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众谈中医二, 脏腑纳甲
少年时读承淡安子午流注针法,知道中医脏象有纳甲纳子这两项内容。
其中纳甲诀是,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脾己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为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这是明代徐凤父子的徐氏原诀。但最后两句很快就被同朝代的张介宾改成三焦阳火当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这便是张介宾的修正诀。
此后,中医界大体上采用了张介宾的修正诀,然而不少学者仍不愿抛弃历史,保留徐氏原诀作为附注参考。
今天提出三个疑问:
一)徐氏原诀在十脏十腑都按五行安排之后,为何就不知道三焦属火,而提出让人感到诧异的三焦亦向壬中寄?张介宾修正原诀时是否考虑过徐氏三焦寄壬,包络附癸的依据是什么?
二)张介宾修正诀只以脏腑的五行属性修改,难道五行便是脏象的一切吗?若将三焦包络旁附于南方丙丁,那么内经少阳属肾,难经以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发源于肾间动气的经文又当如何解释?
三)包络就是心包络吗? 心包、包络、心包络、膻中是同一个脏器吗?这四个名词的关系究竟如何?
从三阴三阳和脏气流传审视,本人认为徐氏原诀是合理的。张介宾著景岳全书、类经,名声挺大,在这问题上却落入五行的窠臼。这隐隐约约地让人想起当年鲧禹父子治水,两人采用了不同方法。鲧认定五行生克,用土克水,最终事败身死,留下鲧湮洪水的历史嘲笑;禹知水无常形,疏导流通,终能为民除患,名垂千古。鲧治洪水,未闻史家责其不勤,但采用方法的错误必然导致他悲惨的结局。
百年来中医现代化创新突破的意愿不可谓不高,费神尽心者不乏其人,但蒙在眼前的千百年理论成见却注定了时下中医的一切探索都无异于盲人摸象!先哲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焚书书在注经经亡。中医要想开创新局,我们必须有直探源泉,并向一千八百年的经典注解提出强烈质疑的勇气。
中医人,中医爱好者,我们不能在似懂非懂的关口让自己蒙混过去,学术争鸣绝对没有害处。请扪心自问,千百年来中医到底发展了多少?
当科学信仰者一而再地提出废除中医时,我们除了拿出一些诸如“国粹”、“传统”一类的遮羞话语外,到底为真理说了些什么? 美丽的中医被虐待? 时下中医已经是个穷途末路的浪子,再不回头,客死他乡的地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