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节医话(十三) 学习七篇大论下

日期:2010-03-04

     

      从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补注序言看,似乎很诚恳地说素问七篇大论不是自己写的。鄙人相信启玄子的话,因为素问七篇大论对气化的理解多有含糊,甚至前后文没有互相衔接、无法呼应的不少,也就是说很可能不是拿出来的人写的。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只说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没有提及“异用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虽然以“气有多少异用也”全面地回答了“阴阳之三也何谓”,但后文毕竟没有进一步详细说明如何“异用”。以修正理解,先是四象阴阳异用,再者阳明厥阴异用,六节通矣。


      气有多少,所以分为一、二、三。一当然比二少,三当然比二多,这三尺小童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会让中医学者糊涂到:阳明的阳气比太阳更盛?少阳半表半里介于太阳阳明之间?究其缘由,并不复杂,因为临症经验的诱惑:

      1)阳明病的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的热实程度似乎超过太阳病,从而推测生理上阳明的阳气更盛于太阳。

      2)少阳病半表半里的诊断好象没错,从而推测少阳在太阳(表)阳明(里)之间。就凭上述二则“推测”在中医界流行千年而不被彻底批驳,这里也推测历代伤寒学家早已沦落到六节白痴。何止一阳二阳三阳完全错位?

      读完太阳篇后,历代名家都没有弄清太阳的境界究竟何在!会产生如此程度的错乱,伤寒论中没有专篇讨论三阴三阳(按理应该有的)固然是前因,临床医生才拥有理论解释权的中医文化传统却是症结所在:逆向思维占据了中医思路的主流,我们临床实践不但不需要生理学指导,相反,临床医生对病理的理解,常常成了中医生理学的基础。





  • 透视中医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是指气在运行过程中阴气与阳气各自所占的比例.2010-8-1  22:19

          中医修正  回复 透视中医: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乘春夏而升浮,阳之谓也;随秋冬以沉降,知阴意焉。(2010-8-2  11:43)

  • 上下卡死
    逆向思维占据了中医思路的主流,我们临床实践不但不需要生理学指导,相反,临床医生对病理的理解,常常成了中医生理学的基础。-------无法感觉到生理已经困扰了中医很多年,内观已成为传说。如果内观能像显微镜一样可以普及就好了。

    如果正真有能内观的人,会不会和蝉出土而高飞。被多彩的新世界而吸引,而无暇土中幼虫?或者夏虫不可语冰?既然《内经》都出来了,那作者为    逆向思维占据了中医思路的主流,我们临床实践不但不需要生理学指导,相反,临床医生对病理的理解,常常成了中医生理学的基础。-------无法感觉到生理已经困扰了中医很多年,内观已成为传说。如果内观能像显微镜一样可以普及就好了。如果正真有能内观的人,会不会和蝉出土而高飞。被多彩的新世界而吸引,而无暇土中幼虫?或者夏虫不可语冰?既然《内经》都出来了,那作者为什么不把内观心法留下?还是说就如同人眼一样,当时会内观的人比比皆是?曾经有个新生儿因为眼疾而被盖住一只眼睛,1礼拜后,揭盖但不能见物.所有医生检查:眼睛,视神经都正常。但就是盲了。后来以小白鼠为实验,也得出结论:如果在出生后一小段时间内(1礼拜左右),眼睛没有受到光刺激,则终生眼盲。2013-1-27  10:22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卡死:李时珍说了句“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紫阳真人语岂虚哉?” 竟然成了今年中医学的时髦话,糊涂透顶啊。从现有的资料看,未见一名中医人有此能力。紫阳真人《四百字》从很高的起点开讲,“真汞擒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放眼今天的“气功书”,大多数的气功大师没达到紫阳真人授课的基本要求。(2013-1-27  12:08

  • 上下卡死   “真汞擒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这话我都看不懂。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道界老是和汞打交道呢?不知道其剧毒啊?不过汞是第一个被发现有宏观量子效应的物质。268.98℃时汞出现了超导现象。2013-1-27  13:26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卡死:这便是药产真象。非身造其境,永远无法理解。(2013-1-28  10:46)

  • 净净心  我在想,仲景先师为何没有留下他自己对伤寒论的注解,导致后世在理解运用时层出不穷的错意,伤寒论如此隐晦的写法,就算当时的古人能读懂也估计也不多,后人怎能真正的正确使用,难道他没有想到吗?真希望轮回中他又再到人间一次2013-9-12  09:02

          中医修正  回复 净净心:以六节为提纲而不见六节论述,太不合理了。修正推测,被人故意地删减了,时间在很早很早以前,以至孙思邈都没有看到。从现存的文献看,没有一人真正理解《伤寒论》,管他注家上百人。(2013-9-12  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