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两千年,源远未必流长!
且把黄昏当做朝阳,在落日下尽情自欺欺人吧!
---Clarles Gleyre《Evening or Lost Illusions》
中医两千年,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众多的分流——学派。这究竟是为中医学增添了斑斓的色彩,还是主流无力、不畅,旁渍而形成的片片滥泽?历代名家著书立说,固然都有一技之长,却始终无法统领杏林。他们对学术发展究竟有何贡献?中医眼下的窘境,便是残酷的回答。今天的中医学者已经看不懂内经和伤寒论中的许多经文,归正认为历代医学名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承传失职!陈修园先生在《医学三字经》的首节总评医史,说仲景先生之后“红紫色,郑卫音”,这是对历代名家最贴切的评价。陈修园先生曾提醒学人,莫因兼色而乱正(红,五色之一,正色也。紫,兼色而近于红者,令人难辩),莫因靡音而忘卷。
何谓中医之正?《内经》、《伤寒论》是也,中医学之正论、正源也。两部经典,有着承传关系:仲景先生在自序中明言“撰用素问九卷”;素问热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理传递,就被张机立为伤寒论的提纲。《内经》用以阐明藏象这一核心理论的工具不少,成系统的有四时、五行、六节。仲景先生在写《伤寒论》时却独取六节,已经清楚地说明六节藏象理论是当时中医学理论的最高成就,最具临症实用价值。
但是很遗憾,内经和伤寒论中的六节理论都失传了!对此,除了没有记载的可能变故外,师徒传授时“留一手”的中华文化劣习难逃其咎。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第九卷上清楚地记载:“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伤寒论》传世版中,根本就没有六节理论论述。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六节”的叙述,为何似有似无?素问热论中三阴三阳传递,容易理解和接受吗?一千八百年来,六节理论始终不见正解,这就是中医承传的死穴!
失传的六节理论,是阴阳国学在中医学运用中的特创。早在《内经》中的运用,就比五行论更为广泛而重要,在《伤寒论》中则是唯一的指导理论。《内经》一书以理论探讨为主旨,六节失传的结果,使五行藏象论得以牝鸡司晨,后人研究的方向虽然偏离,但还可以继续,千百年来还有自鸣得意的时候。但《伤寒论》就悲催了,这是“临症第一书”,其医学地位不在《内经》之下,极其重要,既是承先启后的关键,又是理论到临症的津梁。六节失传,后学者缺乏正确引导,对经文便出现不同的理解。当历代医家朝不同方向“加深”探究的同时,也逐渐疏离了经典核心内容。六节失传的结果对后世中医理论和临症运用是致命的打击。后学面对经典,只是各抒己见而已,最终导致门派林立,彼此间互相攻讦、贬诋,实际上早已沦为菜市场上的杂谈。放眼一千八百年来,能让归正信服推崇的学派一家都没有!
六节虽然失传,但经典仍在,特别是《内经》中大量的三阴三阳论述,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寻回六节理论的线索。然而,《内经》文古,脱简错简,阅读有相当的困难,作为最早的医学论文集,本来就是百家争鸣的典范,不同见解并存。学人若无良好的治学素养和很高的综合能力,太容易放弃无法理解的经文,而被自己喜欢的章节纠住不放。因此,就算最终窥得某一章节的正义,也只能是全部经典的一鳞半爪。学医行医几十年后,再“引经据典”,揉合进自己的临症心得,挑选喜欢的案例,便可能以一知半解的根底,创造出一支新学派了。试问仲景先生之后,对《内经》《伤寒论》注解的名家究竟有多少?面对那汗牛充栋的经典注解,后世杏林纵然有天资聪慧者,也难逃脱历代名家布下的天罗地网。从唐王冰献出“七篇大论”,到明张介宾的《类经》都无法解决六节问题。再从孙思邈的“三方要领”,到喻昌的“三纲鼎立”,一千八百年来中医界浪费了无数的人才和智慧,却并没有找到杏林公认的医学正道!
