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经典与谬误
本博开辟此专栏,将不定期与诸位见面,以敲打中医人僵固的灵魂,让学术“大师”们知羞而后勇。——修正
2013-08-18 议题四:中医验方。 心里有个迷对你的博文《雕虫小技亦讲究》发表评论 2013-08-18 16:12:59 不知民间那些验方?属不属于中医范畴?你回复说:2013-08-18 19:23:41 学医,路分两条:曰格致,曰力行。格致,内难伤金皆在,此圣人指路;力行,仲景后百家,万千验方出焉。验方当然属中医范畴,“虽未醇,亦足贵”。不过,验方不应该是中医人追求的目标,那里有真验方万千倍的假验方,1800年了,中医人就在那里陷入迷魂阵。请读《医学三字经》“迨季汉,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垂方法,立津梁”,仲景后1800年则是“诸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 没有走过仲景的津梁,大渡河的这边始终是危险的。
2012-07-03 议题三:伤寒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医圣张机的《伤寒论》以此六者为提纲,历代学者因此有六经辩证的说法。那么六经辩证的提出正确吗?正确!同时也错了。 “六经辩证”,太阳只占1/6,六经中的一经,或者说六节中的一节。不过《伤寒论》中太阳病上中下三篇所占的篇幅,超过全书的2/3,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五经”病篇幅加起来还不到太阳病的一半。不但《伤寒论》记载清清楚楚,更印证了《素问热论》的“巨阳”描述。 看起来历代对“六经”的理解远远没到位。“传统中医理论”,是历代学者明知未达的状况下勉强整合起来的。
2012-05-31 议题二:滋阴补肾。 滋阴,该从肾着手吗?体内阴液是从位居下焦的肾脏涌泉而生吗?人体的阴阳总裁于肾吗?好像有不同的声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如果前一句“冬至一阳生”可以理解为命门之火为生气之原,那么后一句“夏至一阴生”还在肾吗? 表哥说“气传母子,液行夫妇”:在阳仪的版图内,阳气经历了肾而肝肝而心(一阳二阳三阳),让阳气从生而稚弱、得养而强壮、终于发挥到极致;而在阴仪的版图内,阴液经历了肺而肾肾而胞络(三阴二阴一阴),阴液经历了收敛入库转输储藏。阴液的生成,始于三阴承接三阳,即所谓液行夫妇。三阴承接三阳,无时不有,不过有时您感受到了“虚无生白雪”,感受到舌下津生,这时若能稍稍用心,将终生受用。“水源初生极清处,一点灵光人不知”。 同道们:自古神水出高原,肃肃出于高原,水源在上不在下。
2012-05-16 议题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真的这样吗?为何中医人从来没有疑问?
· 中医招魂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对此我有深的体会,确是千古谬论!究其应属太阳、太阴之间关系!2012-5-16 10:56
中医修正 回复 中医招魂:同志果然不凡!应该晋升中医师了嘛?(2012-5-16 11:07)
· 桂亮针灸 女儿小时候经常咳嗽而且不会吐痰,我经常捏脊治疗,捏脊过后往往要吐一碗的粘液,我认为这是痰,吐出后痰与咳嗽就自然没了,身体也就好了,所以的确痰与肺脾没有直接的关联。2012-5-16 11:26
中医修正 回复 桂亮针灸:您的做法是正确的。不过痰与肺还是有关系的,毕竟是从肺部气管出来的。(2012-5-16 19:20)
· 风之掠影 有人认为,痰是汗。2012-5-16 12:52
中医修正 回复 风之掠影:您的博客不谈医学,怎敢评论中医的经典与谬误?不过,您短短7字的评论,让我目空中医界的心态有所收敛,难得。中医人:看清楚了吗?(2012-5-16 19:26)
· 土知冷暖 夏暑盛蒸湿,秋不养收则暑湿不退而伤太阴。2012-5-16 16:11
中医修正 回复 土知冷暖:您确实从四时藏象、六节藏象思考,不过这议题是六节藏象的旁出和延伸。(2012-5-16 19:31)
· 退步向前 我儿子因多次吃肉太多而造成咳喘,只是给予助消化的药,艾灸丰隆穴,控制饮食很快就好了。愿进一步听大家分解!2012-5-16 17:31
