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献疑: 《金匮真言论》真言在哪里?(续 1)
日期:2013-01-10
初读《金匮真言论》,似乎觉得五行配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时(春夏秋冬长夏)占据了经文的绝大部分。或许,后世中医最早便是从这里找到了五行藏象论的理论依据。
如果您能静下心来将真言论再读一遍,就会发现经文前后有别,“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之前,四时占据了主体,之后才是相对“完整”的五五体系。
如果您能静下心来将第一卷再读一遍,就会发现前三篇谈四时为主,直到本篇的后半部才出现五五论。
现在有个问题:四时藏象是否不完整的五行藏象?前面的四时论述只是为引出这里的五行藏象论铺路?抑或五行藏象只是四时藏象谈到相当程度后引出的附属补充?请让经文说话:
《上古天真论》两提四时“和于阴阳调于四时”,“逆从阴阳分别四时”。没有五行。
《四气调神大论》通篇谈论四时医学,并高度赞扬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没有五行。
《生气通天论》部分重复了上篇四时内容,没有五行。 就算说“五味五宫”有五行的影子,也被压缩在末尾很小的篇幅。
回到《金匮真言论》,看完后半篇,或许我们会沉浸在方、藏、窍、病、味、类、畜、谷、星、音、数、臭等等……五五系统归类,似乎已臻大全,相当完美。 可用以理解前面四时的气在,俞在,病在吗? 五行藏象论或许可以让中医人将 杂乱无章的事物来个粗略的归纳,但绝非本篇的真言。
《伤寒论》将《素问》列为第一参考书,中医人读完《素问》第一卷,便已经步入歧途,如何注解《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