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修正,四 归宗祭祖(三)
《伤寒杂病论》,这部临症第一书产生于季汉战乱和瘟疫盛行的苦难岁月。据作者自序所述,家族人员死亡三分之二,活人朝不保夕,当然不可能将竹简书稿保存完好。直到战争结束,国家再次统一时,晋太医王叔和找到散简,才为之整理编次。然而,王叔和并没有对该书的三阴三阳(六节)提纲作出注解,后学便不得其门而入。王氏编次,使仲景之学不绝,当然有功于医圣,但他本人是否知晓六节就难以考证了。也就是说,《伤寒杂病论》传世之时,六节学问可能就失传了。
一千八百年来,读过该书的医家们无不仰叹张机出神入化的境界,医圣尊称不是一时数人的赞美,中医史上尚未出现过第二名医圣或“亚圣”。请翻开历史,张机凭什么成为医圣?
首先,当然是他的天才,也是最重要的;
其次,穷究经典,博采诸家的严谨治学心态;
其三,季汉的苦难岁月,为他提供了足够的伤病人去实践,去摸索;
其四,长沙太守地位,让他有着难以比拟的社会接触面和实践胆量;
最后,自序中那无与伦比的慈悲胸怀,可能让他付出了极难比拟的时间和精力。
基于这些后代医家们几乎无法俱备的因素,最终成就了这位当之无愧的百世医圣。毫不夸张地说,历代医家无不为六节学问思索着。然而,即使在科技飞跃发展、书写出版大大方便、有看不完的伤寒巨著的今天,六节思考究竟进展了多少?那毕竟是医学圣经的镇卷之宝,难啊!今天,人们可能因为年代远久而逐渐怠慢他,但必须明白张机的成功绝非偶然或浪得虚名。不懂经典的中医博士产生了,中医灭亡就指日可待!可悲的是,修正已经以普通人的眼睛,见证了许多学术精英们极难比拟的卡拉OK水平,也听到了他们科学“研究”的时髦动向。说句不客气的话,在中医学术上追崇现代化就如小女孩追捧戏台“明星”一样浅薄!
既然三阴三阳不能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读《伤寒论》就如读《内经》那样,堕入十里雾中:十步之内看起来问题不大,若想整合已经走过的和将要走的路,便没有清晰的整体图像。已经读过的和将要读的经句,彼此间关系如何?看完了太阳篇,太阳究竟在哪里?是“六经”还是“六部”?或者都不是?阳明与少阳孰先孰后?阳明与太阳孰先孰后?阳明与太阳阳气孰盛?何谓两阳合明?何谓两阴交尽?太阳后升而阳明前降?伤寒传足不传手吗?营弱卫强又是什么?回答这类问题,当然要从医理及象数立场出发,但不允许有丝毫含糊,也不允许留有反驳的余地,必须具备做学问应有的认真。请不要说“我认为是这样的”,“某某前朝望家、或恩师秘传如此”。这些问题若无法回答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还没有真正理解三阴三阳(盖闻六通效验者,正道也。五通神是什么?)。(六之三)
渴望单纯 我也是长沙人。张机前辈是长沙太守。我父亲是中医。高考恢复后上的湖南中医学院。我一直信任中医。小时候头痛脑热的,几乎就没碰过西药,很幸运很感恩。父亲现在还常常感叹,他说当年他的那些教材,几乎是刚刚被关牛棚的人编的,这些编者是怀着怎样惶恐的心态下编的教材啊?!我如今也是30出头了。居然还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博客。缘分。......2013-1-12 18:06
梦想中医 老师所述:张机凭什么成为医圣?学生也一直有一疑问:为何尊张机为医圣,而现在没有用其方(所接触到的绝大部是时方)?得到的答复都是“时世异也”之类,但试过“虚人伤寒建其中”,疗效神奇。是不是跟疗效最相关?2014-3-29 21:15
中医修正回复梦想中医:仲景伤寒方,用后常常让人激动莫名、甚至为之拍案流泪,根本不是后世医家所能理解的,所以不敢用。宋林亿仇校经藉时已经说了“诸家莫其伦拟……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2014-3-29 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