感谢历代学者,对《伤寒论》胡言乱语之后,始终没有剔除那经历一千八百年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三阴三阳(六节),姑且不论这是出于对历史的忠诚,还是出于对仲景先生的心存敬畏。归正更崇拜张机以六节盖顶,且方药多变,终究让《伤寒论》没有沦落到江湖郎中背囊中的杂技。
坦诚而大胆地讲,《伤寒论》后诸学派的创造者,正是由于对内、伤经典学而未通,按自己的理解而发挥,衍生出众多似是而非的“兼色”。更因为经典难懂,时学近易,故习之者众,年复一年,难免有人提出了“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这样自以为是的革新呼喊。在这里,归正略举数则后世创立,影响最大,至今通行的中医学理论,予以必要的针砭。因为不放下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成见,就无法直面祖宗于内、伤古卷。
一、五藏五行为中心:内经好像有不少类似的内容,颇有系统,故千百年医家袭用不疑。但其生克理论连“五藏相通移皆有次” 这样最基本的生理都解释不了:请问藏气流传是按肝心脾肺肾再肝(相生),还是肝脾肾心肺再肝(相克)的次序进行?五行生克用于生理病理, 究竟是无条件的, 还是只在某些情况下适用? 这是中医理论的最大误解,它巧妙地掩盖了四时藏象论和六节藏象论。请注意,仲景先生在伤寒论397条正文中从来不提“五行”二字,后人却把五行当作圣品供奉在医学殿堂之上。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医理论的“支柱”。
二、八纲辩证:内经也有不少散在的类似内容。这擒病的“巨灵神”,看似天网,包罗万有,实则空洞无物,临症实施不着边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伤寒论》里处处可见,为何仲景先生就不懂得整理成独立的辩证体系?要由后人读书才“发现”?很明显,这是后人不解六节之后,把从圣经里拾到的零碎堆砌而成的“系统”。可悲的是,误扶这差役上了太师椅,一坐便是千百年。
三、藏府辩证:五藏六府再分气血阴阳虚实,似乎缕析精确。盖不知其要致流散无穷之谓也!不过,这倒有西医学追根究底的风味,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万法归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髓相去甚远。
四、卫气营血辩证:曾被捧为新秀之尤,欲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并列,互为经纬。实际上,近代中医学已经把它凌驾伤寒论“六经”之上。因为《伤寒论》早已看不懂,而温病学则是新兴的时髦学派。归正相信叶桂先生得之丰富的临症经验,遗憾的是没有相对应的卫气营血生理学作基础。请问学人们,卫气营血这四个字可否构成独立的生理系统?这与三阴三阳贯穿五藏六府而为生理统帅岂可相提并论?归正认为,叶先生并没有看懂《伤寒论》,并不理解六节的真实含义。
说句大实话吧!时下中医已经误入歧途太久了。更可怕的是,学人们早已看惯了时下流行的、似是而非的“兼色”。若是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那么百年来西医学让我们相形失色,方肘子之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废除中医,难道都不能给中医人些许反省的提示吗?魂兮归来!千百年的探索已经证明,东西南北方皆不可以托止。魂兮归来!内经、伤寒论所记载的祖先智慧远超现代人的想象,让我们先弄明白,暂时还不需要向别处企望。
对于很多中医人而言,现在需要足够的勇气,去否定自己多年甚至毕生所学,放下个人辛勤努力所得到的名誉,去直面久违千年的真理。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太久,一旦出来见到了阳光,暂时的不知所措在所难免,或许还是痛苦的。然而,请问认真看书的学人们:是否注意到古今医家发表议论时总是在厚古薄今?这是否在提醒我们中医学者已经一代不如一代?再看看中医学院的学子们面对经典时茫然的眼神?
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中医学的今昔。中医的源头何在?现在是末流吗?会断流吗?如果不掘开源头认清祖宗,不疏理淤塞难行的藏象及辩证理论,不清理历史长河边的片片滥泽,中医学的主流就无法形成,更何以流长?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生发之力2018-08-25 10:14:03
源远未必流长,八十岁的老中医未必比一个毛孩懂得多,未触及本质,即使两千年又有何益。封闭的江湖,既缺少往上直通九天触及真理的意志与勇气,又缺少往下细致入微的安忍平静。经验的累加仅是线性思维,符合生命架构特征的真理却可能是多层次的非线性,没有磅礴广大包容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思维,安能接近一分。缺少融合多学科交叉的胸怀与思维,哪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医真理既具有系统宏观的战略层面,又具有生命本然的生机遍及一切的细致入微的微观视角。本是系统工程,未触及本质基础性框架,只能隔靴搔痒,望彼岸而兴叹,纵使喊破喉咙也枉然。时代面临灵魂深处的变革,六节真学能否摧枯拉朽,如秋风扫落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祝愿先生归来依旧少年。赞 13
作者
一定归来!赞 6
余2018-08-25 10:02:24
归正先生,是时候该您出来一统杏林了赞 7
作者
哈哈哈!朋友高看我了,一统杏林的当然是国家中医科学院啊!
