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经方用量,回依实不依名问

日期:2011-01-12

 

     网友依实不依名2011-01-04 08:50:13《伤寒论》经方用量,回中医招魂问置评:“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考证东汉1两为今15.625克。先生对此是如何如何看的? email来详尽的资料,今天谨回复如下:      

 

     “东汉1两为今15.625,与《百度文库》古中国历代度量衡相近。上篇博文中,既然“不敢非议《百度文库》古中国历代度量衡,因为那需要做大量的考证”,又提出自己的看法“桂枝汤中桂枝用量应该在12-18克”。究竟桂枝汤原方中的三两桂枝,今天该用46.875克,还是12-18克?两者差距太大,岂能蒙混调和?学术探讨不能搞和谐,难得老朋友揪住不放,这才是中医人最需要的认真。“医者意也”这句名言,在此不得滥用。

      

     说真心话,敝人相信三国一两相当于15克的考证,但肯定不会遵此运用经方,历代中医人基本上都不这样使用经方。哈哈,修正今天又要左右开弓了:不敢这么做的人,大体上是胆小;敢这么做的人,只是好牛!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有了方向,但脚下的路还是不可能被照现的,要自己去走。实际上,当我们抬头望不见古人,低头又找不到清晰脚印的时候,我们可不能以今天的中医药环境和思维方式,随便联系上战火洗劫后的残卷蠹纸,去推测、甚至判断医圣当年如何行医遣药。1800年来变化的难道仅仅是度量衡?机械地遵从这样的数字换算,去模仿仲景用药,如何体现马克思和中医人都崇拜的“辩证法”?也陷入了历史唯心观。

 

     天安门城楼,在敝人脑中已经40多年不变了。两个月前偶然从网上看到了民国初年的北平天安门城楼,就让我稍稍感触了“变化“的涵义;明初,那顺天府只是洪武帝命朱棣看守边区的藩镇,按建制,城楼不能建得太高大雄伟吧;宋定都开封的时候,北京还是幽燕之地,那里有城楼吗?如果有,又是什么景观呢?麻姑说沧海桑田,毛主席不但没有因为她是封建唯心论的受益者而批判她,而是肯定之后又追加了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

 

     抚今追古,我们凭什么把1800年的“沧桑”内容限定在衡制的沿革?就没有其他方面的“沧桑”可言?修正看遍《伤寒论》80多味药物,不见复方成药在113方中和其他药物配伍。 稍有皮肉伤就外用红花油、内服云南白药、再贴上西洋进口的pain patch,喇叭牌正露水送下胃得安,念慈庵川贝琵琶膏、或者复方满山白糖浆加上电子磁疗止咳器外用,今人的“成系统”的医疗行为当时是不可能做到的,古代并没有众多的药商行业。尤其是在战乱连年季汉,就算宗族素盛的张机家族,不到10年也被减员2/3,平民百姓更是在饥寒交迫中仓皇度日,大多数人有病也只好撑着,延医买药的奢侈程度可能还胜过今天进住五星级宾馆,甚至有黄金白银都未必找得到药房抓药。看看《伤寒论》用了什么药物?食物及其调味剂就占据一半,此物原来家家有,也是弃家逃命时还得带上的东西,另一半才是平时不愿入口的药物。在《伤寒论》选择的药物中,鹿茸、熊胆、犀角、羚角、牛黄、冬虫草……名贵药材一味不见,桂枝、芍药、生附子、大黄、生姜、……都是些屋边、溪旁、山坡随处可得的普通东西。今天到药房买中药,桂枝、厚朴、大黄、猪苓去皮容易吗?有生附子、生梓白皮吗?可见,当年仲景用药有很大比例是鲜生药品,不能以今天被相应“行业”垄断的药商提供品相比较! 

 

     听说中医出了名,就得和出了名的贵重药品攀亲,不懂得使用鹿茸、熊胆、犀角、羚角、牛黄、冬虫草,就显现不出气派,若一张处方上只有些许草根树皮,还可能被您的病人看轻。修正尝怪《伤寒论》张机自序与397条正文文体迥异,疑出不同手笔,唯序文慈悲怜世之胸怀,正合397条所用药物,始信同出医圣心血。

     用药,末技也,生理病理胸中了然,乃可究之。仲景所用不足90味,李时珍竟列出1892味,11096方,难怪近代有人也要给他封王追圣。今天,又有谁明白李时珍严重地扭曲了中医人的视线?修正这里有本账,您便是千百年江湖郎中所用秘方的最大制造机,将中医低俗化的官医,更是近代妄骄辈去医存药的先行者。 



