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清流浊哀中医(一),七损八益(续)
鉴于《黄帝内经素问》崇尚道家,第一篇就反复强调道家清静无为的养生宗旨,七损八益完全可以从一个相反的思路追寻。《阴阳应象大论》在谈论七损八益之前,先谈了东西南北中,上卷《金匮真言论》同样大谈东西南北中。那么,上述的七八两个数字是否与东西南北中有关联呢?如果看不出两者相关联,大概就像历代大多数注家那样,只能跟着《上古天真论》的七八走,作出女七损、男八益(或溢)那样无法准确理解、更谈不上运用的众多注解。实际上,古人谈象数,无不尊河图为宗,探讨两千年前的象数就必须顾及当时就已经盛行的象数之学。七与八这两个数字,究竟象什么呢?《上古天真论》毕竟没有解释清楚,而第一卷《金匮真言论》叙述东西南北中时明确指出“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些许提示呢?如果我们勇于承认对《上古天真论》七八两个数字的理解存在着迷糊,勇于走出房中术的美丽诱惑,坚守《素问》开篇明义的清静宗旨,不回避本篇谈论“七损八益”之前出现的、并且上卷也曾有过的东西南北中记载,理解七八两个数字就有了大致的方向。这里必须郑重提出的是,上述两篇经文的东西南北中,并非今天五行藏象论的原始记载,虽然其内容很容易被误解而诱导出后世的五行藏象论,但以生克为主体内容的五行论无法将它那粗看似乎完美的五星圆图合适地融入东西南北中,因为上述东西南北中毕竟是以河图为背景的四时藏象。
论河图象数,上为太阳,雀之象,其数二七;左为少阳,龙之象,其数三八。那么,七损八益是否可理解为滥用太阳(七)可损害健康,利用少阳(八)有益健康呢?这得先了解古人的养生观,是以道家清静无为为宗旨,与我们今天的“生命在于运动”、“用则进不用则废”的进化论观点相去甚远。先论七数,太阳居上,论五行象火,论文王八卦在离,论藏象应心。心者,君主之官,受一阳二阳之供奉,乃现神灵,应物思虑。无奈人类愚蠢,把上天恩赐给我们最宝贵的灵性无休止地滥用,还美其名曰“聪明”、“智慧”、“脑筋转得快”。人们对自己的灵性滥用到了什么地步呢?一念未歇,另一念已经产生,听说有人读书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更有人会双手同时运用两只笔抄写两篇不相干的文章,号曰天才,罕见青少年人懂得韬光养神。人类心神的运用,从来都处于浮躁的状态中,并常常抱怨学习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未生病而能自顾反省的人太少太少了。使七不躁,虚明则太极生液,液之中有正阳之气,名曰阳龙。 在《传道集》“论四时第五”、“论五行第六”、“论水火第七”、“论龙虎第八”、“论丹药第九”、“论铅汞第十”中,先哲不厌其烦,谆谆告诫来学,神明活动在此,贵静而忌躁。从道家清静养生观论,思虑过度伤身,便是七损。
思虑过度伤身,古今中医人的理解是一致的,实际上普通民众也都明白,但对八益的理解就困难多了。河图左为少阳,象龙,其数三八,论五行象木,论文王八卦在震,论藏象应肝。有象数学基础的中医人都明白,龙本东方三八之神,怎么会从心神的调整而产生呢?东南木火为母子,这五行关系可是尽人皆知的,岂有木生于火的道理?修正曰:五行生克,只是妇孺皆知的俗学。河图是河图,五行是五行,河图中可见五行,五行中却见不到河图,五行融显于河图,只是河图诸多寓意中的一方面而已。道家引用五行论,嬉戏借用而已,从来不看重其生克乘侮这一核心内容。听说过“母隐子胎”、“五行颠倒术,龙丛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吗? 听说过“火生出之木,永为不朽之木”吗?悟真有言:“震龙汞自离乡出,兑虎铅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上述那从心火调运中产生的阳龙,又称“木液”,就是从火这个儿子的胞胎里产生了母亲(五行论木为火之母)。这个心火里飞出的赤龙、神定而出现的木液,用途可就大了:如果能“牵龙就虎归根窍”,消除“木金间隔”,就不会再在社会上自吹是“气功大师”了;如果享受了午时、却诱不动子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远远超出百年野山参、人体白蛋白,自然冬虫草,这便是八益。
