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修正,五 对天三问(一)

日期:2009-06-01


      天以六为节:圜道之天圜道之天,援四时,放六节,内经论藏象生理以此为尚。

天,不可及也。其可睹者,日月星辰。尤以廿八宿经天恒常不变,是古人观察日月五星运行(视运动)的参考背景。历史上各种天文现象发生的记载,也都是在这一天文坐标里描述。甚至太阳中天时,根本看不到周围任何星星,但日躔二十八宿某星几度的概念和记载却是清清楚楚。如果说著名的山川、建筑物是地标的话,廿八宿便是巡视天堂的天标。“十七不相室, 二五居东壁” ,古天文著名的步天歌可只认二十八宿。这周天廿八宿,一面七星,归为四象。古人观天,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分清四时,以敬授民时,从事农耕。

      我们的祖先仰观廿八宿周列,苍龙朱雀白虎玄武这四象流迁的同时,自然界便产生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更替。人类夏汗冬溺之增减,草木秋枯春萌之收发,赖以为生的昆虫、草食性动物及相伴而生存的肉食性动物也都同步跟随着,甚至无机物之夏胀冬缩,万物之可睹者,皆因时序流迁而显密更替。覆载之间,人与万物无不受此四时变化的影响:此自然不可违之命,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首论藏象,即按天运的四时循环,将人体藏气活动归纳为春夏秋冬、肝心肺肾、阴阳太少这样有次序的循环。并反复强调“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呼应周易“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的世界观。很清楚,素问作者认为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变化,一定也是象大自然的变化总是跟随天度推移那样进行着。以天度正气数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中医生理学的核心内容——四时藏象和进一步展开的六节藏象。

       圜道分四象四时,这是古人十分明确的天运观,无需赘言。将圜道分为六节,虽然周易乾大彖有“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屈原天问也有“阴阳三合何本何化”的记载,但除了素问以外,秦汉的吕氏春秋淮南子对天文描述都不见三阴三阳,也未闻此后的天文书有三阴三阳的具体描述。以六节论圜道,诚乃医家独有。医书对三阴三阳的最初论述在素问阴阳离合论,究其原因,是四时论述藏象有不逮之处。四象四时展开的结果,出现了六节与九野(九野与九重在古天文里概念不同)两种版本,而以六节更为明了(九野拱得起阳明,却抓不到厥阴),为当时主流医学家所认可,在素问和灵枢中出现了大量的三阴三阳记载。奇怪的是张机伤寒杂病论后,六节竟然全部失传,而代以五行藏象观,让修正百思不解。然而“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的萧条景观却是医史事实。

       圜道六节,本于对人体的思考。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引导下,很自然会考虑天运是否也是如此,修正以为这便是素问七篇大论产生的缘起。然而,不论是因人而想到天,还是借天谈人,其目标都是人体,这点必须清楚。历史上的运气学说,显然是我们的亲、戚们对医书的旁解发挥,原非岐黄正道。离开了人体,请问太阳如何化寒?二阳如何化燥?可惜时光无法倒流,否则一定找他王太仆对质。

       六节藏象的提出,是中医学理论在当时的最高成就,将十二藏融为一体,与“现代西医”生理观的对比上,也远比五行藏象观来得靠近:在厥阴与太阴之间(已经包含三阴三阳),六分四完全一致,六分二眼下还得不到现代西医的认同,但并无矛盾存在,将来还可能为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向带来从未有过的灵感。


  • 知止斋主人  实际上太阳寒化,阳明燥化等问题是伤寒的六经气化学说,清代的张志聪、陈修园,近代的刘渡舟等先贤多有发挥,楼主可以查阅!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2009-6-1  09:32

          中医修正 回复知止斋主人:张志聪和陈修园,是我十分尊敬的人,但不会因此而包庇他们的糊涂。至于刘渡舟吗?没有会过。张机而后,根本就没有医学完人,斋主以为如何?说清楚些上面三个人并不清楚气化问题,请别拿历代名家和今世泰斗来压,修正开博就是要批判他们的。这里只论医理,不谈衔头,那些都是不济事的。那些人如果行的话,中医就不会有今天的困窘。 (2009-6-1  10:18)

