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六节藏象论》三
六节藏象论,列《素问》第九篇,是经典记载中最重要的一篇,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构架在此完成。若后世学者对此能理解清楚,中医学就不必蹉跎一千八百年,滑向今天的困窘。
看着“六节藏象论”这标题,傻瓜都明白其大体内容,再聪明善辩的人也无法扭曲其中心议题是用六节(三阴三阳)来讨论藏象。由于不明原因,六节藏象学的关键内容被汉末贤哲隐藏起来了。更由于历代学者对其前的《四气调神大论》疏忽,对《阴阳离合论》没有用功,对这篇本该是《黄帝内经》核心内容的篇章便无可奈何了。综观历代注家,大约有三类:
1) 敷衍走过场的。有些,但不多见。
2) 用五行论乱说一通的。不懂装懂,多数如此,多着。
3) 努力抱住三阴三阳来注解的。少而又少,无奈六节已经失传,注解难免支离破碎。
今天,修正要向第三类少而又少的经典注家致以深深的敬意,毕竟您们没有昧着良心欺世盗名,认定真理方向,跨出了虽然失败却十分自信的一步,您们才是中医界的真学者。
失去六节灵魂,中医学就如行尸走肉,乱打乱撞,根本就不曾有过“有秩序”的承传、发展。为什么仲景后的医书总免不了非议?是中医人总喜欢挑剔吗?显然不是,我们的师祖们并不在意那些卦爻斤两的细微繁琐,所谓“医者意也”,从来都着眼于“大体”上探索议论。可悲的是,师祖们很早很早就不识大体!请问《内经》《难经》《伤寒论》中首屈一指的三阴三阳理论,中医史上的名家、大家们继承了多少?发挥了多少?下传了多少?可有一人能讲得让人点头?
六节藏象学不明,“五行藏象学”便不打旗号地顶下了领导重担。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也算顺理成章。当年汉家向吕、唐祚周替,天下百官照当不误,百姓日子不也照样过?无须讳言,一千八百年来中医界遵行的核心理论,都是以五臓为中心、以五行生克为灵魂的“五行藏象学”。让人纳闷的是,这实际上使用了千年的“五行藏象学”始终没有被学术界正名,原因大概有三:
1)《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各81篇中,明确以“藏象论”命名的只有这素问第九篇的《六节藏象论》,从来没有见到或听说过有《五行藏象论》。历史沿用至今的“五行藏象学”,虽似中医学术界的无冕之王,若究其血统承传,经典中却找不到哪篇愿意承认“这是我的子孙”,能说不是历史大糊涂?
2)《伤寒杂病论》397条正文中,从来不提起“五行”二字。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医学圣人,为何就这么看轻五行生克在中医学运用?因为,五行生克说理就如母鸡“咯……咯……咯………………”般鸣叫,只能用来向凡人报卵,根本就传不到太阳神羲和的心耳。
3) 医学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有太多的三阴三阳论述(其篇幅本来就超过五行论)无法理解,特别是《内经》素问的“七篇大论”明确记载着“天以六为节地以五制会”,似乎在告诉我们: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五行生克可能因六节理论的明白而更清楚,也可能因六节理论的失传而乱成一团麻,毕竟在天地格局中五行只是扈从而已。
细玩《六节藏象论》经文,在回应“藏象何如”时只提及心肝肺肾为阴阳太少。前面高谈天以六为节,地以九制会,至此只剩下“四”了,显然是有人故意将阳明厥阴隐藏起来,剩下的只有“四节”,四象了。这样,“六节”这一篇名就有名无实,难怪后学无法明白。虽然如此,其阴阳太少的命名和次第可是与《四气调神大论》一模一样的。再慢慢琢磨《内经》谈论的三阴三阳,或许只有本篇的剩余“四节”可称为最纯正的《四气调神大论》血统。后来王太仆在《至真要大论》中想为此解说,“气有多少,异用也”,“两阳合明”,“两阴交尽”,都是先世贤哲的真心话,可惜中医人水准太低,没有一人看得懂。
本来《四气调神大论》中的阴阳太少,经《阴阳离合论》扩张人道化为六节,在《六节藏象论》中已经完成了中医核心理论构架。虽然被人轻轻地掩过“阳明”和“厥阴”,已经升华的中医学理论又被打回原地,今天修正还是要忠告诸位:只要我们紧紧握住《四气调神大论》和《六节藏象论》这两头钳,就可以逼《阴阳离合论》现出原形。以心肝肺肾应阴阳太少,为何独缺那个脾?脾是仓廪之官?上篇谈过;脾是后天之本?中医人都懂;脾土位于四象的中央?没做过中医的命相星卜巫婆神棍也都懂得。
五行论只是民间妇孺皆知的俗学,其生克乘侮只是当时中医界对中低水平的人讲的。
同样研究人体的丹家就时常嘲笑五行生克理论,听说过“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吗?青龙从火里飞出来,火来生木?白虎从水中冒出来,水能生金?五行相生关系一下子就破局了40%!是五行学还有更多的秘传没有公开,还是太白真人开玩笑地利用妇孺皆知的五行论来描述他对人体的深刻理解?
