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药的修治与服用
温病大师吴瑭有句很出名的话“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敝人少年学医之初,就被教导说治疗外感病1)用药宜轻灵,2)药物修治不宜久熬,3)最好在饭后服药。后来在中医学院所接受的五年教育也大致如此,今天中医学术界的看法还是如此,即所谓“传统”。然而,传统未必就是真理,不说中西医对比,中医框架内的传统与经典也不一致:
首先,温病大师吴瑭“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提出,有个重要依据,即叶桂所谓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叶桂一改《伤寒论》外感病从太阳开始的经典理论,肯定有其临症基础。这位中医学划时代的“天才”,凭其父祖三代名医的临症见解和众多师父的互相交流,提出了与西医学的“上感”(上呼吸道感染)颇为类似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不得不让我对他的勇气钦佩——临症所见,“上受”的情况太多了,似乎更容易为医者和病家所接受,而后世众多的温病追随者让他“天才”加身的赞誉也就不奇怪了。不过,如果能站得远一些看,温病学还是跟随着中医学总体状况,因西学东渐而江河日下,在中医学衰败沦滑史上似乎发挥不了多少功用!
对此,我们应当清楚,叶桂“上受犯肺”与吴瑭“治上焦如羽”的观念,只与西医学的“上感”认识有着大面积的重叠,并不涉及内伤领域诸如痨瘵、肺痿,及失眠、心悸等上焦病。
其次,“上受”与“外感”的区别,概念上同样模糊不清。临症上,常见“上感”鼻塞、流涕、喷嚏,咽喉不适、疼痛,咳嗽半天或几天后出现全身困乏、酸疼、寒热等“外感”症候;反过来,先见“外感”而后“上感”的也不稀罕。上与外间究竟关系如何呢?先后出现,是传变吗?
万幸,有一点大家可以不必向吴瑭祈问,“温邪上受”犯肺,也是外感病的一种。不是说“肺合皮毛”吗?《内经》《难经》《伤寒论》“广义”的伤寒从来就囊括了温病,就如红花绿叶白莲藕三物本是一家。然而,若是一家,就存在着割不断的血亲,而不应该如油水不相融。遗憾的是,导源于“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外感说教,与“临症第一书”《伤寒论》经典论述有严重的冲突,容敝人细细道来。
首先,用药宜轻灵:《温病条辨》代表方辛凉平剂银翘散和辛凉轻剂桑菊饮用量都很轻,都含有花类和芳香类,这吴瑭倒是说到做到了轻灵如羽。不过1800年前的仲景却不如此,代表方桂麻用量却相当重,芍药大枣炙甘草都不是轻灵之物。
其次,药物修治不宜久熬:《温病条辨》告诫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的确,花类和芳香类似乎耐不了火烧,烧沸后3分钟一定香气大出,整个煎药过程不过10分钟。而仲景的桂麻方却截然相反:桂枝汤煎熬60-70分钟,麻黄汤100分钟以上。
还有,在饭后服药:《温病条辨》采取少量频服的方式,以减缓药物进入胃和小肠大肠中下焦,让药效保留在上焦,并增补说明:“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不过,仲景桂枝汤却要求药后“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不但不在饭后服用,更啜稀粥以覆盖之。
如此差异,不说天壤之别,至少也算巨大的。对此,扪心不安的吴瑭选择了傍大名,向世人介绍说《温病条辨》与《伤寒论》当作一横一纵观,有经纬之妙。不过,让这位“大师”再活过来也不敢相信的是,他明知反若冰炭又强颜攀附长沙门旁的努力不但如愿以偿,竟然时髦有加!今天,修正要将事实与道理对您讲明白:因为后人并没有一名超越您,了解《伤寒论》真理。您的成功,时乎!
遥祭季汉,《伤寒论》是仲景血与泪的代价换来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不知吴瑭您作为一代名医,在《清史稿-灾异志》所载的149宗的瘟疫里遇到了几次,功效如何?敝人40年前初阅《温病条辨》,惊为天书,今再次展卷,不敢恭维了:银翘散“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气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敝人怀疑您的大作不像当年仲景,出于苦难实践,似乎主观臆断还占据了主体。 1)10分钟“香气大出”后的药渣里就没有药力了?试过再熬30分钟后的药液如何? 2)少量频服法就可以阻止药液进入胃和大小肠的中下焦? 3)您不也说过“治外感如将”吗?“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没有浑厚的实积和刚毅的魄力,如何为将,临事决难?而轻灵如羽,只堪用以形容梨园戏子。欲延疾自娱耶?您只不过拾下叶桂唾余,被严重地误导了还不自知!您明白《伤寒论》的太阳是什么吗?修正曰:六节未了终枉然!
