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谈伤寒
近日网络上看到:《黄帝内经》与《伤寒论》极为不同,一个雍容大度,娓娓道来,一个紧张杀厉,阴霾痛苦;一个有着帝王贵族的优游风范,一个有着民间大医的忧心忡忡;一个是众圣关于经络气血的奇思妙想,一个是独自一人运筹帷幄关于众药的排兵布阵;一个是扶阳固本的典范,一个是寒湿泄泻的摹本;一个是向上平衡,培补真元,实践真人、至人的理想,一个是向下平衡,以攻为守,渴望实现保命全形的常人意愿。认为《内经》在中医学术界至高无上,《伤寒论》只是其下发挥运用的一部分。
与此相反,另一批人却尊崇《伤寒论》,认为这才是中医的中流砥柱,《内经》满天神佛,都是些不着边际的闲谈,乃至于直斥《内经》为伪书的时有听闻。
尊内轻伤,多是一群学无根基之徒,看到《内经》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配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 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自以为得到了养生治病的天书。
看低内经,并自诩实干家的,主要是一群江湖郎中。若没有前人注解,他们多数没有阅读原文的语文基础,而前人注解并没有记载多少有真正意义的东西,结果是瞎子被瞎子带到了莫名其妙的地方。
修正持平谈心,各有偏颇。这让我联系到基督教的耶稣圣子与天主圣父的关系。三位一体认为圣父、圣子、圣灵是一同存在的,找到圣子的时候,圣父圣灵就一定同在。换句话说,凡人找不到独立存在的天主或圣灵。耶稣虽然自称圣子,却明言: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如果撇开圣子、能直接找到圣父或圣灵,那就不存在三位一体了。这是基督教最高最难理解的哲理,听过众多的牧师讲道,在此都含糊不清,可惜至今没跟神父、修士促膝一谈。
1991年,Danial Gareth 先生见我读耶和华见证人的圣经New World Translation,十分慎重地对我说:耶稣就是神,并没有其上的圣父。耶和华见证人这一教派并不正确。当时我并没有跟他辩论,因为英文水平和基督教知识都不够,倒是有关中医的一句话刺痛了他的心。你说外国人智力不够?当我没有明确表态后,他很生气地离开了,从此断交。对此,我相当后悔,今天该道歉一句“Apologize, Dan. I hold that back and beg your pardon. Sincerely.”.
若没有《伤寒论》载道,《内经》的三阴三阳就没人注意;若看不懂《伤寒论》,中医真理根本找不到门径;若没走过《伤寒论》旋转火焰的剑阵,人体太极图就无从窥探。仲景先师,就是中医界的耶稣,您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 桂亮针灸 《内经》与《伤寒论》一脉传承体用结合,是中医理论指导和治疗人体生理及病理实践的最高典范。2013-6-14 17:35
修正3 回复 桂亮针灸:同志所言甚是!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哪有什么“上火”,“风热”?(2013-6-14 18:52)
· 土知冷暖 感恩先生!父子通灵,理事圆融!2013-6-14 17:35
修正3 回复 土知冷暖:子在则父在,敝人一直猜测基督教圣经是当年太上西出函谷关参与写作的。(2013-6-14 18:48)
· 笃行 先生好,您提到的《漫谈天癸命门与三焦气化》在民间中医网原文链接已通过邮件给您呈上了,作者还写了些关于伤寒的文章。2013-6-14 17:54
修正3 回复 笃行:谢谢您!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大部分内容正确,相当有水平。(2013-6-14 18:45)
· 默然 先生之文章,娓娓道来,发人深省,让人产生无尽的暇想,犹如在雾中寻找一点亮光!2013-6-14 20:24
修正3 回复 默然:这一点光亮,就在《伤寒论》中。当《伤寒论》被读懂时,中医真理才会展现在世人眼前,许多内容是《内经》所没有的。(2013-6-14 22:39)
· 纏中參禪 感恩先生指点明路~
问下先生,背诵伤寒论时是否也需要结合内经来作为辅佐?还是直接傻背就行?