罗大夫2018-08-25 09:46:19
世间多下士,闻道大笑之!赞 7
作者
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赞 3
郭述红2018-08-25 09:38:50
归正先生,您关注一下气血共振理论,以您的才智,定能重新整理中医生理学,发现伤寒论背后的秘密。赞 2
作者
谢谢!我会抽时间学习一下赞 5
叶智海2018-08-25 11:23:00
老先生对医理清本正源,远追古圣之心;对后辈谆谆诱导,毫无门户之见;心胸开阔,见识高远,涵盖中西古今;且忧国忧民,着实令小子佩服。 小子半路改行学医只学了点经筋治病,对医理了解不深,本无资格评价,在此斗胆支持老先生,中医五行理论空洞无物,八纲辨证只是表象,脏腑辩证只是五行八纲的掺杂,营卫运行如不知其本,和五行理论一样空洞。 如真要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必须落于实处。比如所领悟的中医病理如何涵盖西方医学所发现的!诚如老先生所说,如果医圣出生在今天,必然会学习西医。 感激老先生六节藏象的无私奉献,这是医学界的大是大非,大根大本,非才学卓越、心系苍生之人所不能也!赞 4
作者
首先,我还年轻,不老。其次,谢谢支持,定全力以赴,归正中医赞 3
贵棠2018-08-25 10:10:05
现在西医提倡的运动会带来健康,我的理解应该旨在帮助太阳太阴完成血液养料周天循环,导引吐纳。有的时候肢体活动一下抻个懒腰,或者几个深呼吸都会感觉精神很多,因为也是帮助太阳太阴。帮助血液循环完成细胞生长收藏的生命活动。赞 3
水石清華2018-08-25 18:59:31
太阳为重赞 2
水石清華2018-08-25 17:00:24
愚以为万般疾病,不外太阳失守,阳明闭塞,少阳不舒而至。赞 2
作者
那三者以何为重呢?赞 2
阿超2018-08-25 10:44:23
先生讲的痛快
作者
那是因为1800年来都太不痛快了赞 2
贵棠2018-08-25 10:23:01
正常的社会,成年人应该是稳健的,在人体中太阳太阴应该是稳健的。但末法时期,阴阳反背,老年人成年人反而为孩子活着,如同身体太阳太阴为少阳少阴担责任。父母去管孩子不如做好自己,恢复太阳太阴王位才是正路。赞 2
贵棠2018-08-25 10:19:02
人体是不能没有太阳的,太阳的气化活动如果没有,所有细胞就都会衰弱,常人细胞不能没有新陈代谢,人病了。即使再不行,阳气也要以少阳,阳明,太阳的顺序努力向上,人若病在阳,则病在阻碍少阳至太阳之路。她是一气呵成的,所以在太阳病中会有阳明,少阳兼病。但为什么在阴病中则可以分段病呢?我的理解,阴病是有形的,可以分阶段。过不去会卡着,但是气化活动却不能卡着,停一下就不行。就好像心脏一下不跳就不行了。赞 2
贵棠2018-08-25 10:05:48
太阳中风,太阳正症,阳浮而阴弱。阳浮者,因太阳难开,好似翻滚沸水中加一滴冷水,瞬间平静,热量从底部向上,努力重新沸腾,故浮。汗,咳,吐太阳的治疗方法帮助打开太阳打开缺口。赞 2
冯氏宠物2018-08-27 22:10:09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先生安好赞 1
Junz2018-08-25 19:38:48
讲中医,放油画,是不是有点挂羊头卖狗肉?
作者
大道殊途同归,当然不是啊??赞 1
钰仪2018-08-25 18:41:42
【小议】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王(圣人,为庶人之长;首出庶物,群龙无首、吉,因天之序而三阴三阳各王时日,尧咨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者终极之谓,九重天最高一层之宗动天也,苍天之清净者也。天者圜道,阴阳之如环无端,有名而无形,日月星辰(天垂象;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星辰〉,下而近则大〈日月〉,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之光明者也。地乃顺承天,载生成之形类(五行),舜肇十二州,禹别九州。人生于地而知周万物,悬命于天而通应四时;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完)赞 1
钰仪2018-08-25 18:41:07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地理之应六节气位。 阴阳(有名而无形)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幽明何如?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续二)赞 1
钰仪2018-08-25 18:40:30
《素问》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心者生之本;太阳宣布,才是生气通天的主要场所),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特指九藏)九窍五藏(泛指十二藏)十二节(四支)(中医藏象学也有着类似西医生理学的大小循环,藏象小循环便是六节经历于九藏,是大循环六节经历于十二藏四肢百骸〈囊括血肉之躯〉的核心,大小循环都从少阳开始。《太极图解》曰“动而乾分壬甲,壬大而甲小,壬如天河之水,甲乃地雷之卦……壬甲分乾之初,六节肇始,再会之际,太阳中天”。六节传变不但经历了九藏,同样经历了十二藏。这样交叉共存的天运形式,保证了乾元之“大哉”、“大明终始”,行无不周)(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在地成形,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皆通乎天气(在天为气,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其生五(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味归形),其气三(苍天之气,阳气,阴气;气归精),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续一)赞 1
