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钩沉
中医病因分外因、内因、不内外因,这是宋陈言的《三因方》(全名《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其学术权威性可谓千年罔替,至今中医界都在使用三因划分。“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病因,病源无自。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常经。……若于三因推明,外曰寒热风湿,内曰喜怒忧思,不内外曰劳役作强”。
不过,比宋陈言早上千年,汉张机在《金匮要略》(后简称《金匮》)中也说过一句同样出名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并且两人的论述大部分重叠。鉴于张机医圣头衔的不可挑战,陈言在上一句话后补充说《金匮》之言,实惟要道。学问渊博的纪晓岚在《四库全书》子部五、医家类《三因方》提要上也说是书分别三因,归于一治,其说出《金匮要略》。张书陈言,是中医病因学最重要论述,彼此三三要点如下:
张书: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陈言: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常经。
张书: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陈言:若于三因推明,外曰寒热风湿,内曰喜怒忧思,不内外曰劳役作强。
现将二人的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分条对比:
1)陈言将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另立名目,曰不内外因。实际与仲景一致,正确,但没什么新发明。
2)六淫外袭,太阳宣发遏郁,血脉壅塞,乃见恶风寒、身背酸疼,肢体沉重,鼻塞、声哑、咽喉疼痛,不思饮食,头痛,耳目不清等等。仲景时、陈言时、今天的外感病理和症见,大致是相同的。陈言的外因,就是仲景的外因,也是后世/今天的外因,同样正确,但没什么新发明。
3) 关键在于内因。仲景后,尤其是陈言为书《三因方》后,中医人死死抱住七情所伤,认为只有自身产生的情志异常才能列为内因。然而,仲景却认为外因致病延宕不去,或早或晚都要循经络入脏腑致病,才是内因的主体。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仲景的内因论述不为后世绝大多数医家所接受,翻开近代几版中医学院教科书看看,仲景后又有谁跟随着医圣的内因认识?尤其是《三因方》成书后,学术界更是一面倒地跟从陈言。那么,为内所因也前面的那七个字经络受邪入脏腑是否错简所致呢?想当年,那《金匮玉函要略方》毕竟是几百年后王洙于蠹简中得之。修正以为,《金匮》的内因记载是医圣的真传,非但没有错简,更是让后世名医大家看走眼的真理!
一,这首先得详细而全面地阅读仲景著作:
1)《金匮》第一篇内因可从外因导致的病理状态转化而来的见解,与《伤寒杂病论》先论伤寒为主体、将杂病后列为伤寒的附属写作的思路是一致的。
2)即使撇开《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这一难以考证的医史传说/猜测,就《金匮》本书而论,22篇中明确指出情志为病因的只有“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说了 皆丛惊恐得之,其余21篇都没有说到七情致病。
对此,修正以为陈言“超越”仲景,可能是直探仲景自序所讲的《素问》,“挖掘出”七情所伤为内因。就病因学论,陈言似乎更有逻辑条理,仲景那四肢九窍血脉相传的病理状态即使可以被看作病因,也不能被认为原始的病因。看起来宋人的逻辑思辨是够清晰的,呜呼哀哉!十足的书呆子论医,机械八股。外因致病后,为什么就不允许反果为因呢?外皮肤所中之后,血脉相传壅塞不通的病理状态,管他是急性的、慢性的、还是亚临床/隐袭状态的,为什么就不允许其扰乱人体正常生理、从而成为内伤杂病的新病因呢?
二,后人既然把七情异常作为众多杂病的内因,就必须思考出相应的调理心志的治病方法。纵观医史,可见哪家名著论述“七情治法”?哪怕专门开辟一个章节也好。修正当然承认情志异常可以致病,调节情志也可以治病,但内伤杂病的病因大多数并非七情所致。如果您向内伤杂病的病人解释病因,“中医学术界公认的”七情和不内外因能为病人接受吗?还是我们被长期灌输僵化知识、自己的思维已经麻木?陈言说了七情致病,却写不出详尽的情志致病机理和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么大的疏漏却得到了千年纵容和吹捧,中医人弱智若是,还谈什么科学与研究?