尝读道书,曰“会向时中存一定,便知日午打三更”。哈哈,夏日午时躺在树荫下的竹床上,留神吾身,旁若无人,人间享受无过乎此,住什么五星七星级宾馆?傻不透气!不过那三更可不是人人随便可打的,“火候容易药非遥,天癸生如大海潮”,想想那大海潮生时,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您炼己功夫如何?就算您不再贪恋浮世烟华,曾经的亏心偿还了吗?双手鲜花放下了吗?释迦牟尼进入涅盘时尚需护法,基督圣经直说人人都有罪,崔公入药镜曰“天地灵,造化悭”。嘿嘿,信口开河的话不允许讲太多,该打住了,仙佛之事虚无缥缈,本来就如镜中花、水中月,做人世间,八益够了。
以上只是一己之见,并不排斥《太素》注解,以及房中术以外的见解。话说回头,七损不完全指心志状态偏离了“恬淡虚无”,“不妄作劳”也相当重要。不过,修正更重视心志方面,因为养生首重修性,“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从临症见闻看,严重体力超支后外感风寒,虽常见重病,多能克愈;为某事殚精竭虑后外感风寒或诱生疾病,却常闻致命。综上所述,七不轻损,八益当求。 不过,“离内七般朱砂,非真种则时刻难留”,“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治七向来艰难,大道无亲,常与善人。
· jack 加为精华博文!问候朋友,拜读佳作,并衷心地祝福朋友安康快乐幸福! 谢谢,学习,问好。2011-9-15 07:29
中医修正 回复 jack:有七七级朋友光临,真高兴。希望多多指点批评。(2011-9-15 09:16)
· 路遥 阳胜八益为实,身热,一益也。腠理闭,二益也。而粗,三益也。为之俛仰,四益也。汗不出而热,五益也。干齿,六益也。以烦俛,七益也。腹满死,八益也。
阴胜七损为虚身寒,一损也。汗出,二损也。身常清,三损也。数栗,四损也。而寒,五损也。寒则厥,六损也。厥则腹满死,七损也。2011-9-15 07:51
中医修正 回复 路遥:名老中医早就不行了,中医学术太需要争鸣了。
敝人有言,“不排斥《太素》注解,以及房中术以外的见解”。(2011-9-15 09:19)
· 修身 想学黄帝内经, 能推荐本书吗? 带注解的那种,要不肯定看不懂,我不是学医的.. 谢谢2011-9-15 19:01
中医修正 回复 修身:这样的书太多了,看看张隐庵的《集解》不错。 祝好。(2011-9-15 23:40)
· 兵马俑 欣喜先生新作!我初学中医,刚看李阳波论七损八益 八为少阴君火,七为少阳相火.皆枢之所在。八能开太阳,七能开太阴。八益为九.九老阳主开.七损为六,六为老阴主开。与先生所讲不同,疑惑,思考中.2011-9-15 21:46
中医修正 回复 兵马俑:公听并观,垂明医理。不堕房中术陷阱,皆可研究。(2011-9-15 23:46)
· 修身 谢谢修正先生.. 我是学音乐的, 28岁,要是改行学医不知有没有这个根基啊.. 读过论语,道德经,金刚经。喜欢中国文化。 先生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不知先生府上哪里,可否当面求教。2011-9-16 13:40
中医修正 回复 修身:谢谢光临。从您所看的书籍看,您很适合学中医。先按现在通用的教程走一回,也需要实践。5年后直接阅读《内经》《伤寒论》原文,避免任何注解,必须得出与现行教科书有重大差异的理解才算入门。中医学太需要新人了。(2011-9-16 19:03)
· 修身 谢谢,我现在就读《内经》原文呢,没注解的.读起来有些吃力,好多不懂..不过我以前读金刚经也是一样,先读几百遍再说, 我就不喜欢读别人注解的..我可不想等五年后再读啊..呵呵 2011-9-17 15:25
中医修正 回复 修身:学音乐出身的,不去追逐浮世烟华,竟然能对佛经有那么深刻的理解,修正自知不如。相信您读《内经》不会有多少困难,三五年后或许有机会见面,当面请益。(2011-9-17 19:25)
· 大象
