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秘方(七)

日期:2008-12-24

      

      真正的名医,传授心得时总是那么几句话:因人而异,不拘方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内经》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在秘方单方,死(固定的)方是不可能达到圆融的化境。一名合格的中医师,岂能以不变的方药来对付不同的人和病?退一步讲,秘方就算配置得十分合理,神乎其技,在师徒相传(真正的秘方常常是单传)留一手盛行的中国,任何秘方都是会走样的,而且太容易失传了。

      秘方不但不该提倡,还是中医界的羞耻!是医者自私招附骗子贪婪的复合体,是中医历史长河边堆积的污垢,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和统一。秘方,浪费了历代医者的智慧,欺骗了病人和一般民众,也让众多的行内人心旌摇晃,神秘媚功大矣哉!其历史流毒不只如此,百年来叫喊去医存药的社会“精英” “名流”,也都在被蛊惑之列:他们在看不懂中医理论的同时,竟然也认为药方有保留使用和研究的价值。哈哈!您们也着了秘方的道儿。理论没有用?根本没入门!应该说是经典枯燥难懂,不但初读者感觉味同嚼蜡,见效也相当的缓慢,以致多数人不愿意下苦功罢了。方药才是真的?桂枝汤是医圣第一方,也是中医第一方,若离开了六节理论指导,只不过是食品调味剂的堆积而已。现代“科学家”若真地想重演古代部落战争杀掉男人(中医理论),掠走妻儿(中医方药)的野蛮行径,绝对是不可能成功的。 

      理论必须深入研究,没有共同认可的中医理论,便丧失了中医整体性。没有理论这面帅旗,天下“中医师”将各拥“家技”,各自为战。面对现代西医高度一致的理论,我们必须也只能放弃门户之见,不可甘当一方山大王,那毕竟是个心境狭隘并缺乏勇气走向大同的懦夫。鄙人忠劝那些一生受惠于中医二字的“名老中医”,现在就把自己所有的学术精华无私地奉献出来,冀可拯挽沉溺。否则,百年之后,有何面目见歧黄秦张于杏林公墓?我们已经是哀兵之战,不说“不死力,戮于社”,请为自己的将来想想:将来中医若灭亡,您们就是“末代江湖”,因为没人再进入中医界,替您们挨骂挨嘲;若振兴并现代化,您们可能还是“末代江湖”,因为那时的中医学术可能不再是您们所了解的。如果您们没有参与学术发展,中医史会诚实地记载着您们原来不懂中医!

      鄙人蠹书三四十年,很清楚中医学的无上宝典《内经》和《伤寒论》并没有记载可以走遍天下治百病的秘方,而今天自称怀揣秘方的“民间中医”数以万计。这到底是中医事业衰落时的一线希望——医院内虽不如西医,草根尚在!还是日头落山后的萤火闪烁?(七之七,全文完)






  • 明理  如果“云南白药”能够公开国家级秘方成分,我将随之把全部祖传贡献给祖国的中医事业!2010-2-20  22:18

          中医修正 回复 明理:云南白药,可能要比万金油更有用,其名声就不如可口可乐了。(2010-2-26  12:43)

  • HARRY  医学的发展必须走向规范,叫患者看着说明书就能够治疗,这是一个大工程。千人千方永远这样走,只能是中医存废争论不休。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自古医道就是小道,世道不能够昌明,医道亦昏暗,明白人现在还是不用中药吧。2010-8-6  23:42

          中医修正 回复 HARRY:中医学的确要走向规范化,您说得没错。中医界向来鱼龙杂处,鱼众而龙稀。整理中医是十分困难的工作,您对中医了解多少,敢在此倡言“明白人现在还是不用中药吧”?(2010-8-7  00:28)

  • 倒提壶  后世尊伤寒为方书之祖,崇“秘”之心昭然,独不知伤寒之秘不在其方。
    期待先生破解伤寒之谜,以正医道。2010-9-30  23:23

          中医修正 回复 倒提壶:六节是个纲,纲举目张。在六节面前,任何秘方都只是雕虫小技。(2010-10-1  00:21)

  • 海的那边  名不正言不顺,为中医正名刻不容缓,中医去神秘化任重道远,市场经济的今天着手实施着实不易啊,先生辛苦了,给先生鞠躬了,个人以为中医之所以神秘化主要原因是没人能说的清楚,有先生在拨云见日应有时啊2013-1-9  09:54

          中医修正 回复 海的那边:您说得太好了。医理不清,此一端也;吆喝诈财,另一端也。败坏了中医声誉。(2013-1-9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