中医修正 回复 退步向前:敝人很欣赏您“退步向前”的网名,尊重您坚持“传统”的看法。不过,我认为这1800年传统是在《内》《伤》真学失传后慢慢形成的。(2012-5-16 19:35)
· 阿福 内经云:阳施与阴则为汗. 学生一直理解的都是皮毛 .结合"风之掠影网友的."有人认为,痰是汗。"再加上"中医招魂"前辈的"太阳、太阴之间关系!"太阳之阳气施与太阴之阴的化气与成形之间产生障碍,产生痰.,理解上好像就进一了一个台阶.还望老师深入指点.2012-5-16 21:28
中医修正 回复 阿福:六节真学没弄清之前,“传统”医理经不起问究与临症。学贵沉潜,思贵专一,修正正在寻找的是青年俊秀,将中医亲手交给他们,没有不兴旺光大的理由。(2012-5-17 09:16)
· 桂亮针灸 修正老师所言极是,正如中医招魂朋友所说:是太阳太阴的关系。汗为心之液,小女捏脊的时候先是满头大汗,而后再大吐痰液。不过现在小女八岁了,再捏脊就没小时候这么疗效快了,只能进行扎针了。2012-5-16 21:42
中医修正 回复 桂亮针灸:同志说得有道理,当时捏脊有效,今天可能要扎针了。不过,若身边没针,就没办法了?(2012-5-17 09:24)
· 土知冷暖 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2012-5-17 09:43
中医修正 回复 土知冷暖:好家伙,这句经文,理解相当困难。我还不想触碰这块不该轻易触碰的圣地。(2012-5-17 09:55)
· 土知冷暖 水饮之失于三焦气化,上不作汗而解、下不小便而利、中不流通滋沃,不之正养、反为邪患,为痰、为悬、为溢、为支。2012-5-17 10:01
中医修正 回复 土知冷暖:三焦通汇元真,也是水道,痰饮当然可能产生于此。不过,敝人更着重于从六节藏象思考。中医招魂以太阳太阴立论,相当接近敝人原意。(2012-5-17 20:56)
· 桂亮针灸 末学让老师见笑了,末学除了针灸其他可以说是一无所长。对于经方也只是门外汉,所以到老师博客这里学习医理,并且认为只要明白了医理,经方也就水到渠成,所以还要向其他的同志学习,这也是末学的自知之明。2012-5-17 10:26
中医修正 回复 桂亮针灸:经方固善,独恃经方就成了“药罐子”,毕竟有缺憾。(2012-5-17 20:58)
· 神農氏 风之掠影网友所转述言简意赅,语出不凡。不管是痰还是汗,都是太阳在调度或调整,这里太阳绝对是首要的,生痰生汗只是因太阳气化场所有别罢了。一千八百年来某人有论“一身皆可有痰”,此话甚当。并且,只有当太阳阳气尚足的情况下“生痰”方可进行,当太阳阳气衰退,连“痰”都跟着消失,在那时,病恐怕要重了几重。先生抨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敝人说到这里,再加一条,抨击“阴虚燥咳”,无痰之咳真乃“阴虚”吗?中医人,您们误诊误治过那么多患者,为何不反思?2012-5-17 11:20
中医修正 回复 神農氏:同志很有见地。从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看,“阴虚燥咳”似乎没错,不过肺痨病却是中医绝症。滋阴治咳,误人太多了。敝人赞成您的观点,滋阴治咳只有极少的适应症。中医界极难见到自我批评,所以才走到了今天。(2012-5-17 21:11)
· 笃行 问先生好,查了查这句话出自《证治汇补·痰证》,“痰为津液所化,聚则为痰,留则为津”。痰的概念外延似乎很广,“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似乎包含了肿瘤、结石、硬块,那么治疗的方法就让它成形的“邪气”散掉,让经络通畅,桂亮针灸先生捏脊法好像就是导引法的一种,让真气畅通。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单独这么说似为不妥,忽视了作者的原意,作者在这句话后面紧接着说,“脏气恒相通也”,说明了作者的观点。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出自“痰兼脾肺”一章,只是作者论述痰与脾肺关系时,为了强调痰与脾肺关系之重要,说出的“夸张”的话,而这句话不能脱离此章,那就是断章取义了。古人似乎往往重全局的论述,似不能用今天的学术标准衡量和阅读,往往一句话单拿出来是错的,但从整体读又是对的。 请先生指正。2012-5-17 12:54