  • 流星雨666  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气出有象,名曰气象,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2009-6-1  10:32

          中医修正 回复流星雨666:朋友您学贯中西,非常人可及。希望能对鄙人博文的不当之处指出,算朋友间切磋好了,修正躬身相候。(2009-6-1  21:11)

  • 流星雨666

    中医所说聚则成形,散则成气,非哲学之空想。骨折可不经普通的生理修复期,通过意识诱导,聚气成形,瞬间愈合,听似神话,却真实存在。我对人体气化深信不疑,实来源于此。能证实气化真实存在的实验颇多,自己在家就可以进行,稍加实践,不但可以看气摸气,还可以指挥气,使其气化聚散。张宝胜的药瓶取药,曾经钱学森在航天研究所,用一秒一千幅的照片加以证实。其理亦不过如此。气化一学非中医所独有,分科应属基础物理。数年思考,不过遭人唾骂而己,我选择沉默,待到拨云见日,再探人天秘奥!  中医所说聚则成形,散则成气,非哲学之空想。骨折可不经普通的生理修复期,通过意识诱导,聚气成形,瞬间愈合,听似神话,却真实存在。我对人体气化深信不疑,实来源于此。能证实气化真实存在的实验颇多,自己在家就可以进行,稍加实践,不但可以看气摸气,还可以指挥气,使其气化聚散。张宝胜的药瓶取药,曾经钱学森在航天研究所,用一秒一千幅的照片加以证实。其理亦不过如此。气化一学非中医所独有,分科应属基础物理。数年思考,不过遭人唾骂而己,我选择沉默,待到拨云见日,再探人天秘奥!2009-6-1  11:18

          中医修正 回复流星雨666:先生对今天科学还不清楚的东西,不予否定,而是相信事实,思考探索。这种真科学精神,应该引导现有的科学前进。若现有的科学成就,窒息了科学的新思维,那就是科学的悲哀了。修正谨识。(2009-6-1  21:28)

  • 中医张中海  “本于对人体的思考。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引导下,很自然会考虑天运是否也是如此,修正以为这便是素问七篇大论产生的缘起。”道法自然,概莫能外,力顶。2009-6-1  19:42

          中医修正 回复中医张中海:这只是我认为有道理的推测,无法得到历史考证或实验室的证实。能得到张医生共鸣,深感荣幸。望有空常来,予我指点,互相学习,一起进步,为中医事业贡献心力。修正鞠躬。(2009-6-1  23:08)

  • 赤土黄梅  中医更接于哲学.2009-6-2  12:42

          中医修正 回复赤土黄梅:老朋友来捧场,真高兴。中医学既是医学也是养生学,不能把中医从病人身边拉走。今天的“教授”们上电视搞《内经》科普,严重误导了国人对中医的看法,这是一群胸无真学的畸形“人材”,请他/她们扪心自问,是不是在自欺欺人?(2009-6-3  22:55)

  • 西泠医草  又能读到先生大作,渐若月朗云开之势,甚快甚快。感谢先生之精耕细作。
    近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粗读之后,感触良多,不知先生如何看《辅行诀》。2009-6-3  14:29

          中医修正 回复西泠医草:谢先生抬爱。鄙人实在无心拖延,但始终担心燕归来时飞入了别人家,对不起《内》《伤》古卷啊。很遗憾,这一心结至今无解。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好像在哪里见过,未尝深读,不敢置喙。(2009-6-3  23:21)