反观《金匮》,修正见到的是仲景的严谨治学态度:“三条”之后,继续写着:1)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2)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3)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三因防治,一一解说。
好了,杜防内因,不是在“七情”之间纠缠拉扯,而是要懂得导引、吐纳、膏摩,这就如华佗告诉吴普的悄悄话、一句话: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至于导引吐纳吗?这才是真正的国宝,京剧、景德镇瓷器岂能相提并论?顾名思义,必然有所引、有所导,这不是漫不经心的体育锻炼。书籍记载清清楚楚,中医人又看走眼了。魏晋间真学失传,是中医学的致命伤痛,修正断言,后世至今的中医学者从来没有看懂《素问》《伤寒论》,名家大家,虚有其名。
本博文内容,早就在修正心中,可参考“迟暮莺啼话血压”和“有病方为贵,莫嫌香港脚”。刚才下笔作文却是仓促的,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将有多次文章修正,也敬请看官批评指正。写这篇文章,是为母亲祈祷,祝母亲身体健康。2011-12-08
· 桂亮针灸 疾病的发展大多是由外而内,再从内返外,所以治疗时机就显得很重要,一定要及早及时。对于研究医道的人来说,没有比家人健康更重要的事情了,都希望通过医道能帮助家人健康长寿,这也是我们学医的孝心。2011-12-10 20:23
中医修正 回复 桂亮针灸:桂亮针灸说得对,“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病情进一步发展,这才是上工治未病。关心家人的健康,相信是许多人学医的原始动机,倘若不能老吾老,如何及于人之老?谢谢评点。(2011-12-10 21:27)
· 中医招魂 老师所言即是。让我想起初中所学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的一文:“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可见外因与内因相互关系及四肢九窍血脉相传的医理。今天中医只是就病论病,就证论证,而真的谁在动态中认识疾病的根源那!2011-12-14 14:58
中医修正 回复 中医招魂:在中医学被误导1800年之后,居然能还见到年轻人这样思考,真是难能可贵!老朽我将会在长沙坟前为你祝祷请命,希望你认真对待。这让我想起了雪狸猫,太可惜了。经验算什么?师承有意义吗?倘得可教之孺子三人,中医复兴便指日可待。(2011-12-15 06:25)
· 神农氏
先生语重心长,从《迟暮莺啼话血压》文开始,多篇文章论述太阳在生理 病理中的重要意义,人体六节以太阳为最重,这也是医圣《伤寒论》太阳篇幅最多 的原因。外因风寒暑湿所致之“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乃太阳本病,其导致了太阳宣 发障碍,而太阳宣发障碍日久得不到解除,直接影响了整个六节周天的正常循环, 从而“经络受邪入脏腑”,是乃内伤杂病之由也。 祝愿先生母亲早日恢复健康! 2011-12-15 14:08
中医修正 回复 神农氏:同志之言,其臭如兰。
内伤诸病只由“七情”二字所致?这样的思维竟然保持千年一致,太可笑了。中医人有思考的灵魂吗?上不参谒医圣训言,下不临症参悟,看书抄书,名家大家,现世不误。后面的路该怎么走啊?同志!
谢谢关心,母亲病情已渐好转,谢谢!(2011-12-16 02:56)
· 罕见真象 是七情致病,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为次。2012-1-25 17:32
中医修正 回复 罕见真象:仲景并不是这么说的,通读一遍《金匮要略》了吗?那古董枯燥艰涩得很。反对修正的人多着,敝人不会太在意,可那《金匮要略》如果不静下心来读一遍,您看轻了医圣。( (2012-1-26 09:11)
· 心圆众妙 因能致果,亦会返果成因。无内因外因不能致病,无外因内因也不会发动。内外互为因果,故内外兼顾,才能防病,也才能把病治好。2012-1-28 17:56
中医修正 回复 心圆众妙:这才是辩证法思维。怎耐世人执著?(2012-1-29 09:31)
· 大道行简 其实内七情所伤,用于修生养性固然无错,关健是没有临床意义,而医生能做的,通过以“经络受邪入脏腑为”为理论指导,帮助病人走出困境。2014-3-6 14:09
中医修正 回复 大道行简:七情,对修生而言,相当严重,必须克制。 但把它当成“内因”, 占据人体病因的主体,就不对了。 内因, 《金匮要略》是正确的, 陈言《三因极一》说的是外行话。(2014-3-6 22:53)
· 梦想中医 请教老师。这样理解可否:内七情所伤正气,太阳不太,人体经络易受邪,易入脏腑?那太阳跟正气关系相当大?谢谢!2014-5-19 18:49
中医修正 回复 梦想中医:七情的确可以让正气运行舛错,养生最重要的也是降服七情。但七情并不是致病的主因。(2014-5-19 21:39)
· 梦想中医 再请教老师。好象内所因、外所中主因都是外邪?第三条为意外之因果?2014-5-20 11:50
中医修正 回复 梦想中医:金匮要略三因说的确没有所谓的“内因七情”, 全书20多篇只有一篇谈了“由惊恐得之”。 在中景心中,七情致病是次要的。(2014-5-20 22:02)
· 梦想中医 老师,还有一疑问:即如老师所讲1800年来没有真解,那当中治好的病的道理何如?2014-5-20 18:43
中医修正 回复 梦想中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2014-5-20 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