中医修正 回复 笃行:《伤寒》之后,中医学在没有清晰的生理学基础上,产生了众多好像有理的病理猜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便是红紫之尤。外感初起,咳嗽见痰,马上就传至并损害脾运化?老慢支老支扩,大量痰液,饮食都正常,脾运化有问题吗?肺为何就不允许生痰呢?《证治汇补》作者显然不知中医生理学。(2012-5-17 21:37)
· 笃行 粗读了读《证治汇补·痰证》,做个笔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我们用脾肺为例理解,较为方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但是注意脏气恒相通也,五脏皆可为痰之源,皆可成贮痰之器,不可执迷于脾肺,那是刻舟求剑,弄清脾肺关系,举一隅而三隅反,可也。处理痰证,要以整体观,从天气流行和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出发,外防风暑燥热之侵,内惕惊恐忧思之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痰安从来。2012-5-17 13:24
中医修正 回复 笃行:在没有清晰生理学的前提下,1800年名医大家所做花费的巨大心理皆归枉然,最多只能以“备考”收留。学医,先要清读内伤。(2012-5-17 21:42)
· 拜师达道 可否改为“外感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望先生指正!拜谢!2012-5-17 18:13
中医修正 回复 拜师达道:广义的痰饮,可生于人体各处。不过,基本上生于气交层面的太阳。(2012-5-17 21:44)
· 神農氏 一身之痰,皆首责于太阳宣发障碍,次责于太阴治节失权。太阳宣发本应“开花结果”,成果为人体所正常使用,宣发障碍则产生痰的“半成品”,这些“半成品”再经不彻底的“治节”,该肃降不能完全肃降至目的地,常见的“痰”就产生了。2012-5-17 22:43
中医修正 回复 神農氏:有能力跟上来的同志屈指可数,神农氏再次尝百草的时候,西医学肯定被中医学收编。(2012-5-18 07:11)
· 土知冷暖 地气上为云,云出天气,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过程障碍则云雾不精,云不出天气则天气不下为雨而上应白露不下。云雾不精即痰态状。2012-5-18 08:37
中医修正 回复 土知冷暖:您的思维很灵活,不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原意谈的不是水液代谢。(2012-5-18 08:45)
· 笃行
· 4,5岁记忆中是有这样的景象的,那时冬天零下30多度,我们最喜欢在冰上,雪里玩, 挂鼻涕正常, 但不是感冒, 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容易挂鼻涕,先生说的情况,大概是90年代的父母了, 80年代的孩子, 还是经常被“放养”的。我小时候身子弱些, 有次发高烧去医院, 一个医生让住院, 去办手续的时候,另一个医生问:你家孩子淘吗? 我妈说可淘了,天天不着家。 那医生说,那不用住院, 回家吃点药就行。 我妈就把我领回家了,现在想这医生真是好医生啊,2012-5-18 12:23
中医修正 回复 笃行:现在的医院要对医生“考绩”,本尊虽是医生,有时候必须有商人化身,否则如何当老婆孩子的保护神?众生同业,处世不能太责怪别人。(2012-5-18 20:14)
· 笃行 想起件趣事,我妈妈出去办事,把我托给邻居的阿姨看管,那阿姨忽然有事要出去,把我单独放家里不放心,就拿跟绳栓小狗那样把我栓炕上的衣箱子上,我哪能受这“羞辱”啊,所以她回来的时候,发现我坐在地上,头顶一个血洞,这都没去医院,就在家自己包包,这事我没记忆,2岁多吧,是那阿姨后来讲给我的,说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和我妈交待了,我妈好像也没惊叫失声,还说给人添麻烦了。我记得小时候吃窝窝头长大的,窝窝里放白菜,真难咽啊,不听话的时候,妈妈一碗疙瘩汤就制服了,哈哈,怎么说的象60年代了。2012-5-18 13:07
中医修正 回复 笃行:嘿嘿,您妈蛮通情达理的。
少小不混蛋,老大没出息。敝人自评这句话,至少可得61分。(2012-5-18 20:19)
· 笃行
