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伤于寒---告诉你“温病”的前世今生(一)

日期:2018-03-19

归正按:温病,是人体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派的源流,始于宋金刘河间,此君倡导用寒凉药治热病。经明清吴有性、叶桂、吴鞠通、王士雄等人努力开拓,时至今日,温病学派在中医界已成主流,清热泻火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只增不减。相反地,伤寒学派却日渐沉沦,放眼杏林,实在找不出传承仲景衣钵的学者。那么,温病学派的兴起,对中医而言究竟是创新进步还是挥刀自宫?

归正认为,温病只是伤寒病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应该独立乃至凌驾于伤寒之上。在这里,归正未来将用四篇文章,对自己的观点递进阐述。若有疑问,欢迎君子之辩,谢绝市井之争。

 

---Isaak Iliich Levitan《Early Spring


凡事皆有缘起。“温病”也非无根之说,这个概念最初演化自《伤寒论》,该书的第六条就有相关记载。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中有这样一句话: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前半句无需解释,冬季严寒,寻常人衣着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感冒“风寒”。后半句却让人费解:为什么到了春天就必定会得温病呢?

据归正多年所见,绝大多数学者不敢直面并认真注解这八个字。归正认为,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问:既然冬日受风寒容易导致春日得温病,那么在春夏秋三季受风寒是否也可导致温病呢?

考《生气通天论》原文: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原文中四季并论,并没有忽视春夏秋这三季的外感,同时以“春必病温”语气最为肯定。估计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预见到后学读时的困惑,于是乎在下一篇《金匮真言论》补充说道:“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提醒大家注意:在《金匮真言论》中,关于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的讨论明显少了,但古人却以同样肯定的语气说出“春不病温”来呼应此前的“春必病温”。

书读到此,是否觉得《黄帝内经》中的“温病”,更像是人体处于某种特定状态下,因时序迁移等因素而诱发出一系列临床表现相似的急性病呢?而这种急性病,并不具备完全独立于伤寒之外的生理病理。

中医经典虽然也认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皆可致病,但独重伤寒却也是不争的事实。《黄帝内经》的《热论》一直被认为是温病学的理论依据,可古人却偏偏在《热论》中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写下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的经文。

正统中医的临症第一书《伤寒论》,更是直接以“伤寒”命名。就算被认为是“别有师承”的《难经》,也写下“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的经文。

伤寒,这经典中医的重中之重,根本就没有被后世温热派及江湖中医所理解过,仲景之后一个也没有。温病,只能说是伤寒诸多病症的一种表现,绝无资格与“伤寒”并列乃至凌驾其上。温病理论兴起的背后,正是正统国医的沦丧!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生发之力2018-03-19 13:43:31

伤寒论的第六条,便点出了温病,框定了范围。这具有重要意义。春与冬象征外部的环境条件,夏日吹空调,当然也伤于寒。很多发病急,身体健壮的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便匆匆去世,夏秋皆有见之,以现在的医学条件,先进的抗生素与激素,轮番齐上,就没有人看到,伤寒,冬不藏精,这些本质条件,而是再逆促命期。可悲,可叹,人间闹剧!赞 5

钟俊中西医结合诊所2018-03-19 11:30:26

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古人语:天生一水,地六成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见人体“肾”藏精不足(阴液亏虚)为形成温病的必然生理变化之一。赞 7

作者

[强][强]赞 3

梅医生2018-03-19 08:59:15

期待先生详解温病赞 6

作者

期待梅医生助一臂之力赞 5

2018-03-19 08:56:17

时代变迁,汉以后缺衣少粮、席地而坐的现状 有所改善,冬天受寒现象有所减少。医学流派部分是社会现状的产物,读医须研究社会大环境。赞 2

作者

医者的学习标的是神圣的人体,这是不变的。归正相信人体机能的持续性,生活习惯的微调对病理生理不会有大的改变。赞 4

鉴照万物2018-03-19 11:17:07

先生终于回归了。感恩!赞 3

作者

让大家久等了

青青子衿长青2018-03-19 09:03:24

先生好,听老师细细道来。赞 2

作者

归正知无不言,但也希望学人添砖加瓦赞 3

喜欢被割的韭菜2018-03-19 12:39:13

又见先生雄文赞 2

作者

让大家久等了赞 1

汉唐善医2018-03-21 22:45:22

世上伤寒大家还是很多的,搞得好像中医全是温病派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要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一起来看,正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少阴虚于内,邪伏少阴发于太阳,太阳少阴标本异气,从标从本,少阴阴虚热化故发为温病赞 1

山外2018-03-19 17:20:29

虽是中医门外汉 然知先生所言不虚 学习了 感恩先生赞 1

天边霞2018-03-19 15:44:02

请教先生,冬伤于寒是否包含多重含义,比如冬天受热出汗、健身锻炼过度、操心用脑过度、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赞 1

作者

解放思想大胆想赞 1

影.2018-03-19 09:17:35

[合十]赞 1

朝圣之旅2018-03-19 09:13:52

拜读!感恩先生!赞 1

見賢思齊2018-03-19 09:04:18

终于等到更新了,先生辛苦了。赞 1

作者

让大家久等了

钰仪2018-03-21 15:42:26

《至真要大论》:有病热(太阳从本之化〈冬气南行/夏气始于中-藏〉不及而从标之化)者寒之而热,有病寒(少阴从本之化〈夏气北行/冬气始于标-四支〉不及而从标之化)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治其王气(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是以反也...不治王而然者何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2018-03-20 17:55:15

流派是被病人的病逼出来的,不是宗师们想标新立异!最明显的是李东桓。。。。

太极使者2018-03-20 10:22:27

先生辛苦了[握手]期待下篇!

冯氏宠物2018-03-19 23:13:21

这叫一叶障目,感恩先生。

福瑞港货(13828372088)大燕子2018-03-19 18:28:57

一睹为快,感恩先生!劳作辛苦了

云水禅心2018-03-19 15:28:28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 “寒”也是一种状态,谢谢先生!

刘杰2018-03-19 14:54:46

先生,《素问》、《难经》和《伤寒论》中的温病有何关联和区别呢

闲扯淡2018-03-19 13:30:13

感恩先生分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