· 雨露 从博文中可知修正对中医理论的研究一点也不马虎,值得中医人学习。在这里有一请教,肺痨(西医肺结核)是肺阴虚还是?本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2011-1-12  20:56

        中医修正回复雨露:肺痨,历代中医都以阴虚主论,但疗效甚差。西医一味链霉素,拯救了无数病人,功德无量。“特效”作为链霉素的昵称,至今还听得到。可惜此后政策规定结核病人要隔离(当然是正确的),中医人丧失了诊治的机会,可“尸虫”臆测也没有人认真地反省过。(2011-1-13  09:02)

· 依实不依名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有了方向,但脚下的路还是不可能被照现的,要自己去走。”“看看《伤寒论》用了什么药物?食物及其调味剂就占据一半,此物原来家家有,也是弃家逃命时还得带上的东西,另一半才是平时不愿入口的药物。”“当年仲景用药有很大比例是鲜生药品,不能以今天被相应“行业”垄断的药商提供品相比较!”“用药,末技也,生理病理胸中了然,乃可究之。”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有了方向,但脚下的路还是不可能被照现的,要自己去走。”“看看《伤寒论》用了什么药物?食物及其调味剂就占据一半,此物原来家家有,也是弃家逃命时还得带上的东西,另一半才是平时不愿入口的药物。”“当年仲景用药有很大比例是鲜生药品,不能以今天被相应“行业”垄断的药商提供品相比较!”“用药,末技也,生理病理胸中了然,乃可究之。”
——鞭辟入里!一针见血!2011-1-12  23:04

      中医修正  回复 依实不依名:谢谢光临抬举。中医人现在需要的是严肃的、沉痛的、触及灵魂的反省,千万不能被晋级中医科学院、册封卅魁的“大好形势”所迷惑,我们离高兴、庆功至少还有十万八千里啊,同志!(2011-1-13  09:08)

· 雨露   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如果那所谓的真理作用不了实践,那就值得怀疑。还是就我上面的疑问说下,经云:“肺藏气……形寒饮冷则伤肺……”后世不少医书说肺痨属肺阴虚。肺痨是阴虚还是阳虚了?值得疑问,向修正先生讨教,谢谢!2011-1-13  07:19

      中医修正  回复 雨露:您说的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认证于实践。
中医历来都以阴虚内热论肺痨,但效果大体上是糟糕的。从咳血,消瘦,烦热、盗汗、失眠诸症看,说阴虚内热似乎没错,说火来刑金、水断上源也相似。但许多消瘦阴虚的人为什么就不见咳血、盗汗呢?从《伤寒论》“衄乃解”的教训看,我们不能排除那“内热”是某种阳气拂郁的发病形式,毕竟肺是太阳的大户,如果我们找不到他藏移热于肺的证据,那么最常见的太阳拂郁、终至化热伤阴的可能也不妨想想。当然,解放思想还可能有其他多种病理可能,就怕思维僵化凝固。(2011-1-13  09:38)

· 雨露   声明这里不开方不治病,只讨教医理。2011-1-13  07:22

      中医修正  回复 雨露:以前还见些肺痨病人,现在政府严格防疫,中医人基本丧失了在这方面研究的机会,哀哉!鉴于中医人在这方面的糟糕历史,反省还是有意义的,就算没机会治疗肺痨病,正确的思维往往有举一反三的功效。(2011-1-13  09:43)

· 圆融一笑 用量肯定不是千古不变的.2011-1-13  10:30

      中医修正  回复 圆融一笑:天地革而四时成。君子以治历明时。先以历史唯物观看待古人,细心体认他们走过的路,再辩证地理解。(2011-1-14  05:22)

· 大象   是啊,时事沧桑,环境,水文,气候,自然,社会,心理,体质都在变。用量一成不变也不合逻辑啊。
领略了两位兄长的严谨和认真,三生有幸。虽然,我一点不懂中医,但是,非常希望中医能够振兴,救普通百姓于水火,给百姓真正的谋福利。中医,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名族医学的魂。2011-1-13  18:45

      中医修正  回复 大象“中医,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名族医学的魂”。
您这样的话常常让中医人莫名其妙地兴奋、自豪,却让我深深地惭愧。在十几亿国人的面前,中医阵地日见萎缩,留下太多的羞耻。惭愧啊,惭愧!(2011-1-14  05:24)

· 天堂女  又长见识了,尤其喜欢最后一段,2011-1-15  21:49

      中医修正  回复 天堂女:您也敢轻视李时珍?哈哈,修正可是正牌的独行侠,一个同党也没有。(2011-1-16  10:02)