多么希望自己孩子将来能研究中医,做个救治天下人的好中医,就这么简单。 不知道从小该如何对她进行熏陶呢?我在想,现在为什么学中医的普通孩子(非中 医世家)都要大学开始呢?为什么不能从小培养呢?如果在她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中 医的种子,一颗慈悲的心灵,一颗安静而又淡定的心,那么,将来,肯定会对中医 的感悟远远超过大学里才学中医的孩子。中医何尝不需要从娃娃抓起呢?可我们见 到的小孩子,有多少能说出一点中医的常识呢?读了这么多英语,要是不出国,到 底有多少用呢???人生,连自己的身体都不了解,学其他的英语之类的到底有多 少用呢。其实,从教育的角度讲,要中医复兴,小学,中学就应该有选修的课程, 耳濡目染,才有希望。2011-9-17 18:45
中医修正 回复 大象:趋炎附势,是世人的普遍心态。鉴于近百年没落趋势,谁愿意把孩子的前途托付给中医呢?关键是今天的中医队伍,太让人失望了。众多的中医研究院、所,在研究着什么呢?中医科学院在科学些什么呢?今天的中医,常常被联系到:减肥、美容、按摩、增强性能力,这就是中医的最新动态。(2011-9-17 19:40)
· 大象 确实如此,现在的人是想借助中医来更好享受,色,声,香,味,触,法。让中医发挥得“淋漓尽致”。2011-9-17 20:10
中医修正 回复 大象:挺身招摇的中医显学,将随着世人心态的日益轻浮而进一步轻浮,对此修正无处着力。 杜仲、冬虫草已经被卖身为娼,六节藏象必须守住宗庙,为真学回归,甘心于青灯黄卷。(2011-9-18 09:25)
· 大象 确实,无守宗庙之心,难有真学回归,真学回归必有真心所载,学问皆如此啊。2011-9-18 10:17
中医修正 回复 大象:所以呢,真学者是不允许有明星心态。镁光灯下,真学者亮相的本来就是世间稀罕事。(2011-9-18 22:21)
· 为心筑窝 看先生大作,总能有收获,可惜尚不能全部领会。2011-9-21 14:37
中医修正 回复 为心筑窝:不能全部领会,能说出口,敝人尊敬您。医丹古学久违人世,今天中医人的思维已经被扭曲1800年,当然难以理解。(2011-9-21 22:25)
· 修身 我想学中医,那位大师愿意收我为徒呢.. 2011-9-22 15:56
中医修正 回复 修身:如果今天中医界真的有位大师,就不会有百年的沦滑;如果张机后有人看懂《伤寒论》,中医理论就不会有1800年的迷茫。实话告诉您,找到大师的美好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自学《内经》《伤寒论》吧。(2011-9-22 19:57)
· 不抛弃不放弃 先生的看法,我不大赞同。痴迷于某种理论,无意于钻进牛角尖。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源身在此山中。张仲景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后面一句很重要:不念求经旨,以演其所知。说白了就是扬长避短,举一反三。请问又有几个做到?看看李小龙不断的跟人比武吸取精华,然后举一反三自创招式,成就一代大师。更重要的是小爱成就小医,大爱成就大医。在下以下犯上实在不敬,确是肺腑之言,望谅之!2011-9-24 07:10
中医修正 回复 不抛弃不放弃:接受您的批评。
但请允许我先修小乘。至于如何做到“大爱成就大医”,有请具体指点。 修正鞠躬。(2011-9-24 22:09)
· 不抛弃不放弃 见笑了。我觉得大爱就应该把病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甚至当作自己,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方精药简,自己且应该试药,追踪病人的变化,不断积累心得。这是以前大医所走的路子,谁要是照这样走下去不成明医也难。当前是追名啄利的时代,又有谁肯去作傻子呢?2011-10-2 06:21
中医修正 回复 不抛弃不放弃:您说的非常正确,让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孙思邈《千金方》。“大医精诚”写得够好了,后人没有一个不俯伏赞美,不过“药王”他老人家对医理的理解却是不及格的。他本人作为大医是有缺陷的,相信更多情况下只是看着病人流眼泪。(2011-10-3 20:29)
· 水纳百色 “七损八益是否可理解为滥用太阳(七)可损害健康,利用少阳(八)有益健康呢?”《内经》云:“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若与“七损八益”结合起来看难道是巧合?2011-10-13 09:41