  • 云游郎中对先生古天文学的造诣,深为佩服。最想从先生了解多些此方面的知识,我对天文的什么是三垣四象就不太清楚,二十八按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星宿,只认其名,不识其形。所以,对《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引《太始天元册》中的“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无法理解。这四象与五天的关系是何如呢?如丹天(南天)之气为什么经于牛女(北方)戊分?而不是经于南方朱雀的七宿?为什么说戊己分(奎壁角轸)为天地之门户?望先生教我!谢谢!繼續期待先生的大作。  对先生古天文学的造诣,深为佩服。最想从先生了解多些此方面的知识,我对天文的什么是三垣四象就不太清楚,二十八按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星宿,只认其名,不识其形。所以,对《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引《太始天元册》中的“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无法理解。这四象与五天的关系是何如呢?如丹天(南天)之气为什么经于牛女(北方)戊分?而不是经于南方朱雀的七宿?为什么说戊己分(奎壁角轸)为天地之门户?望先生教我!谢谢!繼續期待先生的大作。2009-6-3  16:06

          中医修正 回复云游郎中:谢郎中光顾。鄙人生长于乡镇,修地球三年,当年乡下空气好,晚上无事时就看星星,对古天文略识之无,并无专业知识。以上所论,都是30年以前所学到的。今天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空气不好,光污染严重,这双肉眼无法透过大气层看清星星了。对于这些知识,鄙人认为得意可以忘象,得鱼可以弃筌。中医与象数、天文、道丹、甚至心理学、巫等等都有关系,虽然学习无害,路歧处,须知分际,谨守医道。修正谨识。(2009-6-3  23:39)

  • 老平  博主可否谈谈五运六气?2009-6-5  15:28

          中医修正 回复老平:以后可以谈,现在不是时候。矫枉先要过正,否定之否定,见山还是山,那是后话。谢谢光临审阅,修正鞠躬。(2009-6-5  21:44)

  • 易宁方  还是引用老马的墓志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2009-6-6  22:30

          中医修正 回复易宁方:老相好又来捧场了!看过您的所有博文,您现在需要的是先认识中医这个世界,然后再慢慢考虑如何改变中医这个世界。实际上,这不是一条为您指点的路,每一个用心中医的人都必须走的路。还没有认识中医,就想改变中医?易先生,您浮躁了。(2009-6-6  22:57)

  • 梦儿  大叔,梦儿看不懂,太笨了,呵呵2009-6-8  13:30

          中医修正 回复梦儿:乖乖,梦儿不笨,可能就是贪玩。慢慢地长大,慢慢地学习,包括书本上和社会上的。哪一天你不再对当年的校长和班主任十分不满时,可以直接告诉她们,她们不会也不应该责怪你。因为希望终究是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2009-6-9  20:07)

  • 铁甲2000  能把医学哲学融会贯通,是当之无愧的大师!2009-6-9  08:04

          中医修正 回复铁甲2000:大师? 同一时代、同一学科的大师不应该有两个以上吧。 修正当上大师?那么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中医研究院里衮衮诸公算什么?近月才出炉的三十名国家级大师又是怎么回事?就算将军您把我拱上了大师宝座,我也讨厌与那些假大师为伍。(2009-6-9  20:59)

  • 梦儿  西门大叔忽悠我,乱发照片,一会说是你,一会说你出国了,他真讨厌,哼2009-6-9  21:11

          中医修正 回复梦儿:乖乖,别生气。女孩子的“讨厌”一般都止于口头,希望西门的忽悠没有扰乱您心神的宁静。(2009-6-10  20:45)

  • 给温总理讲故事  2009-6-12  22:18

          中医修正 回复给温总理讲故事:谢谢光临捧场。向您学习,我也要向国人讲中医的故事,诉说千年中医沦落史。博士院士们,祖传“青草先生们”,您们是中医吗?您们从不同的方向撕裂着中医,撕裂在进行中。(2009-6-13  11:26)

  • 心灵国医养生馆  好中医就是哲学家。2009-6-13  11:43

          中医修正 回复心灵国医养生馆:古中医理论,牵连着许多当时的哲学理论,这是历史事实,您说的对。(2009-6-13  21:52)

  • sxiaobin六节藏象也好,五行藏象也好。这些理论都不过是中医对于人体的一个“数据模型”。
    中医流派众多,也是正常现象。最好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治病!要用实践检验。

