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医

日期:2012-12-02


      纸上谈兵,典故出战国时赵括。他出生将门,“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后兵败长平,害得40万赵国将士被坑杀,留下了千古嘲笑。说他实践不够,浮躁轻进,有理。至于他纸上谈兵谈到什么程度?兵败武安君,已经说明他谈得还不够细致深入,毕竟白起他也没有赤膊上阵就打赢了啊。现在有个问题:到底是纸上谈兵害了他,还是他读兵书时心态骄傲轻浮?


      看看50年后那个“貌如妇人好女”的张良,熟读“圯上老人”授予的兵书十年,身居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书,记载着先人智慧的结晶,汉兵攻陷秦都咸阳时,留侯并没有被这巨大的胜利冲昏头脑,金银?珠宝?美女?古玩?必将是过眼云烟,我都不要,抢书去!是的,只有懂得纸上谈兵的人才明白书的意义。 


      医家就如兵家那样,需要大量的实践锻炼,更需要熟读医书,才能胸中明了,临症不惑。 对经典理解的深浅,决定中医人临症运用的深浅。 1800年无数中医人的鲁莽实践,换来了今天被废的窘境,究其根源,就是对经典理解的肤浅所致。面对历代名医大家的经典注释,面对今天可见的医案医论,敝人深感“纸上谈医”太重要了,太重要了!!!


      听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是的:临睡前拾起旧卷,一目十行地浏览,其结果可能是催眠曲。如果有“十阅春秋”的敬畏和勤奋,却可能有激烈心跳、拍案而起、惊为天书的时候。同样一个九宫数,今天成神棍和伪学者吆喝骗钱的工具,数学家笑说九个魔方没什么,而祖宗的记载却是“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神圣无比。同样题目,理解的深浅从来就有霄壤之别。


      没有追求真理的胸怀,配不上学者称谓。当年袁了凡以邵子皇极数之神准,闻云谷禅师算定者凡夫,即弃旧从新。孙思邈以名满江湖的药王,尚且因看不到《伤寒杂病论》全书而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今天的中医大师们,如果有幸看懂经典内伤,相信会也为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乃至“祖传秘诀”深感惭愧。


      修正有感于此,乃再读内难伤金,作“纸上谈医”,不定期见博。




· 倒提壶   急功近利是现代中医的一大特点:急于临证、忙于诊务,除了工具书、秘方秘法一直吃香外,真正的经典早已束之高阁不见天日。
先生“纸上谈医”经年,能从者不过数十,经典门前冷落如此,中医复兴任重道远,向先生致敬!2012-12-2  13:52

      中医修正  回复 倒提壶:提壶目光深远。没有经典的明了,中医非但没有前途,1800年的“辉煌”本来就是笑话——修正六节藏象讲清楚的时候没有一人敢反对。(2012-12-2  22:57)

· 听风    近来,还听了一些讲座,曲黎敏就是赵括,哈哈。你听一下,是不是这样,然后你再听听徐文兵的2012-12-3  16:42

      中医修正  回复 听风:老冤家,您又来了,看座!上茶。
曲黎敏?人家没说是中医师,是媒体把她捧成明星。至于徐文兵?敝人孤陋寡闻,不知何许人也。(2012-12-3  23:06)

· 一善心善行   立足经典,深解义趣,树立正见,才可“行”。一切高明,皆从理上见地正知正见。。。。。。。我今生走的弯路太多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今生遇上先生的博客,万幸啊,祖宗保佑,原来我也有点福慧根基。感谢自己的xx。。。。。2014-3-26  23:20

      中医修正  回复 一善心善行: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更何况治病?(2014-3-29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