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经方用量,回中医招魂问

日期:2011-01-03

       

       网友中医招魂,于2010-12-27提问敝人:请教您一问题!伤寒经方药物计量和今之如何运算!谢谢!您在今人之体又以如何用量为则!


       请先轻轻松松看一下《三国演义》,罗贯中在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中写道: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当丞相,军国要事都得由您审阅,哪能少而不烦?但“食少”,问题就大了。 这罗贯中毕竟只是小说家,下笔逃脱不了“随便”陋习,这“日不过数升”到底是2-3升、还是8-9升啊? 没问题,他马虎,总有人认真,看看唐开国宰相房玄龄对此是怎么写的。 《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写着: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这宣帝,就是司马懿。


       诸葛亮死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12年甲寅(公元234年)房玄龄主笔《晋书》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当时房玄龄年约50。他出生于诸葛亮五丈原星落后大约343年,少年启蒙所读的书籍相当靠近历史原貌。就这件事而言,罗贯中下笔还是恭谨的,并没有象描述华佗那样,天花乱坠。那么三国时的3-4升相当于今天的多少呢?


       今天白领一餐食量平均在1-2升,敝人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说季汉人和现代人在食量上有多少差别,那诸葛丞相的营养摄入应该不比普通人差吧?所以呢,修正估计孔明的正常一餐食量与现代白领相若,应该说每日不少于今天容量的4升才算常人。然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日不过数升”、“三四升”中断定他活不长了,可见孔明当时的食量并没有达到常人的一半,再好的营养内容也留不住他。查了一下《百度文集》古中国历代度量衡,说三国、晋时1升只有今天的204.毫升,修正以为这量制的考据颇为合理。


       至于衡制,敝人以为《百度文集》以三国1斤为今制220克,一两为今制13.8克的估计偏重了。《三国演义》说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换算成今制就有18,040克,也就是说36-37斤。这兵器是要随身携带的,时时灵活运用的,争分夺秒玩命的家伙,真要那么太笨重费力的吗?加上头盔、铁甲护身,就算关羽勇猛异常,那赤兔马、以及成名以前的普通马就没有怨言?怪不得赵子龙在长坂坡来回厮杀,拼命救主的时候,他却躲在屯土山上倚刀喘气。


       话归正题,仲景桂枝汤用三两桂枝,若按《百度文集》换成今制就是41.4克(13-14钱),今天再伤寒论的人也不会这么用吧?敝人不敢非议《百度文集》古中国历代度量衡,因为那需要做大量的考证。自己临症常用9-12克于桂枝汤,效果已经相当满意,不过还是自认为偏于保守。从临症实践,参合12枚大枣看,桂枝汤中桂枝用量应该在12-18克。

       敝人对季汉量衡制,虽无严谨考证,临症可是用心思考的,供同志们参考。欢迎指点批评。




· 雅议论  符合现代用药标准吗?到药店能一次买到足够的药吗?经验方还能用吗?2011-1-3  07:58

            中医修正  回复 雅议论:谢谢光临品评,回答如下:1)当中医学“发展”到就要被废除的现代,“现代用药标准”只是值得嘲笑的概念;2)敝人对生僻药物从来不用,既是学识有限,亦兴趣缺缺,所以经方用药还未遇困难;3) 修正固执,十来年都在用经方,很少用时方。(2011-1-4  09:13)

· 依实不依名    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考证东汉1两为今15.625克。
先生对此是如何如何看的?2011-1-4  08:50

            中医修正  回复 依实不依名:这考证是值得信赖的,也比敝人12-18克准确的多了。敝人见识未达,不知柯教授的考证何时见于何处?空闲时,请相告。祝朋友新年吉祥。(2011-1-4  09:21)

            中医修正  回复 依实不依名:修正老糊涂了,言不达意,上二楼对您的回答有误。我认为桂枝汤3两,今天用量在12-18克之间。同时不认为《百度文集》古中国历代度量衡13.8克、柯雪帆教授的15.625克的考证有问题,毕竟他们经过了详细的推算、考证。历史的问题,应该历史地对待,不能以今医之腹度古人之心。鄙人想就这一问题,再写一篇博文,与同志们商量商量。(2011-1-4  20:33)

· 上善若水   想请您帮帮忙呀,呵呵2011-1-4  12:21

            中医修正  回复 上善若水:好朋友,帮什么呢?网上吹吹风,领略一下网友不一样的思维,博得彼此一笑,就是互相帮忙啊。敝人上网之初就清醒地告诉自己,只能是纸上谈医,拒绝做广告、拒绝千里诊治。修正是普通人,不是商人,也不是仙人,能力有限。不过,这里还是欢迎交流,互相帮忙。(2011-1-4  20:43)

· 正心   "这里明确载了汉代的度量衡。长度、重量、容量均是以子谷秬黍为准。可惜这种“秬黍”现在是什么作物搞不清楚,即是知道也无法确认经过一千多年和种植变异了没有。即是如此,以此考证必差不了太多。"
秬黍是什么作物所引起的误差是一,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黄钟之长,今人还无法将其准确还原出来。2012-7-25  08:27

            中医修正  回复 正心:古音律早已失传,先生若能还原此古学,敝人一定叩头求教。(2012-7-27  08:15)

· 上下卡死柯雪帆 男,1927-2009,江苏常熟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名师工作室导师、专家委员会委员。 17岁从师学医,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副理事长兼内科分会主任等职。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医林掇英》、《伤寒论选读》(全国规划教材)、《中医辨证学》、《中医外感病辨治》、《疑难病证思辨录》、《伤寒论临证发微》等。柯雪帆教授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贡献有:对《伤寒论》提出新的研究方法,主张运用古今中外等精华理论                    柯雪帆 男,1927-2009,江苏常熟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名师工作室导师、专家委员会委员。 17岁从师学医,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副理事长兼内科分会主任等职。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医林掇英》、《伤寒论选读》(全国规划教材)、《中医辨证学》、《中医外感病辨治》、《疑难病证思辨录》、《伤寒论临证发微》等。柯雪帆教授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贡献有:对《伤寒论》提出新的研究方法,主张运用古今中外等精华理论解释《伤寒论》,结合临床实际理解并运用《伤寒论》。对《伤寒论》内容提出新的见解和临床运用经验。对仲景的药物剂量作考证,提出独到的换算律等。2013-1-31  11:07

            中医修正  回复 上下卡死:去年,敝人看了红极一时的《思考》,唏嘘良久,相信正宗中医早已死亡。现在实在拿不出时间和精力去看中医掘墓人写的墓铭志。(2013-1-31  12:36)

· 大道行简   桂枝汤证的用量在12-18克间,遵从了.2014-3-4  09:15

            中医修正  回复 大道行简:热盛者桂枝下咽即毙, 别被吓着了。 临症辩证准确, 全凭胸中六节真学。(2014-3-4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