    如同当今的气象预报。气象模数据型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没有必要追求完全一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才能得到更准确的预报结果。对气象模型的评价标准也只有一个:能不能准确预报天气!这也是要用实践检验。  六节藏象也好,五行藏象也好。这些理论都不过是中医对于人体的一个“数据模型”。中医流派众多,也是正常现象。最好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治病!要用实践检验。如同当今的气象预报。气象模数据型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没有必要追求完全一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才能得到更准确的预报结果。对气象模型的评价标准也只有一个:能不能准确预报天气!这也是要用实践检验。2009-6-13  13:10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谢谢光临,您说的对,能不能治病,要用实践检验。 不过我就不信您能用中医治疗乙肝,请问您治好的乙肝,对比自愈的乙肝,设立过对照组了吗?经过统计学对比了吗?您能用您的“太医养生”治疗感冒而做到一剂知二剂已吗?我认为您是个有文化的江湖吆喝着,或者从学者蜕变成的浆糊吆喝着。(2009-6-13  22:02)

  • sxiaobin  如同中国的武术。比如太极拳。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就算一师门下,也各有不同。这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有功夫的深浅不同。2009-6-13  13:21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就医谈医,武术、养生、卜卦、面相等等,虽然跟我们有些关联,历史的事实我承认,但跟中医都有距离。退一步讲,就算您治好了一些病理,如果不能在理论上讲出道理,最多还是个江湖郎中,因为他们也有治好的病例,却算不上是中医。(2009-6-13  22:09)

  • sxiaobin"就算您治好了一些病理,如果不能在理论上讲出道理,最多还是个江湖郎中"。

    这句话不正确。几乎所有中药的药效,我们都不知道其实际的原理,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使用它。

    我大学学的是船舶设计。在我们对船舶进行设计计算的时候,所用的公式,有很多参数就是经验值,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这种“经验值”在工业上是大量存在的,就是所谓“know-how”,工业机密。  "就算您治好了一些病理,如果不能在理论上讲出道理,最多还是个江湖郎中"。这句话不正确。几乎所有中药的药效,我们都不知道其实际的原理,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使用它。我大学学的是船舶设计。在我们对船舶进行设计计算的时候,所用的公式,有很多参数就是经验值,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这种“经验值”在工业上是大量存在的,就是所谓“know-how”,工业机密。科学的发展,也都是先有实践,然后在实践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能用理论解释实践当然是一种进步。但不代表理论不能解释的就是“江湖xx”。2009-6-14  09:46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下岗了来搞中医,还是真的与某某“太医”有不一般的关系?其实中医界自吹祖传十世,或者得到某某神医秘传的太多了,如果跟电视台有关系,保准包装出一个“神医”来,但我认为没有什么意义。倒是您的“我大学学的是船舶设计”和相连的几句话让我认为值得一谈,就算您现在以“太医”吆喝,资质应该可以。中医现状的确就是经验医学,友兰兄讲得没错,但如果逆推1800年,情况可不是如此,有严格的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着临症。建议您认真看一遍《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没有通读一遍《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中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2009-6-14  22:28)

  • sxiaobin也不是说不应当重视中医理论。原因恰恰是中医理论太复杂,没有一定的悟性,没有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难以驾驭,更别说发展、创新和修正了。像你这样能潜下心来研究的并不多。

    我是觉得大部分普通人,甚至部分临床医生,都没有必要深究中医理论。而因重视类似“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