· 南山度 先生棒喝甚是。张锡纯大赞麻杏甘石汤治疗温病,末学临床上照猫画虎使用效果亦不错。若以以六经辨证,末学认为石膏清阳明,麻黄宣太阳。还望先生点评指教。2012-8-31 09:26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山度:麻杏甘石汤,后世用途广泛,您的见解符合近代多数人的看法。观《伤寒论》原文,在太阳篇内,前后诸方都是为太阳病汗后变症余症设。(2012-9-1 07:00)
· 中医招魂 像吴瑭这样的歪曲医理的人太多,所以才看到今天麻桂被遗忘!中医走迷茫。2012-8-31 13:43
中医修正 回复 中医招魂:这些人似懂非懂,不懂装懂,并且峨高冠、戴盛誉,误人颇深。(2012-9-1 07:04)
· 神農氏 温病派不唯独不了六节,更不解营卫,否则不会这般背道而驰。2012-8-31 13:47
中医修正 回复 神農氏:的确如此!看了吴瑭如何理解温邪入营不渴?(2012-9-1 07:53)
· 蒙古曹大夫 先生不出,直以为中医已无所谓医矣,近年来更有趋巫之势,咄嗟呜呼!鲁迅先生说,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学医十年,感触颇深,只觉积重难返。诚如先生所言,医圣逝后津梁绝断。欲说还休,还是默默的聆听您的教诲。2012-8-31 18:42
中医修正 回复 蒙古曹大夫:鲁迅,直人也!高人也!他不但骂中医,他骂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被他骂的人,都必须灵魂深处闹革命。中医趋巫,的确是近年事实。道理讲不清楚,趋巫也是不得已?(2012-9-1 08:26)
· 倒提壶 此“非轻不举”,诚害人不浅:余尝服麻黄汤,依后世法制麻绒后下,服后心烦而不得汗,疑惑不已;后遇一老,治外感用麻黄18克,细辛12克,唯须煎煮2小时以上。方醒。2012-8-31 19:38
中医修正 回复 倒提壶:有经历,浸淫不浅。
何必遇到“一老”?遇不到就没戏了?
修正是这么知道的:揪住仲景的话就够了,九升水煮到剩下两升半,当然别让溢出陶罐,您就知道该多久了。(2012-9-1 07:20)
· 倒提壶 惜今人用伤寒诸方,煎服已难循法:若非炭火煤火,附子煎上二三小时仍寡淡无味。2012-8-31 20:15
中医修正 回复 倒提壶:不必担心。
读书——理解——实践——读书——理解——实践——读书——理解,真理绝对爱我。(2012-9-1 07:23)
· 拜师达道 问好先生!紧随先生脚踪。中医在旷野中走的太久了。2012-8-31 20:30
中医修正 回复 拜师达道:旷野里盯住北斗星,困窘时抱紧伤寒论。其他没了。(2012-9-1 07:26)
· 倒提壶 轻举则妄动···2012-8-31 20:33
中医修正 回复 倒提壶:轻者薄也,轻者浅也。这吴瑭《温病条辨》中,主观臆测的东西也实在太多了。今人思考中医,自诩伤寒学者,竟然也走吴瑭老路,太荒唐了。(2012-9-1 07:31)
· 南山度 今天暴雨刚过,阴霾低沉,不见太阳、月亮、星星。
有时觉得温病学派就像遮住太阳的阴云,甚至觉得民族性格中的奴性也与长期不见太阳有关。2012-9-1 18:56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山度:温病学,这个中医史上最大、最著名、影响面最广泛的“学派”,正是伪学。(2012-9-2 07:41)
· 倒提壶
· “欲延疾自娱耶?”