给先生请安,想起了“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后不堪尝”后学自己的体会是,三阴承接三阳时,自己容易妄动,精力都漏掉了,六根都在漏,想看个电影,听一下午歌,想出去旅行,想做番事业……直到累了,才又喜欢清静。看了先生的话,好像明白了些我老师说的:“记得精力旺盛的时候人要学会别撒欢,好容易攒的一点精气神可别浪费了。叫这些积累往五脏六腑里疏一疎,这才保一份果实”,谢先生点拨,再去思考思考。2012-5-31 14:30
中医修正 回复 笃行:够资格修行的人,必须具备大智大勇,所谓决烈大丈夫,不是普通人所可企及的。(2012-6-1 19:49)
· 小龙
“在阳仪的版图内,阳气经历了肾而肝肝而心(一阳二阳三阳),让阳气从生而稚弱、得养而强壮、终于发挥到极致;而在阴仪的版图内,阴液经历了肺而肾肾而胞络(三阴二阴一阴),阴液经历了收敛入库转输储藏。”此段是由震而乾 由巽而坤的 具体解释。六节理论完善后不仅中医思路清晰还定能指导西医理论(气化处)2012-5-31 21:45
中医修正 回复 小龙:确实由震而乾 由巽而坤。范围天地之造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2012-6-1 19:56)
· 桂亮针灸 命门点火在于少阳,少火生气。滋阴补肾,实为补水之上源金水相生,最终潜藏于包络,心肾相交也是一阴一阳相交。2012-5-31 22:16
中医修正 回复 桂亮针灸:滋阴补肾,实为补水之上源金水相生,最终潜藏于包络。您理解得有理,不过是非首先得弄明白,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2012-6-1 20:03)
· 神農氏 从目前的议题2和1看,先生是先要抨击伪学在“水液代谢”方面的谬误,从此入手敲打中医人“冥顽”的灵魂。六节之中,发挥阴阳功用至大者,惟推“太阳”“太阴”了,它们囊括了人体大部分的生理活动。太阳是生气通天最旺盛的场所,一切后天产物的生成皆赖太阳宣发气化,而唯有“高原”般的太阴与之顺承,才有人体安排这些产物并利用之。太阳太阴之间有如此微妙的辩证关系,以是敝人认为,“滋阴”的途径又是要法于太阳太阴。2012-6-1 13:55
中医修正 回复 神農氏:太阳太重要了,医圣《伤寒论》中,太阳独占2/3篇幅。(2012-6-1 20:09)
· 笃行 先生好,搜索“肃肃”,看到南怀瑾先生在《我说参同契》中说道:生命的开始,第一个来的是水。“阴阳之始,元含黄芽”,所以修道打坐注重津液、口水。津液之甜,有清香,乃至清凉,就是《百字铭》里头说的,“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也就是密宗的“甘露灌顶”,讲穿了是一回事。2012-6-1 15:52
中医修正 回复 笃行:释老的甘露灌顶,与基督的受洗,猜测是同一意义。惭愧没有看过古兰经(2012-6-1 20:18)
· 大象 怪不得道家说什么,自家水之类,自己的身体里本来都有滋阴补肾的东西啊,除了向外求一些药物,也可以向自己身体要啊,怪不得先生说滋阴补肾不是靠啥补品的,而是要导引之术。2012-6-1 16:22
中医修正 回复 大象:外来之物,最多起些帮助,“杂性不同类,安肯合体居”?(2012-6-1 20:24)
· 土知冷暖 小子之理解胞络当是胞之络脉,寻览内经相关之论述,胞之络脉属之于心而系之于肾,恰似月之坐北朝南,以为潮汐之用。2012-6-1 16:42
中医修正 回复 土知冷暖:认真。中医心包络一脏,有必要认真考究。(2012-6-1 20:26)
· 中医招魂 有时候,真的感觉秋天是另一种美好开始,是一种收获的开始,我们应该珍惜“太阴”。“连舌本,散舌下”不仅是阴之初,更是收之处,输之始。2012-6-1 16:48
中医修正 回复 中医招魂:毛泽东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秋色太美了。(2012-6-1 20:27)
· 神農氏 人体太阳之于人体,亦如太阳这颗恒星之于地球的自然界,再怎么言重要都不为过。2012-6-1 21:40
中医修正 回复 神農氏:是的,不懂得太阳,对人体阴阳二字的理解就没有及格。(2012-6-2 12:44)
· 小龙
·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先生:
问题一:“在阳仪的版图内,阳气经历了肾而肝肝而心(一阳二阳三阳),让阳气从生而稚弱、得养而强壮、终于发挥到极致;而在阴仪的版图内,阴液经历了肺而肾肾而胞络(三阴二阴一阴),阴液经历了收敛入库转输储藏。”此处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和六节次序相冲突吗?问题二:太阳宣发障碍能解释太阳提纲中“恶寒”吗?我理解为太阳受寒气侵袭后,缩为一团,也能导致一阳二阳宣发障碍。阳不到处即为寒,故恶寒,不知道对否?问题三:先生说太阳中风为伤寒之正。那汗出恶风如何解释?是宣发太过导致阴液外流?鼻鸣是太阴治节失调?干呕是少阳被郁结?愿先生指点。2012-6-1 21:59
中医修正 回复 小龙:问题一:没冲突;
问题二:对;
问题三:太阳中风为伤寒之正。(2012-6-2 12:46)
· 笃行 没见过灌顶,倒是同学信基督受洗我去参加了,牧师用圣水摸摸头,仪式倒是很简单,对灌顶南怀瑾先生说:“下面完全无漏,顶门重新开了,到了这个境界,才真正叫做灌顶,要修到把开了的下窍重新关闭,从海底窍开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到了炼气化神时,上窍开了,修密宗的叫做开顶。” 我感觉先生说的“三阴承接三阳,无时不有”象是“活午时”,末学不懂六节,不懂三阴承三阳是什么意思,妄猜之处,先生包涵,希望有一天能和先生合上拍,而不是这样的无益猜测。2012-6-1 22:00
中医修正 回复 笃行:估计神父牧师对《新旧约》的理解,与中医名家对《内伤》的理解相若。
南怀瑾说得对。
狭窄的路是靠自己走过去的,耶稣既然无法把人背过去,修正能力更差远了。(2012-6-2 12:51)
· 小龙 是宣发太过导致阴液外流?这会再想想不对,可能是太阴治节失权了。
再问个问题:为何人体运动后先发热(生理的)后出汗呢?且出汗时觉得燥热难耐,汗出后确渐觉凉意呢?那为何太阳中风虽有出汗还要用桂枝汤去发汗(解肌)呢?桂枝汤能解肌如何理解呢?2012-6-1 22:11
中医修正 回复 小龙:敝人很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提出这样疑问的一定是真学者。遗憾的是时间未到,远着。请自力更生。(2012-6-2 12:54)
· 笃行
决烈修持大丈夫,还真是,我们普通人都像红楼《好了歌》所唱,世人都知神仙好,却又功名忘不了。金钱、姣妻、儿孙,连活佛都感慨世上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我们总是活在自己的聪明里,前些日练拳一个地方做的不对,老师给了指点,回来我自己就总结上了,找原因,我一学长静静听我说完,说:“老师告诉你怎么做了,你偏偏舍近求远,你照老师的话做,做对了,错误的原因就找到了。”这话象给了我一鞭子,想起另一学长说的“碰到明师,听话,干活就好了。”然后又想到佛陀苦口婆心,信佛,就要按佛的话做,遵守佛的戒律,不然谈什么修行呢?写了半天,似乎又不那么惨烈了,听话,干活,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慢慢自然拾级而上了吧,要想学中医,也是这样吗?2012-6-1 22:42
中医修正 回复 笃行:人心不死,道心焉生?(2012-6-2 13:03)
· 小龙 我觉得 仲景在原序里说:宿尚方术 内经:和于术数。周易有象数派,六节理论肯定于象数有关,和天地日月运行角度有关,且内经有阴阳离合论。2012-6-2 21:02
中医修正 回复 小龙:仲景自序中确实说过“余宿尚方术”。(2012-6-2 21:27)
· 小龙 我觉六节理论中的“六节”这两个字得仔细研究。在周易 河图 洛书 何为什么不选五或者七而偏偏选“六”(我知道六节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种阴阳的状态或者是量)?节是啥意思呢?愿先生启发。2012-6-2 21:19
中医修正 回复 小龙:将圜道分成六个片断,便是六节。
六节本于四时。“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把四时引进人体,当然要“人道化”成六节。六节是医家特有的理论。(2012-6-2 21:33)
· 土知冷暖 太阳当乾之位.而常有金乌虚乾为离.必得坎中一阳实之.斯乃亨乎上
少阴当坤之位.而常有玉兔实坤为坎.必得离中一阴虚之.斯乃贞乎下2012-7-4 17:29
中医修正 回复 土知冷暖:以易象表达医理,可以有太多好象矛盾而并存的说理,就看人们的理解到位与否。心,大家都以离论,如果我今天说阳明为离,您认为如何?(2012-7-4 21:04)
· 土知冷暖 天有十二重.其中第五重是阳明天.亦称火星天.星者精也.火精即日.故以阳明为离.亦无不可2012-7-5 10:01