中医修正 回复 水纳百色:英雄所见略同。敝人也曾经对此沉思良久,确实有不少吻合,不过也有一些问题,所以博文略过,竟被您提起。谢谢评点。(2011-10-13 22:25)
· afei690 请问博主四圣心源这本书您以为怎样?能给个评价吗?2011-10-16 15:10
中医修正 回复 afei690:今日网上推崇“四圣心源”颇多,敝人愿意找个时间读一遍此书,然后再加评论。(2011-10-16 22:30)
· 神农氏
同感楼上,鄙人亦希望修正先生能看看《四圣心源》,给出宝贵评价,还有 一本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思想与前书类似,书中都称以河图升降引出医理, 似乎与先生所说略合万一,当然鄙人承认这些书仍然脱不了五行脏象之桎梏,跟正 宗内伤医理还相去甚远。另外,鄙人努力从河图思考六节,犹如盲人摸象之偶得毫 末零星,觉得这(3+7)/2=5,(1+9)=10 与“两阳合明,两阴交尽”有关,如能蒙修 正先生指点,倍感荣宠。2011-10-18 17:01
中医修正 回复 神农氏:《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出现,是现代中医人在穷困逆境中的反思;《四圣心源》网路走红,也是在相同困境中对“古籍”的挖掘。要评论一本书,先得通读一遍。既然同志者有言,敝人同意对《四圣心源》来个评论,不过,要安排在几个月以后。博文太多,对读者未必是负责任的,喜新厌旧的时髦不敢追捧。(2011-10-18 23:46)
· 神农氏 先生愿意为读者指点时下“红”书,乃读者之福啊!
先生见教的是。鄙人早已通阅先生博文,并作了认真整理。可惜现在世风浮躁,皆迷崇“快餐面”般的知识文化,愿意收摄心神而精度的人可谓少。希望新来的读者勿喜新厌旧,从头读遍,方有可能有所获益。2011-10-19 11:24
中医修正 回复 神农氏:谢谢神农氏抬举。世风如此,我们可不能追赶时髦。敝人将一如既往,认真写好每一篇博文,速度将以开博至今每月平均一篇计算。让今天的专家们继续他们的科学、研究。到时候再把它们从"虚假的外壳中"(贵博首页语)请回来。(2011-10-19 21:49)
· 拜师达道 大道无亲,常与善人。2012-2-3 20:32
中医修正 回复 拜师达道:降伏我心,修道第一步,不成则一切枉然。(2012-2-6 20:41)
· 大象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先生文章,粗看糊里糊涂,再看还是糊里糊涂,但是还想不厌其烦的看,争取看一遍,领悟一句话!2012-2-21 21:52
中医修正 回复 大象:这两句出于“吕 祖 百 字 碑”。吾人所以应物者,心乎!俗人铅未生,姹女难制,心境如汞如太阳流珠,常欲去人。所谓“离内七般朱砂,非真种则时刻难留”。(2012-2-21 23:58)
· 神農氏
重读先生博文,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敝人再读到先生的一句回复
博主回复:2011-10-13 22:25:49
英雄所见略同。敝人也曾经对此沉思良久,确实有不少吻合,不过也有一些问题,所以博文略过,竟被您提起。谢谢评点。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完全是就是完全是,不完全是就是不完全是,真理是十分明确的,也只有明确的东西才可能是真理,十分敬佩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现在这般治学精神稀如钻石,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治学精神才有先生如此高之造诣。
然后敝人可能要得罪一批人了。反观那些“教授”“博士”之类的,唯恐把“理论”说得不够玄乎,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明确”二字,他们说的那套东西里A也对,B也对,C也是,D也有道理,“道理”随口胡诌,“联系”随意建立,丝毫不考究。他们为何如此“能说会道”,正是因为他们心理没有一点明确的知识。而这恰恰迷住了不少人,信谬论比信真理还凶,正如“群盲听某盲之‘宏论’”(先生用过的比喻),正是这些人严重妨碍了中医的进步。2012-3-20 18:07
