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回归经典 / 太阴

日期:2022-10-01



久未谈医理。此篇不讨喜,不易读,心性浮躁,功利心强的朋友,不是此篇的目标读者。

中医的核心理论,绝非时下流行的“五行脏象论”。至少说,五行生克只是中低端的中医理论。

“脏象”,在《黄帝内经》中原文是“藏象”。

何谓“藏象”?藏,深藏于内之义,脏是臓的简体字,而臓的原字是藏。象,是脏腑功能的具体表述。

在中医最高经典《伤寒论》中,作为提纲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黄帝内经》称之为六节藏象。《黄帝内经》第九篇有《六节藏象论》,这是中医经典中唯一一篇以藏象论命名的篇章,却从未见与之齐名的“五行藏象论”。足见,六节藏象才是中医的真正核心。

本篇谈六节之太阴。

从后世所熟知的足太阴脾、手太阴肺看,这脾肺两脏似乎皆属太阴。

脾在腹中,主水谷运化;肺在胸中,主气司呼吸。

从两脏所处的位置和主持的职能看,似乎脾比肺更太阴。相信时下所有中医人都深以为然。

然而很遗憾,脾太阴的观点完全错了,肺才是太阴。脾只是阳明的扈从。这就是为什么《阴阳离合论》三阴两提,一正一从,前面的太阴只是陪衬阳明而已,后面的太阴才是太阴本尊。

脾运化水谷的核心,是产生了阳明水谷之气。坦诚而言,脾、胃、大小肠,都是为二阳之气阳明铺鞍置镫的一群奴才。脾胃乃阳明之奴,我早就在不同场合不同文章中说烦了,奈何当下中医人的档次和段位实在低,至今明者寥寥,一坨烂泥。

太阴称三阴,这是相较于厥阴一阴、少阴二阴而言。三阴,三指的是阴化功能达到最盛。由于“气有多少、异用也”,太阴少阴厥阴存在气与用的分离,这与少阳阳明太阳气用一致有别。

三阴承接而直折三阳,于是乎化湿,上古丹书谓之“气传母子而液行夫妇”。化湿,使得肺为水之上源。这上源,如果理解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那就枉读经典了。毕竟,经过太阴化湿、治节调理后的上源水,都是纯粹而可以封藏的精华,也是神圣人体能量的的真正源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后续将择机推出系列文章——《让中医回归经典》

———— THE END ————

佛曰大麦

这篇看不懂了。不过能感觉到先生文字中的霸气和绝对的自信赞 1

归正先生

我不是真理,但我有绝对的资格做真理的铺路石赞 15

z-pj

看来新来的学者依旧迷失在五行里,肉体是没生命的,六节是生命的运动。赞 1

归正先生

一气周流之人体才是生命赞 12

自强不息

肃肃出高原,太阴承接太阳之气,化气为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收敛人体能量下藏于少阴。感恩先生赞 5

归正先生

自古神水出高原赞 7

天下有火

先生好,五行里说的金木水火土,我看了一本中国文化和历法的书,书里说到,五行是十月太阳历划分的五个季度,也是一气流行的意思,并非现在中医教材说的什么五大基本元素或者其它什么东西赞 4

归正先生

是的,五行用于解释物理的世界获取可行,但用于解释人化的世界终究欠缺!赞 6

张晓

先生吉祥,恭研先生文章,追随先生回归正统中医,世下偏离大道已久矣。赞 3

归正先生

如果起点正确,那么过去2000年里确实都走偏了。如果起点错误,那么过去2000年里都在求索赞 6

強少

先生将多年自秘的心得条述分享,实杏林学子的一大幸事赞 2

归正先生

玉人抱石,李斯竭忠赞 5

無名

先生大作,小人如读天书

归正先生

下一篇说人话

先生别这么说。是我不求上进,内经读不进去。

归正先生

这根骨头一定要啃赞 3

敬天顺道

人是天地中人,人的生长化育乃大自然的杰作。中医是古典医学,把它现代化就走偏了路子,甚至走向绝境。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一门研究生命的学问。赞 3

lyuting

赞同先生对六节的重视,但对先生将六节与五行割裂为两类高低不同的辨证体系有疑问: 1.黄帝内经中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火;六气与五行也是天地相应,本来就是阴阳一体的两面,那么辨证之中六气与五行也必然是一体一致的,一体两面不会冲突,也自然不会谁高谁低。 2.六气与六节对应,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火(火分君相),天地相应,六气与五行相应,那么六气或者六节自然也有其对应的五行: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都无疑问,若六节与六气相应,那么木火(君相)金水有已有对应的六气六节,剩下的太阴也就只有湿土以相应。那么先生将六节之中太阴与肺对应就有不合理之处。 若先生认为天有六气与地有五行不是一一相应,那么我上述的疑问存在的根基就不存在了。赞 2

六气之中,太阴湿土,阳明燥金。而手太阴肺五行本为金也是没错,但手太阴肺从足太阴脾化湿后属土。足阳明胃从手阳明大肠化金后当属金。

归正先生

在部分情况下,五行在人体适用,五行运用于人体,理论基础从未成熟,我也不认为会有成熟的那一天赞 3

王建成

六节藏象看似宏观,实则是中医生理的概括与提炼。西式还不具备这种高度的炼金能力,尽管在细节领域占有庞大的领地,但如九牛入海一去不回。百年积弱,千年积灾,中式主流们,在面对肺这一功能定位的“异动”,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最终尾大不掉,选择了忽略。最善意的猜测是,我理解错了,他们压根就没听说过这种异动。赞 2

归正先生

他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赞 1

智远

喜欢看这种古朴烁真的中医理论,虽然自己理解不了,但能有幸体会,也是一种福气,祝先生节日快乐赞 1

钟俊中西医结合诊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古人智慧太高了!赞 1

归正先生

细化分析,庸人为之赞 1

福瑞

祝福先生,节日快乐! 

归正先生

[抱拳]赞 1

看不懂也爱看,慢慢地熏陶 赞 1

归正先生

谢谢看重和喜爱

尹院长|为中华繁衍生息而奋斗!

老师好!如何理解脏腑五行与六经五行的不同呢?例如:胆木在六经少阳,胃土在六经阳明……

归正先生

六经的五行离真理更近一些赞 1

云广

祝先生节日快乐[玫瑰]赞 1

归正先生

[抱拳]

五味子

先生说的肯定是对的,但是读不懂,可以肯定的是上帝往人的口中吹了口气才有了生命!

清风伴明月

愿追随先生的思路,继续寻找光明。感谢!

蘇寧

先生国庆节快乐

钰仪

东北物生谓之化,两小无猜、玄黄氤氲而气行子母;西南物极谓之变,男女有别、金火易位而液行夫妇。

脾阳主 中焦水谷气化之职,脾阳亦属于人体升降的通道(中脉),太阴肺降下必经过脾胃这个中脉通道。所以脾胃虚寒时阳气就收降不下了,导致失眠,热胀冷缩故。肺居脏腑之上焦,上则为云下则雨,可见阴之大者为肺也,以脾胃当太阴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