    西医能够快速发展,我觉得有一个原  也不是说不应当重视中医理论。原因恰恰是中医理论太复杂,没有一定的悟性,没有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难以驾驭,更别说发展、创新和修正了。像你这样能潜下心来研究的并不多。我是觉得大部分普通人,甚至部分临床医生,都没有必要深究中医理论。而因重视类似“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西医能够快速发展,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就是将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病分离。就像大部分临床西医不搞基础研究一样,临床中医可能也不必精通阴阳五行。让有条件、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去搞中医的基础研究,得出的结论性的东西经过实践证明可行,大规模临床推广。这可能是中医能真正复兴的一种思路。2009-6-14  09:58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不是中医理论太复杂,原因恰恰是您从来没有认真学习过。没有一定的悟性在任何行业都不可能达到一流水平,但不认真比没有悟性更糟糕——无法真正入门。西医人强调实在而不是“悟性”,重视基础,所以他们盖得起十几层、几十层、百多层高楼,现在更是直探基因,欲与天公试比高!我们当然要向他们学习。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是中医的特色,中医的基础理论不能和临症应用分离。然而我们的历史事实却是,从来重视一方一药的具体使用,基础理论“以资顾问”,终于走到了今天的绝境!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的嘲笑和威胁是怎么来的?我们已经为他们准备了一千多年。请反身求己!修正断言:若中医基础理论没有弄清晰,行医人逃不出江湖吆喝;若中医基础理论没有一个突破,中医逃不出灭亡。(2009-6-14  22:34)

  • sxiaobin要做到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病分离,普通医生不必根据高深的中医理论来探究病人到底“阴虚”还是“阳虚”,持简驭繁的方法是基础。

    刘纯将人类的疾病分为16个证候群,这样的“循证”治疗标准化方法非常适用于临床治疗,易于培训临床医生,大规模推广。

    而且实践证明的确效果非凡。这也是刘太医的方法具有生命力的原因。  要做到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病分离,普通医生不必根据高深的中医理论来探究病人到底“阴虚”还是“阳虚”,持简驭繁的方法是基础。刘纯将人类的疾病分为16个证候群,这样的“循证”治疗标准化方法非常适用于临床治疗,易于培训临床医生,大规模推广。而且实践证明的确效果非凡。这也是刘太医的方法具有生命力的原因。建议先生看一下《刘太医谈养生》、《病是自己生》、《是药三分毒》。也许有些启示。2009-6-14  10:04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太可笑了,当中医就要断后的时候,竟冒出了“中医养生”这个庶子!难道中医要通过养生的变异来延续生存吗?但这不是进化,是退化!中医养生近年影响很大,不知者拍掌叫好,太让我担心了:将中医拉离病人的结果是什么?这大概也是陈修园先生讲的“红紫色,郑卫音”吧!中医养生专家的出现太危险了,我们不能离开临床阵地,警惕被中医养生这个表弟给阉割了。同志们,警惕了。(2009-6-14  22:41)

  • sxiaobin  还有一点,所谓对照组,统计学,包括西医的"双盲试验",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盲目"。我们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忽略了关键的因素,自然得不到确定的结果,试验结果就是”盲目的“。对于慢性病的治疗来说,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试验忽略了这个因素,得不出确定的结果。这就是西医见病不见人,治病要靠"概率"。实践上,三分治七分养的效果是非常明确的,没有什么概率和运气的成分。有因必有果。根据发生的问题,就能指出病人的错误在哪里。当然前提条件是,明确的告诉病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就是三分治七分养的底气所在。所以,真正高明的医生,治病不靠概率,也不靠统计学,结果是明确的。还有一点,所谓对照组,统计学,包括西医的"双盲试验",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盲目"。

    我们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忽略了关键的因素,自然得不到确定的结果,试验结果就是”盲目的“。

    对于慢性病的治疗来说,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试验忽略了这个因素,得不出确定的结果。这就是西医见病不见人,治病要靠"概率"。

    实践上,三分治七分养的效果是非常明确的,没有什么概率和运气的成分。

    有因必有果。根据发生的问题,就能指出病人的错误在哪里。

    当然前提条件是,明确的告诉病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就是三分治七分养的底气所在。

    所以,真正高明的医生,治病不靠概率,也不靠统计学,结果是明确的。2009-6-14  14:11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养病和治病的确难分主次。如果没有韩信的冲锋陷阵,张良帮不了刘邦的。(2009-6-14  23:36)