云游郎中 其实四气、五行、六节之于中医,都是对阴阳多少(太少)、方位、时空等不同变化的表述。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之方法论,应该没有轻重之分,都属于“道法自然”在人体中的应用。2010-11-15 19:05
中医修正回复云游郎中:敝人认为有主从轻重之别。《素问七篇大论》明确指出“天以六为节,地以五制会”,尊卑有别;《伤寒杂病论》397跳以六节为提纲,却一句不提五行。郎中审之。(2010-11-17 09:26)
土知冷暖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为阳(当是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拆之有三,即:1.心肺为阳,以心肺在背;肝肾为阴,以肝肾在腹。2.心为太阳,肺为太阴,以心为赫赫之日,肺为肃肃之天,天覆日;肝为少阳,肾为少阴,以肝为柔木,肾为弱水,木出水。3.肝为少阳(春),心为太阳(夏),肝升心浮;肺为少阴(秋),肾为太阴(冬),肺降肾沉。脾胃大肠小三角膀胱在腹、为土,腹与土皆阴,二阴相重故谓至阴。胆者,金鸡鸣晓、春雷惊蛰也。2011-2-28 18:42
中医修正回复土知冷暖:您的思考,让我高兴,会有收获的。至阴,当然比太阴还要阴,这是人体阴阳的第三层涵义:1)动而环周的便是阳,其余都是阴,管他有形无形。2)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再分,四象周列。3)引出六节与至阴的概念。
胆,的确是惊蛰。(2011-2-28 21:44)中医修正回复土知冷暖:您的方向正确。对人体阴阳的思考,决不允许离开人体,千万不能沦为超像、空洞的玄谈。思考,应该是整体的,而不可分割孤立。最后,对人体阴阳六节思考,一定符合我们现有的中医理论,而有高层次的超越。祝好。(2011-2-28 21:52)
土知冷暖 土为天壤(息壤),日月星辰之辰也。土好比“未分化之干细胞(母细胞)”,木火金水好比“分化之细胞(子细胞)”。土之为物,春诱化木,夏诱化火,秋诱化金,冬诱化水。2011-3-1 17:29
中医修正回复土知冷暖:《内经》曰:人之下,太虚之中,形如鸡子。寒暑六入,令虚而生化。河图就是河图,洛书就是洛书,天道无私,岂容秘传?魏祖曰:文章郑重说,世人不思量。朋友思考,终该有得。(2011-3-2 08:12)
sunmoon 【“气有多少,异用也”,“两阳合明”,“两阴交尽”,都是先世贤哲的真心话,可惜中医人水准太低,没有一人看得懂。】
-----------------------------------------
博主很有自信,但,看得懂未必写出来,写出来未必传出去,传出去未必看得到
同理,【龙来了,吓坏的是自己人;燕归来,却飞入别人家】的担心也是多余,即不会有什么自己人的轰动,也不会有别人家的认可,除非。。。。。。除非。。。。。。除非你确实成了“大名医”2011-11-3 21:22中医修正回复sunmoon:您说得对。写出来未必传得出去,传出去未必看得到。所以,我早就对一名同志说过“若天生我材只是备份,就得固守沉潜,丝毫也不允许着急。否则必有纵我之日。”至于名医吗?自欺欺人的占绝大多数,修正羞与为伍。(2011-11-6 21:30)
sunmoon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要一也,没必要复杂化,复杂的话方向可能就错了
不管如何,对修正表示敬佩,愿听修正见解2011-11-3 21:27中医修正回复sunmoon:现阶段还不能简单化,迂回道路走一段,也可理解为心性修养。太简单了,中医说脏真显露,太不好了。谢谢关注。(2011-11-6 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