中医修正 回复 土知冷暖:不动,宗动,恒星,木星,土星,火星,金星,水星,太阴。(2012-7-5 10:32)
· 神農氏 看到先生说“阳明为离”,敝人非常高兴。敝人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拙作“六节藏象八卦图”的内涵,认为该图在体现六节流迁、天地气交上确实到位了,然而从人体出发在用来反映“生理六节隶属于四象框架”的方面,阴仪的版图上已若合符节,阳仪的版图上却有点儿问题,解决办法只有以离表阳明,然而这样的话阴仪的版图就又有问题了。看来以八卦图表示六节,besides这张“六节藏象八卦图”,还需加上一张伏羲先天八卦图,但在看先天图的阴阳顺逆与始终时,就得采用与易学者不一样的角度,另外,打破四象而能塑六节,而欲明“巨阳”境界,那可又是打破象数六节的大问题,跳得过才能重塑一个符合生理的不均等不对称的六节,古人留给我们的道道难题,真像是跨栏跑啊,需要极大的智慧与勇气。2012-7-5 11:03
中医修正 回复 神農氏:邵子先天卦,神功天成,非人之思虑所致。但用于解释文王后天卦,始终存在着困难与差距。六节八卦图,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要想“范围天地之造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得谨记唯理唯义的精神,所以马克思批判机械论。
打破六节,是最终理解《伤寒论》的一关,期待着。(2012-7-5 11:52)
· xwxfirst 楼主错就错在不看《桂林古本》,把六经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2013-8-16 22:12
中医修正 回复 xwxfirst:回答:1)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眼下中医界取得的国家级成果实在太多了,叫我该看哪个?2)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我尽量往这方向努力,不过从来不敢看低仲景学问。(2013-8-17 07:20)
· 南山度 博主回复:2013-08-18 11:38:33
思之,思之,复又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将教之。
------------------------
好像还真是这样啊!我有过几次类似经历。2013-8-18 20:24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山度:哈哈,同志,您明白了《劝学篇》。“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2013-8-18 20:33)
· 浅蓝 修正先生好。恩师绝世武功因亲见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夜不能寐,故此开贴求中药,师已近百岁高龄,仍在网络呕心沥血,传武济人。师见病人苦不可言,又见此类病人甚多,望大德汇聚,议一中药良方,济世惠人。您看到信息,能到师博文汇聚,留下良方吗?我博客有恩师开贴求药博文的链接,师在博文中补充了患者详细信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eeb9701019kiy.html),您可否移步去看看?若就信息有方药,您直接和师联系,好吗?我不懂中医,在中间传递信息,恐耽搁哦。师的邮箱jueshiwugong5@126.com。感恩大德,浅蓝拜上.2013-9-7 21:39
中医修正 回复 浅蓝:访问过贵博及您的“恩师-绝世武功”的博客。开头几字“女,73,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就让我相当震撼,如果找不到上帝对那病人的特殊关照,肯定是您的恩师绝世武功功力所致——让风心病患者活到73岁。惭愧,敝人纸上谈医,不敢上擂台揭榜。祝好运。(2013-9-8 07:05)
· ningbolaocai 滋阴补肾 我也感觉是个案,只能做为一个手法,不能上到理论的高度。2013-9-22 14:34
中医修正 回复 ningbolaocai:中医人爱谈阴阳五行,世人总以为中医人的阴阳五行道理相当深奥,实际上中医人对这方面的认识相当肤浅。(2013-9-29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