  • sxiaobin2009年2月,国家卫生部公布调查报告,2008年中国人慢性病患病率为20%,也就是中国的慢性病人数达到2.6亿!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1] 而这个还只不过是有医生明确诊断的病例!如果加上大量没有确诊的病例和亚健康的人群,数量将达到多少?!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医生明确诊断的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人数由1993年的   2009年2月,国家卫生部公布调查报告,2008年中国人慢性病患病率为20%,也就是中国的慢性病人数达到2.6亿!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1] 而这个还只不过是有医生明确诊断的病例!如果加上大量没有确诊的病例和亚健康的人群,数量将达到多少?!调查结果还显示,有医生明确诊断的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人数由1993年的0.37亿增加到1.14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由1400万增加到7300万、脑血管病由500万增加到1300万);而糖尿病病例数从200万增加到1400万。[1]同时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控制中心的报告,我国仍然有1亿人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乙肝仍然是中国人的第一大疾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每年约有30万~50万乙肝患者死于乙肝相关性肝病。[2]
    中国人仍然是东亚病夫!!!为什么?为什么经济不断发展,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院不断繁荣昌盛,药物不断推陈出新,补品不断掀起高潮;可是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反而不断下降?2009-6-15  09:47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中国人慢性病患率为20%,数字可靠吗?外国人又如何呢?  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  扯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见中医术语啊?您不是中医专家吗?
    倒是末了两句“药物不断推陈出新,补品不断掀起高潮”,讲得有点道理:医疗队伍中的败类、贪婪者勾结伪医商人,不断在恐吓欺骗老百姓,最大限度地将药物商品化。
    “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反而不断下降”?危言耸听!知道60年来中国人均寿命增长多少了吗?修正40年前看50多岁的人,总认为他/她们在世不久了。自己现在50多岁了,一点也不认为老,再看已经70-80岁的人,认为寿命可能过百岁的不少。您是太年轻,没有经历见识过,还是视而不见?
    您打着中医的旗号,行的是江湖吆喝,更确切地说,您是伪医恐吓者。(2009-6-16  07:00)

  • 云淡风清  先世界观,而后方法论。待详解!2009-6-16  19:34

          中医修正 回复云淡风清:风清兄好。方法论不应该和世界观相悖,世界观必须在方法论中体现。望有空常来,不吝指点。(2009-6-17  07:55)

  • sxiaobin《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开篇就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开篇就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候的人,都能活一百多岁而动作不衰;现在的人,活到50岁就衰老了。是世道变了呢?还是人不行了?”
    岐伯回答说古时候的人“懂得天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以能够尽享天年;而现在的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所以活到50岁就老了。
    几千年前,《黄帝内经》提出的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是困扰我们中国人的问题。而答案,《黄帝内经》也已经回答我们了。
    这一段开篇其实就点出了中医的精华:强调养生之道,健康长寿。2009-6-15 09:48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上古天真论,的确是中医的第一篇,也是养生的第一篇。
    您读过一遍《内经》吗?再往后两篇,修正将有“对天三问(三)上古天真论——行健之天”见博,先告诉您了,不算泄密。
    读了您的博文,知道您的中医学源于明代太医,估计您也是“大内高手”,知道明朝皇帝们的平均寿命是几岁吗?(2009-6-16  07:04)

  • sxiaobin  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什么叫“上工治未病”,白读了《内经》。2009-6-15  09:50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哈哈!上工治未病?人人都会讲得,平平淡淡。太医助您春,才有诱惑力呢!(2009-6-16  07:06)

  • metaballein楼上的眼睛兄说话偏颇了呀,黄帝内经第一篇讲的是古代养生是真,但后面几十篇的内容呢?古中医和古丹家养生之道起于同源,因此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点都不奇怪,但是要分清楚道是道,医是医,道医混为一谈很容易把中医这种实实在在的学问变成一种形而上学的空谈,更不能因为内经第一篇而以偏盖全。中医也是有分等级的,秦越人的治病良方还没学会,就吵着要跟他哥哥学如何治未病??还是一步步实实在在地来吧,中医不是吆喝出来的,没耐性的江湖郎中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中医啊。只有修正先生这样的敢于“审流溯源”的大家才无愧于中医的称号  楼上的眼睛兄说话偏颇了呀,黄帝内经第一篇讲的是古代养生是真,但后面几十篇的内容呢?古中医和古丹家养生之道起于同源,因此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点都不奇怪,但是要分清楚道是道,医是医,道医混为一谈很容易把中医这种实实在在的学问变成一种形而上学的空谈,更不能因为内经第一篇而以偏盖全。中医也是有分等级的,秦越人的治病良方还没学会,就吵着要跟他哥哥学如何治未病??还是一步步实实在在地来吧,中医不是吆喝出来的,没耐性的江湖郎中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中医啊。只有修正先生这样的敢于“审流溯源”的大家才无愧于中医的称号,2009-6-16  09:33

