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医之路四,名老中医之路

日期:2010-02-08

    从中医事业发展的大事记看,近年正宗中医在民间说法兴起之前,我们先走了大约30年的名老中医之路。为什么要走名老中医之路呢?因为50年代开始培养的中医学院学生,二三十年来日渐西倾,中医界也没有出现普遍认可的学术权威,主政者担心中医失传,于是在原来教授、研究员、专家之外加上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学术头衔——名老中医,等同高职称。当时,鄙人才二十几岁,进入中医学院不久,当然没有参与名老中医的评定。但从名老中医四个字看,应该不需通过考试或者论文。

    以中医学一代不如一代的逻辑看,70年代请出来的名老中医是50年代大批民间中医的优秀人材被延揽入中医学院和大医院后剩余的人材。一批人材进入官学府院,培养了一批不如自己又不象自己的人材,于是回根据地再招旧部来压阵,果真是正宗中医在民间啊。然而能当担先锋的一定是最优秀人材,可以上阵助威的都招走之后,老弱病残变成了民间正宗中医?修正相信主政者的初衷是为了中医的承传能顺利进行,迷信一批所谓的名老中医可能“操不死之方”或者“操不传之方”。30年后回头看,这不但是发展中医事业的蛇足,简直如水浒传中洪太尉搬开了张天师法堂上的压堂巨石“洪见开”,引来了30年后由“民间中医”发起的内讧。其结果是:

    1)  打击了中医学院正规教育的努力。

    2)  怂恿考不上大学的“民间中医”出笼,四处运舌如簧,将中医学拖回江湖。

    3)  一部又一部却了无新意的“某某”行医集锦、论医集严重毒化了中医界的学术气氛。鄙人的确也从中看出了些某某人的经验,但至今未见一本能明了医理的名老中医经验集,全是千古一辙的原始实践记录。同道们,我们不是已经走了两千年的师徒传教之路吗?现在如何?今天还要再顺着这样的路走下去,直到灭亡?到底是西医消灭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走向毁灭?

    30多年过去了,名老中医可曾献出什么秘方?调教出了高徒?为什么中医学进一步沦陷到担心被废的境地?当然,鄙人也承认众多的名老中医中,也有极少数学技俱佳的,但经过学术私有化两千年的中医传统熏陶,基本上不愿意完整地贡献给国家,而更愿意私传给弟子,以期历史留名“当今某某名医,曾是某地名医的传人”。中医人何尝就没有垄断和寡头的歪思想作祟?从历史的高度审视,名老中医之路根本就不是一条创新之路,只是延续那蹒跚艰难的沦滑。



  • 我爱全聚德   大多数人相信中医的神功渺效。民间偏方却有奇效。只可悲的是,医书上有的行医者都不用。问病开方,实为懒惰。2010-2-8  22:13

          中医修正  回复 我爱全聚德:修正用经方,不用偏方。偏方的疗效,肯定是有的,而且相当的便捷,鄙人深信不疑。 然而,既然冠以“偏”字,就不是中医正道。 中医学的千年积弊,千言万语,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偏方太多,正道不明。(2010-2-8  23:02)

  • 黎羽函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事既出,必利弊同现,凭心而权衡取舍。秘传普传,亦是如此。我曾问师:“如有绝技无可传之人,是所传非人,还是任其失传”?师答:“不如失传”。又问:“或千百年后自有向学者能匡扶宗风”?师答:“正是”。此处非与先生唱反调,私以为但凡技术,总是有传承的,则师徒之制与名老现象兼偏方现象恐不能直接划等号。请先生斧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事既出,必利弊同现,凭心而权衡取舍。秘传普传,亦是如此。我曾问师:“如有绝技无可传之人,是所传非人,还是任其失传”?师答:“不如失传”。又问:“或千百年后自有向学者能匡扶宗风”?师答:“正是”。此处非与先生唱反调,私以为但凡技术,总是有传承的,则师徒之制与名老现象兼偏方现象恐不能直接划等号。请先生斧正。
    我孤陋寡闻,尚难分内伤绝学现世秘传或失传,但至少不是普传吧,不知仲景仙尊当年所虑者何?唯有遥叹之下,奋发图强,做那千百年后的真正向学者。若论何故求学斯道,则为民拔苦之外,无非是腻味了那西风东盛,就是要争这一口气。想必先生亦是如此。近日预备返乡,有段时间不能上网,预祝先生春节快乐,合家幸福。2010-2-9  00:00