中医修正 回复 神農氏:“不知谓不知”,就这么明确。“教授”,“博士”,在此没有意义的,即使“大师”头衔,同样没有意义。如果害怕得罪权威,就不必做学问了。要记住“朝闻道夕死可矣”圣训。(2012-3-21 00:41)
· 烟雨风云
“如果享受了午时、却诱不动子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远远超出百年 野山参、人体白蛋白,自然冬虫草,这便是八益。”
“享受了午时、却诱不动子时”享受午时,午时为日正中天,在八卦为离,为火,为 一天之中阳气最浓烈的时间,“震龙汞自离乡出,兑虎铅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 母”这个时间是震龙生出的时间,也就是木液生出的时间。
学生对“却诱不动子时”不慎理解!忘先生能解惑2012-8-18 21:12
中医修正 回复 烟雨风云:“年月日时空有据,卦爻斤两亦支离”。“能于时中存一定,便知日午打三更”。好像子时之前都有极短暂的午时。(2012-8-24 07:51)
· 缠中参禅
· “河图是河图,五行是五行,河图中可见五行,五行中却见不到河图,五行融显于河图,只是河图诸多寓意中的一方面而已。”----看到这学生不懂啥叫河图洛书(学生愧为中华子民!)就百度了下,看完后学生的肤浅理解是:五行是先哲们为了我们这些平民理解河图而设的方便之门,五行脱离不了河图的范畴、是河图的一个真子集。即使单论五行也能分出:火--太阳、阳土--阳明、木--少阳、水--太阴、阴土--厥阴、金--少阴,由上可知五行受六节的统辖,六节源于四象的交化,河图是阴阳四象之用,六节与河图存在一一映射的函数关系。若抓着五行藏象就以为把握了中医本质,无异于摸着了大象脚就把大象YY成柱子般可笑!学生非中医科班出身,脑海里没有啥子中医理论存在,以上只是学生的肤浅理解让先生见笑了,恳请先生指正!南无阿弥陀佛2013-1-6 10:50
中医修正 回复 缠中参禅:朋友讲的有道理,五行可以放在河图中谈论。但如果以五行代替河图,那就太肤浅了。“河出土,洛出书,圣人则之”,神圣无比。(2013-1-6 12:43)
· 缠中参禅 刚在吃饭回的路上诵读心经时忽觉自己如上认识不够严谨,错把河图给当本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河图、洛书、阴阳、四象、六节等都只是上古至人、真人、圣人为我等平民认识本所设的方便之门(五行是方便之门之方便之门),我等应以空性之心如是观之!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河图、洛书、阴阳、四象、六节是因果范畴,非本!胡言乱语,恳请先生指教!感恩先生,南无阿弥陀佛2013-1-6 12:09
中医修正 回复 缠中参禅:如果您将此当做闲余的娱乐,或兴趣,而忘记了修行,确实需要反省。您能够在新兴趣中自省,算是修为有成了,恭喜。不过,如果能将学医当做救苦救难的菩萨行,未必不是修行正课。三界唯心。(2013-1-6 21:30)
· 上池水 金匮真言论说,五藏各有一数,推出来肝为8肺为7,肝藏魂,肺藏魄,肝主血,肺主气,血升气降,气血升降循环,发挥一下“七损八益”,艮坤好象又扯上脾胃了,山泽损,风雷益3月4日 03:10
中医修正 回复 上池水:象数之学,象在数先。(3月4日 07:52)
· 南心 在先天八卦图里,胃脾的象数为“7”和“8”。七损,就是要止损,停止、减少胃的负担,如 山般安静、稳健、能担当。八益,就是要顺应天地的规律,善用阴柔,顺从、承受天的法则,遵天之序,合道而行,堪负堪载,运化不息。简言之,在饮食上,要节 食。在行为上,要节制,在一切思想行为上,要合道而行。此为真正的“七损八益”,舍此别无圣解!6月6日 11:21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心:按先天八卦图,艮坤之数七八,以胃脾应之无不可。 然象数之学,象在数先,世人拘数忘象,多矣!(6月7日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