          中医修正 回复metaballein:欢迎西方朋友光临,谢谢您的直言。访问过您们的国家,那些实在直率的思想,让我至今感叹。众生平等,我中土虽有五千年文明,不敢说比你们聪明了多少。国王长出驴耳朵的故事,人会瘦成风的想象力,都成了我脑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望有空场来,多多指点,修正鞠躬。(2009-6-17  07:44)

  • sxiaobin上工治未病谁都会说,可是除了刘太医没有人明确告诉你怎样做。

    中医的养生方法很多;但是太医养生方法,从明朝以来最受推崇。这是因为太医养生十条简单易行,而且安全有效。它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三条基本原理创造出来的:①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③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上工治未病谁都会说,可是除了刘太医没有人明确告诉你怎样做。
    中医的养生方法很多;但是太医养生方法,从明朝以来最受推崇。这是因为太医养生十条简单易行,而且安全有效。它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三条基本原理创造出来的:①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③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方法告诉你,从早晨起床开始的每天的生活步骤;因此公众非常容易学习掌握,也非常接近现代保健理论。实际上,许多疾病是吃出来的,是气出来的,是闲出来的;而太医养生正是让公众避免了这些问题。因此这个养生方法至今运用不衰,许多中外人士对此津津乐道。实践证明,世界上有千百万人使用太医养生,他们的身体健康无病,他们的精神和体力是充沛的;他们节约了医药费,他们避免了生病的痛苦,他们没有给家庭带来麻烦。他们的健康状态,说明一个人是可以不生传染病的,说明一个人是可以不生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的,说明一个人到了老年是可以继续当官员、企业家、科学家的。不要以为能治大病恶病才是能干。养生十条,是刘太医文化的精华中的精华。2009-6-16  10:44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实践证明,世界上有千百万人使用太医养生,他们的身体健康无病,他们的精神和体力是充沛的;
    真的吗好象当年练香功、中功、法论功的人更多啊。声称通神的人数不胜数,不会生病有什么了不起?您的医学知识太浅薄了。(2009-6-17  07:52)

  • sxiaobin所谓“当年练香功、中功、法论功的人更多啊。声称通神的人数不胜数,不会生病有什么了不起? ”
    是错误的。

    养生是个系统工程。单靠练功是不行的。比如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就是72岁死于糖尿病。
    我的太极拳师傅,上海吴氏太极拳名师,人称杨无敌,功夫极好,推拿一流,也说“功不养生”。

    为什么?养生涉及到心疗、  所谓“当年练香功、中功、法论功的人更多啊。声称通神的人数不胜数,不会生病有什么了不起? ”是错误的。养生是个系统工程。单靠练功是不行的。比如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就是72岁死于糖尿病。我的太极拳师傅,上海吴氏太极拳名师,人称杨无敌,功夫极好,推拿一流,也说“功不养生”。为什么?养生涉及到心疗、食疗、体疗、生饥、节欲,缺一不可。养生十条,不但是养生的法宝,也是有病了进行七分养的基础。慢性病人就是犯了错误的人,有针对性地升提胃气与食疗,自己动手,就可以令人惊奇地控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乙肝、亚健康甚至癌症等各种疑难杂症。不是我浅薄,恐怕是先生太孤陋寡闻了。2009-6-17  10:46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一个人的见识确实有限,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全能的,但我的学问可是实实在在的。(2009-6-17  11:21)