因学生在抄写中有很多名词不懂啥意思,学生想是不是可以通过阅读内经后对伤寒论会有更深的理解。谢谢先生2013-6-14 20:58
修正3 回复 纏中參禪:您的方法是可行的。
将不懂的背下来,其内容一定在心中不停地琢磨着。明白的那一刻,您会狠拍自己的大腿,那才是真正的进步。(2013-6-14 22:42)
· 空灵旭 先生,子在父在灵在可否理解为太阳在少阳在六节在?2013-6-14 21:03
修正3 回复 空灵旭:您蛮会联想的,这样好。
敝人的意思是:读《伤寒论》时,必然联系《内经》;理解《伤寒论》时,必然升华自己曾有的《内经》理解。《伤寒论》是我们理解《内经》、医理的关键。(2013-6-14 22:48)
· 行者尘 好见识,内伤的结合应达到佛家常说的体用一如
密宗修行,大都会做这样的观想:上师与佛无二无别
包括佛教的“体相用”与三位一体都是有很多联系的,或者说相仿度很高的,其在基督教内谈论,前些年还有,但是最近可能因为大势所趋,现在很少听到,甚至包括以前曾谈论过的基督教徒,现在也反对这种说法了,让我叹息不已,人们越来越相信外在有一个什么神,而不会向内去求,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佛教、道家的佛菩萨神仙越来越多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需要,而是因为世间人们的需要,所以才造这么多神出来
更深层简单的表达是释迦牟尼悟道时所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或者清静经所言:清净之道,悟者自得,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悟这个词,一个心,一个我,还是要让人把心放在自己身上,向内求呀
呵,在这也明白为什么修正老师总说:你们知道了六节,六节就是你们的了
原来老师的心境中对于事物的认识早就过了这些关隘了2013-6-14 22:08
修正3 回复 行者尘:道,从来就在人心中,这是明明白白的。内求,从来是无比正确的,虽然不同宗教有不同的强调。六节,必须还珠长沙,敝人不敢私匿,时间已经在“中医修正”中说过。(2013-6-14 22:54)
· 中医招魂 先生真正道出《内经》与《伤寒论》二者关系,真实一个是追求真人圣人之路,一个是追求保命全形常人!即为上古人与今人之追求也!2013-6-14 22:20
修正3 回复 中医招魂: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越季汉,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垂方法,立津梁。
这津梁,太重要了,没有祂,如何窥探真理?(2013-6-14 22:59)
· 笃行 是的,这是位真用功实证的前辈,《漫谈天癸命门与三焦气化》原文并没有这么长,分7部分连载(并未写完),而转载者在后面又添了很多内容,我觉得反而破坏了原文的行文逻辑,后半部分有些混乱,我还不确定是否为原作者所写。2013-6-14 22:30
修正3 回复 笃行:朋友颇用心的,敝人要再读一遍,好文章不容易看到啊。(2013-6-14 23:01)
· 上下卡死
· 闭虽久,犹可决也。目前还是不懂三阴三阳,最近感冒了。太阳穴胀着疼,切身感受到了太阳伤寒。以前也感冒过只是没往这方面想。而这个太阳穴不在十二经上,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都不过太阳穴。但明显太阳穴和人体太阳是有莫大联系的。是我看到的经络画错了吗?还是太阳和经络不是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目前我对三阴三阳,只感受到太阳,而对太阳也只感受到太阳穴,还要多亏感冒的福。2013-6-15 11:36
修正3 回复 上下卡死:朋友说得对,六节太阳与经络太阳并非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实际上,《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处于《素问》的第六第九篇,而《素问》前十五篇基本不谈经络。(2013-6-15 12:57)
· 亦休 是否是“天癸命门与三焦气化钩沉”这篇?如果是那就太巧了。去年此时,我看到这篇文章挺有收获,还给作者发消息推荐了修正老师的“藏气流传”。2013-6-15 16:31
修正3 回复 亦休:真巧,就是那篇。欢迎朋友一同探究。(2013-6-15 17:55)
· 振升 《伤寒论》就是道路、真理、生命2013-6-17 01:06
修正3 回复 振升:是的,张仲景就是中医界的耶稣。(2013-6-17 09:09)
· 半轮沧海上 古人写书,言简意赅。悟道之言,令人每每叹息与我心有戚戚也,然大多都是盲人摸象之感慨。最近常想,医道者,天梯也。若儿童从小能由身体而证道修道,当是最直接、最方便、最可靠的教育的法门。2013-6-17 07:58
修正3 回复 半轮沧海上:从小修道,长大后证道,太美好了,但不现实。谁种地?谁织布?谁拉车运输?谁盖房子?谁掌厨招呼四方来往人?道赐有缘人,只有在熙熙攘攘中、万般诱惑中还能止步向道的人,以累世善行、以矢死靡他之志求得。(2013-6-17 09:26)
· 大道至简 先生,读懂伤寒论,需要有内证能力吗2013-6-17 10:56
修正3 回复 大道至简:不需要!内证,相信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今天听到的内证,几乎都是骗人的话。(2013-6-17 12:05)
· 半轮沧海上 修行之路就是如此,没内证的想着内证如何如何,有内证的又感到离道尚远。种地、织布、拉车、盖房,都不曾离道啊!2013-6-17 15:22
修正3 回复 半轮沧海上:何谓医学内证?李时珍讲的“唯反观者能照察之”?(2013-6-18 22:49)
· 中医招魂 老师好:陈修园当初写出《医学三字经》“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越季汉,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垂方法,立津梁”的经典名言。写出《素问》与《伤寒论》二者关系与地位。他已很了不起!但是为何当初没有写出伤寒六节藏象之理!2013-6-18 19:33
修正3 回复 中医招魂:这是我相当敬重的医学前辈,可惜他也没有明白六节藏象,实话实说。(2013-6-18 22:50)
· 中医招魂 看来陈念祖之书值得学习看看!先生否定通过“内证”来读《伤寒论》我很赞同!《伤寒论》之方剂都是建立在六节藏象原理之上而用,仲景《伤寒论》始终从“症状”与“脉象”变化贯通。并之后隐藏着六节藏象变化原理。不是把每个症状都在条文里医圣不一定见过所有疾病,有些症状根本在《伤寒论》无法找到,所以不能摸象而治。2013-6-18 20:16
修正3 回复 中医招魂:医圣当然没有见过所有疾病。所以,我们读书要研究的是医圣心法,而不只是他见过的疾病和定好的方剂。(2013-6-18 22:54)
· 上下卡死 也顺道去看了《漫谈天癸命门与三焦气化》。有点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引用原文:“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为何女子在哺乳期时,就没有月经排出。为何乳汁是白色的。”
作者肯定没有调查,或作统计。我妈是分娩我哥后三个月就来月经了,当时正在哺乳。后来月经停了,没注意。停后六个月发现怀上我了,已经怀了6个月了。期间一直在哺乳。——我到网上在做一番调查统计,到时候和大家说说。我发现很多中医人给出的结论都太“武断”了。怎么的也要调查统计一番吧。2013-6-20 10:15
修正3 回复 上下卡死:哺乳期没月经,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并非人人如此。兄弟俩出生相差不到一年,敝人已经见过好几例了。
医学统计学很有意义。常常听说某老中医治好了某人的癌症,但从来不说死在该老中医手上的癌症病人多少个,也从不提起百分几的癌症病人可能不药自愈。江湖郎中嘛,怎懂得自省?(2013-6-21 17:37)
· 上下卡死 说到命门,我个人的看法是:肾上腺相关。
【第三十六难 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第三十九难 经言府有五,藏有六者,何也?