冒昧请问:“自娱”是否“自愈”?《温病条辨》首列“桂枝汤方:桂枝六钱 芍药炒,二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唯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从用药量之比例看,接近桂枝加桂汤方,然方下又“必如伤寒论原文···”云云,不知何意;勉称之为“仿桂枝汤”吧,一位芍药用炒,直去伤寒千里,借陆渊雷先生语,此“诚非鹿非马汤。”既尊仲景,何篡改伤寒第一方若是?此初读《条辨》之惑,至今未解。言多,先生勿怪。敬祝先生吉祥!2012-9-2 14:25
中医修正 回复 倒提壶:吴瑭傍大名,《温病条辨》首列“桂枝汤”。不过,这非鹿非马汤,正是这位大师不知伤寒的历史明证。(2012-9-3 19:35)
· 大象 既尊仲景,何篡改伤寒第一方若是?此言真言啊!既尊吾师,当穷尽一生而悟师之学问。2012-9-2 20:20
中医修正 回复 大象:温病学,因“吴医汇讲”的炒作而出世,相信今天吴医向温病者多。不过,医学与社会学不同,真理可能不在多数人手中。(2012-9-3 19:39)
· 西红柿子
· 先生您好。最近忙,好久没来探望,今日抽空看看。
您写的文章我几乎看不懂,可能与我看的医术太少有关吧。我尚且如此,我周围的亲戚同事朋友,几乎少有翻看医书的,一旦生病都是上网百度,或者就被医院的消炎杀菌等等迷惑所左右,悲哀啊,大家都忙忙忙碌碌挣钱,想要生活得更好,却把好身体是本钱的基础给忘了。叶桂是不是就是叶天士啊?看了先生您这些文章,结合自己的身体,我觉得您论述反驳很多大名家的结论,是不是旨在说明“太阳病最大”?2012-9-3 09:01
中医修正 回复 西红柿子:太阳病最大,确实如此。不过,敝人写博的宗旨并不在此。(2012-9-3 19:42)
· 神農氏 是时候放弃任何主观臆测,回归到直面人体生理上了,不要以为那是西医的事情,血糖、电解质、白细胞等等本来就是人体有的东西,西医只是给了他们一个西医的名字罢了。在真正的中医层面,有志者也该当给人体生理正名,如是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三阴三阳、营卫气血,登入长沙门堂。2012-9-3 11:42
中医修正 回复 神農氏:中西会通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有江湖郎中才对此害怕。真学者,没有道理不向西医学习。没有生理学为基础的中医学,太可笑了。(2012-9-3 19:46)
· 神農氏 中医真学本来既不空洞,也不泛泛。2012-9-3 11:44
中医修正 回复 神農氏:经典中,早就记载了脏腑经脉的形状、斤两、长度,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可悲的是继承者混蛋透顶,让中医学流落江湖1800年。(2012-9-3 19:50)
· 金陵散人 近来繁忙,好久没有上网了,看到先生一如既往的写博文来提醒中医人,很是为您的一片婆心而感动!中医现在的教学确实没有中医生理学这一课程,很是痛心!只有生理明了才能看透不正常的病理,上去就学病理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2012-9-5 21:07
中医修正 回复 金陵散人:终于听到人话了。上至大师院士,那个不是一头雾水?(2012-9-8 11:06)
· 南山度 先生您好,我整理完了内难金伤的营卫,发到您邮箱了,请问收到了么?2012-9-8 16:52
中医修正 回复 南山度:收到了。您整理得相当好,做学问就必须如此认真,谢谢了。
眼下敝人庶务繁忙,过些时间要细细思考再整理一番,然后以诸位整理人的共同名义见博。(2012-9-8 19:55)
· shanghanmi 请问修正先生:《难经》“左肾右命门”之说是否有其天学渊源?此外,如《河洛精蕴》“北方之物常两歧……”和古人“北方,万物所终始”诸语以及夜半子时的今明天之归属,其背后的依据是什么?诸说是否可得归一2012-9-12 18:14
中医修正 回复 shanghanmi:河洛精蕴看过,所谈是有些心得.不过,敝人从来不认同以象数来引领医理的研究方法. "左肾右命之说有否天文学渊源?" 敝人所学有限,希望您能谈谈.(2012-9-14 19:44)
· 宝天中医 现在中医大夫不能进入急诊、肠道发热门诊、急性传染病科,只能靠平时碰见的仨俩感冒发烧的零星病例来锻炼技能,.也是个可悲的现状。2012-9-13 10:53
中医修正 回复 宝天中医:现今中医界没有人材,我们的师祖们也没有我们幻想的那么神奇. 名老中医将新新学子带进了歪路,却怪新人思想觉悟不够,真是千古奇冤!(2012-9-14 19:49)
· 天堂女 俺受修正先生和倪海厦先生的影响,独尊经方,不过,有时又会迷糊:“存在就是合理”,温病学派流行这么久,真没道理吗?也听说某江南民间名医是独尊时方的,一样可以治小病大病重病,到底该怎么看呢?2013-9-16 11:24
中医修正 回复 天堂女: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国医千年底蕴?事实上离中医不远。中医界不读书会看病的太多太多了。(2013-9-16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