  • sxiaobin   此次辩论就此告一段落。基本上想说的都说了。对于您人身攻击的部分。借用先生的话:“当然也听医者回骂,发乎情者,请止乎理。非理懒视,非理懒回。”最后想说,先生做理论研究是苦差事,要做好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准备。2009-6-17  10:51

          中医修正 回复sxiaobin:谢谢您的临别赠言,我已经做好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准备。沉潜二三十年了,今天开博,是要尽力阻止那一天的到来,不是为了自己。辩论期间多有得罪,悄悄告诉您一句话,作为赔礼:将要对名声最大的“国家级”中医,从医理上逐一拷问。(2009-6-17  11:27)

  • 东方一峰  气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聚气成形就是物质形态的一种变化而已。
    质能都可以互相转化。光合作用把光转化为植物之形,光有形吗?就算光可见为又形,拿紫外线红外线呢?物质有一种形态叫做“场”,场也是无形的。所以“聚气成形”观点没有哲学上的障碍。2009-6-29  11:08

          中医修正 回复东方一峰:气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聚气成形。中医人对此认识从来没有问题,先生的认识显然超出常人。欣赏。(2009-7-9  22:11)

  • 歧黄古筝才疏学浅,不敢评论先生大言。来看看热闹。我看过张效霞老师写的《回归中医》一书,书中对现代中医曲解古代中医(主要原因是比附西医的生理想当然地认为古中医原与西医相类)一一罗列批判,感觉张老师引经据典,甚有学究风范,大多数有说服力。中医处于这样一个现状:后世对经典越说越复杂,越说越无头绪,故我主张还是看原著,慢慢理解消化好。比如关于辨证施治,伤寒论里每篇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症”,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仲圣先定义“病”,然后按脉察症施以不同方(同病异治),后世强调辨证不辨病,好像与仲圣之法意思不一。  才疏学浅,不敢评论先生大言。来看看热闹。我看过张效霞老师写的《回归中医》一书,书中对现代中医曲解古代中医(主要原因是比附西医的生理想当然地认为古中医原与西医相类)一一罗列批判,感觉张老师引经据典,甚有学究风范,大多数有说服力。中医处于这样一个现状:后世对经典越说越复杂,越说越无头绪,故我主张还是看原著,慢慢理解消化好。比如关于辨证施治,伤寒论里每篇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症”,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仲圣先定义“病”,然后按脉察症施以不同方(同病异治),后世强调辨证不辨病,好像与仲圣之法意思不一。
    本人较重视临床,基础理论不如先生深厚。但每每复习一下经典,便对临床中的一些病辨证和施治豁然开朗——知其所以然,或者遇疑难病时,复习一下经典每每有施治巧思。说明经典对指导中医临床的作用比任何其它著作都强。现代中医的著作,只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但这些经验往往是没有说透理论或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所以说,中医一代不如一代(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人往往施治时脑中只记得西医便径直按西医思路施治,以致疗效每况愈下),使人怀疑中医到底是用来治病的还是单单是思辩哲学。2009-7-8  15:23

          中医修正 回复歧黄古筝:您讲的很好:“后世对经典越说越复杂,越说越无头绪,故我主张还是看原著,慢慢理解消化好。”看经典千万不能急着看注解,要有独立的思维。当您眼看中医事业千百年江河日下时,不能再轻信当今和历史上的任何名医、大家。如果那些人真的行,中医的现状绝非这样。(2009-7-9  22:26)

  • 金岸怡风  到河北玩了几天,归来看望朋友!2009-7-10  20:59

          中医修正 回复金岸怡风:谢谢老师光顾。您好福气,难得您玩得开心时还记得我。我只能每天毫无目标地散布1-2 小时,却做不到到哪里玩几天,羡慕啊。(2009-7-10  21:54)

  • 拜师达道  “圜道之天, 援四时,放六节”,五行,按其功用属性各从其类各司其职,但如果看不到圜道之天,放大五行的作用,不仅捆缚中医千年,中国文化是否也因有五行的克制而多了些相残相制。2013-1-12  21:19

          中医修正 回复拜师达道:同志灼见!(2013-1-13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