然:六府者,正有五府也,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府有五者何也?然:五藏各一府, 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属於五藏,故言府有五焉。】
藏并非只有肾有两个,肺也是左右各一个,为什么难经独说肾独有两者?如果用肾和肾上腺来参照就很稳和了。
另外“左右”“上下”“内外”在古文都是有相通的。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2]吾羞,不忍为之下!”——可以看到右在这里有上的意思。“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可以解读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下者为肾,上者为命门”
《难经》所说命门,应该是“命门脏”——肾上腺。李时珍所说命门应该是命门穴。都是描述命门这个系统的。
肾上腺对生命体十分重要,西医已经做了解释。——摘出肾上腺(adrenalectomy)时,可出现各种症状以至死亡。这些症状都是因缺少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引起的。如果摘出一侧,则另侧可出现代偿性肥大。2013-6-20 10:32
修正3 回复 上下卡死:一家之言。
请别误会,没有贬义,当年司马迁所追求的,也只不过“成一家之言”。(2013-6-21 17:40)
· 上下卡死 百度的回答:哺乳期会来月经吗?
会的!!我家孩子6个月的时候,我来的月经,那时还在哺乳,产后来月经的时间,每个妈妈是不同的,有的产后一个月就来了,而有的一年以后才来,这个没有固定的时间!2013-6-20 11:20
修正3 回复 上下卡死: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相信您说的是事实。(2013-6-21 17:44)
· 默然 六节谈的是天,人体之天为心(圆道之天)肺(覆盖之天)脑(行健之天,个人猜测),三阴三阳为经纬度,用于定位天行于地之坐标。2013-6-21 08:06
修正3 回复 默然:附地则经纬度正。(2013-6-21 17:45)
· 中医修正 《伤寒论》本来就不在《内经》之下,仲景千古一人也。伊尹、神农,传说中的人物,按传统尊为神圣可以,学术上的造诣就显得虚无飘渺了。2013-7-2 07:23
· zhouzhao2873 曾经缠中说禅先生提到过《黄帝内经》,认为其成书的年代应为唐代,其依据为从其文风看,多使用四六句。但即使如此,《黄帝内经》也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水平,对后世也够用了。面对缠中说禅先生的看法,修正先生怎么看?2013-7-10 14:59
中医修正 回复 zhouzhao2873:持这种观点的,好像不止一人。敝人认为怀疑得有理,但不可武断,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不也是四六满卷?赋,汉代就开始有了。(2013-7-14 12:21)
· 汉赋出名,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以司马相如的赋最为出名,呵呵。不怀疑《周易参同契》的原因,可能是它在秦以后,而《黄帝内经》据说被毁于焚书坑儒。的确不应武断,以我现在古文的功力也不足以取检验,呵呵,现存的《黄帝内经》医学价值也是极高了,如被实践检验确如所言,那也是后世之幸,还望修正先生不吝赐教啊2013-7-17 20:54
中医修正 回复 zhouzhao2873:听说《黄帝内经》的主体部分《素问》二字最早见于张机的《伤寒杂病论》自序。(2013-7-19 11:29)
· 逍遥子 先生对刘东军的《易演伤寒》怎么看,是不是把握伤寒的一个捷径呢?我等糊涂人不明白,请先生指点。2013-7-18 11:46
中医修正 回复 逍遥子:我实在找不到孔子长寿丹。(2013-7-19 09:17)
· 路遥 仲景写《伤寒杂病论》时为什么定伤寒论而不定别的什么论为书名,这书名要告诉我们什么呢?2013-8-29 22:41
中医修正 回复 路遥:书名,是一书的最高概括用字。伤寒二字,太重要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2013-8-29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