· 雨露
谈到药量,个人却另有看法。最近个人对用药量也有一新的体会,近为了给患者减少长久喝药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冥思苦想给患者配了一个四味药总量不到20克的方,让其泡茶喝,结果患者说效果可顶我之前给他开的100多克的有效方。暂不说张仲景时代一两是多少克,但观近代汉方医学中的处方量都是几克而且药味也少,处方来源也是仲景方。难不成日本的土壤长的药效好点?要不就是日本人的体质敏感些?   谈到药量,个人却另有看法。最近个人对用药量也有一新的体会,近为了给患者减少长久喝药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冥思苦想给患者配了一个四味药总量不到20克的方,让其泡茶喝,结果患者说效果可顶我之前给他开的100多克的有效方。暂不说张仲景时代一两是多少克,但观近代汉方医学中的处方量都是几克而且药味也少,处方来源也是仲景方。难不成日本的土壤长的药效好点?要不就是日本人的体质敏感些?2011-1-17  06:14

      中医修正  回复 雨露:您说的很有道理。善哉,雨露。有这份救世之心,您会找到当年仲景走过的路,无论在世界上什么地方。(2011-1-17  09:41)

· 雨露   古人云:“大道至简……四两拨千斤……”很多古话看来得好好琢磨,应该会比现在的哲学实在点。2011-1-17  06:20

      中医修正  回复 雨露:是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见为是,实际上就是我执,谢谢开导。(2011-1-17  09:44)

· 阿明   莫非先生相信去药存医?呵呵。今天是农历小年,阿明提前问候老友,过年好!2011-1-26  11:07

      中医修正  回复 阿明:拜年拜年!去医存药的结果是阉割中医,去药存医的尝试还没有人提出,或许只有美国有针灸师而不承认中药吧。枪,不允许指挥党;党,可不能没有枪啊。中医历史和现实是:药、方太多,医理不明,您同意吗?拳头练得再刚强,离开了臂膀,只能变成手套。(2011-1-27  07:39)

· 大象   切身体会,小儿感冒,发烧到40度了,西医说病毒感染,不得不挂水了。哎,,,,,,2011-2-10  12:21

      中医修正  回复 大象:感冒挂水,会加重病情的。近来,这种荒唐的做法普及了,但正经的西医人一定不这么做,这不是进步了,而是商业化了。(2011-2-11  20:26)

· 思源之心   当今中医缺乏执牛者,缺乏了主心骨,不过要以疗效为主,多少克的用量并不重要,主要是要适合病人病情的需要,该用多少克就用多少克,由“理论来源于实践”决定吧2011-2-13  22:55

      中医修正  回复 思源之心:说的对,最终得由实践来检验。
理论如果无法正确地指导实践,那就不是理论,而是语言化的经验、师徒父子间的悄悄话。1800年的中医理论大多如此,辗转抄袭而已。真学早已失传。(2011-2-14  10:49)

· 港湾   我觉得中医理论,大体差不多,而重在自己的悟性,有时症状虽相似,但可能内在的因是不同的。我觉得还是自己是最好的医生,不过这要在自己学一点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才可以。不知何处有系统的中医理论书买。2011-3-6  17:48

      中医修正  回复 港湾:欢迎老朋友。
有系统的中医理论书,在所有的书店都买得到,并且还有各家不同的版本,可以互相比较。不过,只能浏览一遍,千万不可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否则一定会被教傻。
真正可研读的只有《内经》《伤寒论》原文,任何一家注解都会教您傻。如果您无法看懂原文,就不必再学中医了。如果您对某家的注解感到欣赏,您已经被引诱到邪道上了。
谢谢您提醒,“中医是哲学”,“学中医需要悟性”这两句话让我感触万千,打算为此写一篇博文。
谢谢光顾。(2011-3-7  09:46)

· 月照松间鹤    先生在用量上的结论呢?2011-5-25  20:03

      中医修正  回复 月照松间鹤:上篇博文“《伤寒论》经方用量,回中医招魂问”已经谈过,在12-18克之间。(2011-5-26  11:42)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先生好,晚辈是中医初学者,希望深入学习和传承这门优秀文化,有个问题想请教,伤寒论和金匮应以哪个版本为主,唐本, 宋本,成本,桂本,康平本……?还是应该参看呢?2012-8-15  16:32

      中医修正  回复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很多差别吗?大同小异。一般取宋本。(2012-8-16  07:41)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还是有些差别,如康平本“阳浮而阴弱”前有“脉”字,“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是注文不是正文,不过这些似乎不影响您的理论2012-8-21  13:33

      中医修正  回复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您的评论很有水平,我欣赏您的认真。为什么不让我进入您的博客呢?(2012-8-22  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