤想请教先生一个问题,在伤寒论中,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这三个节,都与四时阴阳气之量对应,即春为少阳,夏为太阳,冬为太阴。然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对应则为少阴之秋。其他少阴、厥阴,均难解。是否从四时到六节的发展中,对于阴阳问题,有什么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认识上的转变呢?末学百思不得其解。请指点。  想请教先生一个问题,在伤寒论中,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这三个节,都与四时阴阳气之量对应,即春为少阳,夏为太阳,冬为太阴。然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对应则为少阴之秋。其他少阴、厥阴,均难解。是否从四时到六节的发展中,对于阴阳问题,有什么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认识上的转变呢?末学百思不得其解。请指点。1月30日 09:58

         中医修正 回复 万勤:新年好!阳明既是二阳,位在一阳三阳之间,为何欲解时却在“从申至戌上”?多少年了,多少巨著,大家都揣着糊涂装明白,您又何必点破?(131 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