          中医修正  回复 黎羽函“若遂结舌喑,道绝获罪诛。”
    修正不敢将些许心得秘传子弟,因为我明白中医之所以衰落,主要是学有所成的中医人私心作祟,从而让那些莫名其妙的江湖郎中和神棍也得以漫天吆喝。 也祝您新年快乐,等待您回网。(2010-2-9  12:38)

  • chmed   苦恼中,茫茫网海终于觅得一真圣人。中医是瑰宝,是文化,是自然真理,吾决意学艺,不知师傅可愿意教我。我是零起点啊,万事开头难,我还不知道如何开头。2010-2-10  12:42

          中医修正  回复 chmed:同志,您谦虚了。粗览贵博,气势不俗,修正岂敢以师自居? 鄙人心痛中医人千年自私,江湖习气沉重,决心一振学风,同人于野。读书行医虽有小小心得,至今不敢私授一人,适当的时候,愿意让同道们都看清楚。先生若有志于中医,鄙人很愿意以朋友讲习的方式交往,平起平坐,不以师徒相见。 如何?(2010-2-10  13:12)

  • 拾梦人“偏方太多,正道不明。”
    请问,医理的源头除了黄帝内经,是否还有更古老的典籍?中医复兴,不能从唐代版的内经入手,得寻根。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越古老的典籍论述越简洁,也越清晰,越完整。后人为了一己私利,不肯以全貌示人,处处留两手,或出于生计,或执着名利,这无可厚非,可这种行为对经典的传承造成巨大危害。非寻根不能明辨。     “偏方太多,正道不明。”请问,医理的源头除了黄帝内经,是否还有更古老的典籍?中医复兴,不能从唐代版的内经入手,得寻根。就我个人经验来说,越古老的典籍论述越简洁,也越清晰,越完整。后人为了一己私利,不肯以全貌示人,处处留两手,或出于生计,或执着名利,这无可厚非,可这种行为对经典的传承造成巨大危害。非寻根不能明辨。2010-2-12  12:36

          中医修正  回复 拾梦人:除了内经伤寒,可能还有更古老的典籍,曾经有人在网上轻轻松松地写出了黄帝外经。鄙人大致上不支持秘籍秘方,因为今天可见到的内经伤寒已经不容易理解。学中医,应该走正道,不可追寻奇异,以免再回江湖。(2010-2-15  09:00)

  • chmed    修正师,教科书繁多,可否明示?我去淘来。谢谢。2010-2-12  14:38

          中医修正  回复 chmed:您自称刚刚开始学中医,不知何处入门,鄙人认为教科书是最好的入门向导。 中医学院成立50-60年来,虽有出了几版教科书,内容及先后安排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没多少差异。 修正愿意与任何出生的人谈论中医,只要他真正有志于此。(2010-2-15  09:15)

  • 拾梦人   新年快乐。是的,学医应该遵循正道,我对偏方的看法和先生一样。2010-2-15  09:53

          中医修正  回复 拾梦人:谢谢同志者点头。鄙人在网上已经多次见到行内人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本书”,鄙人更相信中医人有95%以上相信这句话,祈求自己的行医生涯中有幸一闻这“一句话”。 呜呼哀哉! 中医史上以“一句话”父子、师徒私相授受的太多太多了,但《伤寒杂病论》之后,却不见有人写好、注解好一本书,这就是中医学沦滑至今的根本原因!中医人自私、短视的劣习若不改正,很难有前途。(2010-2-15  10:16)

  • 独善兼善   原来如此。我们常看到的邓老凉茶,就是名老中医邓铁涛研究出来的,比传统的凉茶温和,很受欢迎。问候朋友!2010-2-22  19:34

          中医修正  回复 独善兼善:喝凉茶,在福建广东台湾十分普遍,在其余省份也多被认可。修正认为这是劣习,阳气损伤够了,人的健康也就出问题了。(2010-2-26  22:16)

  • 港湾  中医不能丢,这是世界最先进的、从根本上治病的好方法。国人不理睬,这是一种悲哀。2010-2-25  11:10

          中医修正  回复 港湾:中医当然不能丢,那样就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自己和子孙。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不再重视中医,中医人必须灵魂深处反省。(2010-2-27  01:48)

  • 阿明   “一部又一部了无新意的“某某”行医集锦、论医集严重毒化了中医界的学术气氛。”没错,首先是喧宾夺主,其次是让广大的中医学子茫然不知所措,失去了信心。中医的本源在哪里?2010-2-25  15:37

          中医修正  回复 阿明:在中医学沦落千年之后,今天的有名望的中医,最多算是历史的低级剩余。 再走“名老中医之路”,主政者可能是出于病急治标的不得已举措,但中医人必须明白这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 哪一天中医界明白“名老中医”不懂中医,中医复兴才可能开始。(2010-2-27  02:13)