钰仪2018-08-25 18:39:39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發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蠱之疾。何谓蠱?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蟲为蠱,榖之飞亦为蠱;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蠱。皆同物也。(待续)赞 1
钟俊中西医结合诊所2018-08-25 13:46:10
引用先生经典的话:“天本一气,圣哲强分四象、六节,始有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一气既布于圜道,即有升降出入,原非东西之相对、水火之难容,流行莫惑为对待。地论东西南北中,分守方职,赖一气之周流,生扶倾轧乃见。庸人观五行,恍若巨轮,以五行顺天之气故。不知地德既方,何尝流行?一阳初升,不是烈焰腾起。金刀削木,原非白虎怒啸。谨分天地,纤丝可审。”期待中医生理学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更期待中医人自己的中医生理病理学!赞 1
作者
共同期待
刘杰2018-08-25 10:46:39
看了下注解,注家对条文的理解很一致,你抄抄我的,我抄抄你的,能正确引导后学的见解少之又少[失望]。还是慢慢来,想找仲景谈心,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事!!赞 1
作者
是啊,很糟糕
无相空间2018-08-25 10:13:46
二四八似一路,一二三方基统。若三生万物,则应有三易万物,故遇到问题三是抓手,得三而得机。现正胡乱琢磨四如何生出五,无知者胡言见笑赞 1
作者
你的思考很好!赞 1
Hong2018-08-25 09:50:06
南无观世音菩萨赞 1
无相空间2018-09-11 22:09:23
忍不住再啰嗦两句,关于得三而得机,非凭空而来。应是经观一(气度),定二(阴阳),辨三(太少及其中的气象变化)而来,通俗说即是应机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得意得三而得机是需要大量的经验阅历与实践智慧,医者往往是大器晚成的。有明师引导更是要珍惜努力。
无相空间2018-09-10 20:57:28
气之流通分阴阳太少及各中,故天分六气。 地之方位分东西南北及其中,故地自五形。 人天地合德阴阳感交所生, 天人合一故,人病于气而六来辨。 地人相资故,人治于气而五来解。 看了钰仪的留言,进一步的感悟。 谢谢!
无相空间2018-09-10 19:06:59
在下非学医,但喜读先生文章,关于三四五六,有些许新想法,请您指正。 三生万物长,三位一体归。 四方岂离中,四时象限环。 五行十字架,五味寄明功。 六节太极鱼,六地阴阳圆。 四五六,不矛盾,实则相依又相成。 欲识变,须知常,审时夺势成大事。
正心2018-08-31 07:02:34
"能让归正信服推崇的学派一家都没有",请问郑钦安、祝味菊水平如何,可以算的上大医吗?
苍天大树2018-08-31 00:53:40
门外人,觉得抽象抽象太抽象了。可能用公理体系描述哦,或者用图像表述六节。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理论预测~实验验证,别净是吃老本,今人怎么会不如古人。
太极使者2018-08-30 22:12:05
中国人以后的健康在明了六节藏象后有保证了!谢谢先生不遗余力地为中医做出的巨大贡献
太极使者2018-08-30 21:56:53
先生辛苦了![抱拳]自从开始接触到先生的博客后,就开始抽空关注内经!结合先生的六节真学去看内经,我现在基本理解到了人体的天与地,内经是用自然界四时的功用来研究人体真气运行的经典中医理论!真感叹我们先人们智慧之伟大!我没有学过中医,主要是为了养生!同时感谢先生把这么好的东西无私奉献出来,和膜拜先生的胸怀宽广!
杨淼2018-08-27 10:49:54
正本清源,造福苍生。要理论,更要疗效!
z-pj2018-08-26 15:35:16
还是要多学习多思考,感谢先生
Jiao2018-08-26 13:19:11
张仲景的伤寒论,原书架构里有伊尹的东西,就是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中医的根。现世中医,把五藏盖在这六经上面,认为这六经无非是五藏的反映,大错特错了。 六经和五行一样,不是特指的元素,不是器官,它是六种变化,六种功能。它有时反映在五藏上,有时没有。
三一医馆132955878932018-08-25 21:14:57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感恩先生
余娇2018-08-25 13:04:28
想问下归正老师,仲景先生为何不把伤害论写得通俗易懂?这样大家学起来不费劲,不至于越走越偏
作者
因为原本在1800年前早就失传了呀
厚朴-远志&Doctor.Li2018-08-25 10:15:19
请问先生,近几年有个刘东军出了易演伤寒论的模型,我觉得有点意思,不可小嘘。您怎么看?
作者
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