  • honghua2009  警惕资本阴谋和制度缺陷对中医的破坏,建议大伙看看吕嘉戈先生的《挽救中医》一书。2010-2-26  19:09

          中医修正  回复 honghua2009“资本阴谋和制度缺陷对中医的破坏”?失败者诿过之词! 请问在资本一词出现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内,为何中医也不见进步?同道,我们要懂得君子求己这一圣人的教训,“譬犹射焉失之正鸪而反身求己”,我们需要灵魂深处闹革命,问问自己错在哪里!(2010-2-27  07:57)

  • honghua2009   中医面临的困境不仅在学术上,而且还要考虑制度、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中医是要发展的,发展就要变化。2010-2-26  19:13

          中医修正  回复 honghua2009:政府的扶持,人民的眷顾,中医在中国的外在条件太好了。学术上的颓废,可是中医学沦滑的主因。现在的学术权威和临床专家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这第一板得先打有资格站在中医界高层的学人和医者。(2010-2-27  08:03)

  • 独善兼善   感谢您提醒!很多外地到广东的人,不能适应气候,往往靠凉茶去火。我们用药材煲汤,会好很多。祝元宵节愉快!2010-2-26  22:26

          中医修正  回复 独善兼善:心静自然凉。鄙人还是认为阳气不可损伤,滋阴降火的行为有必要审慎再审慎。在这里,修正慎重声明,我不是“火神派”的人。
    以上是一己之见,不敢要求同道们认同,交流交流。真希望大家能真诚地交流,真正破除中医人的门户偏见,以中医的利益为依归,中医幸甚。(2010-2-27  08:11)

  • honghua2009   政府果真扶持,人民果真眷顾吗?我看不然,大多数群众还是认为中医落后,西医以及仪器先进的嘛。而且政府对中医师传徒的承认还是在考试的基础之上,无证你就不能悬壶济世。制度是不是有问题。2010-2-27  20:38

          中医修正  回复 honghua2009:没有政府的扶持,哪有各省的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中医研究院,直到今天的中医科学院?没有政府的扶持,各大医院的中医科明天就会被统统取消。为什么人民逐渐离开中医,向西医靠近?因为只靠一技之长出名的,或干脆就是吆喝出来的“名老中医”,本来就无法担当人民健康的重托。政府如果不对行医人严格考试,就是对人民健康的漠视。(2010-2-28  12:47)

  • honghua2009   文化是多层次的东西,没有制度的保障,它就可能灭亡。文人的笔杆总是那样的无力。前辈认为如何。2010-2-27  20:43

          中医修正  回复 honghua2009:懂得君子求己吗?中医衰落首先要负责任的是中医人,我们的师祖遗传下来的自私,狭隘的文化先要克服。然后希望政府帮我们寻找些能考进北大清华的年轻人进入中医队伍,中医事业才有希望。
    请不要叫我“前辈”,江湖气息太浓了。中医人江湖习气必须彻底摒弃。(2010-2-28  12:54)

  • 天堂女    先生如何看待中医在国外,如倪海厦等2010-3-1  20:39

          中医修正  回复 天堂女:说实在话,鄙人看低在外国的中医。中医的希望,一定在中国。至于倪海厦,我没有会过,也没有读过他的任何著作。从新浪博客上散在文章看,我相信他还是有本事的:1)创办美国汉唐国医馆,2)推崇《伤寒论》《内经》,3)贬低几百年时髦的温热派中医。(2010-3-2  11:41)

  • 岭南采药人  中医的私心,是因为有生存压力,必须靠压箱底的绝活过日子,这是经济问题,如果从事中医的人,无经济之忧,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私藏了。事实上,无论民间还是医院里的中医,生存质量令人堪忧。民间医生用草药治病,草药的价值不过几元钱,若不私藏秘方,如何赚钱糊口?2010-5-27  13:48

          中医修正  回复 岭南采药人:理解。
    源自圣真心血,流变江湖生计。中医学焉能不败?
    说实话,鄙人确实认为张机后的中医学,到今天为止,都处于江湖郎中阶段。教授、博士、甚至中医科学院的院士们,跟江湖郎中没有本质的区别。(2010-5-28  21:56)

  • 大道行简   曾有人说要学好中医,要在<诸子>里求,是这样的吗?2014-2-28  14:28

          中医修正  回复 大道行简:仲景之后,中医分为三等:江湖中医,门外中医,挂名中医。  从诸子里求中医,就是挂名中医。(2014-3-5  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