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也谈三伏天养生

日期:2017-07-23

归正按:三伏灸,盛夏时节的中医流行话题,近来已有不少朋友发信息希望听听归正的看法。归正认为:三伏灸的思路合理且有效,但就医理而言,只能算是一块璞玉,有心人细细雕琢,或许能有“石破天惊”的领悟。

---Michelangelo《先知撒迦利亚》 


这是本公众号到目前为止较为深刻的一次医理阐述,难免艰涩难懂,敬请读者们要做好静心阅读的准备。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花30分钟应可寻得归正的思考脉络;无基础的,需要匹配相应的关联阅读,费时自然更久。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

首先,弄清楚概念:何谓三伏天

三伏天的说法,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德公。“伏”者,俯伏、隐伏之意也,阐述的是隐伏以避盛暑的道理。三伏天处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暑至处暑之间,分为初、中、末三个时间段:

初伏: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起的10天

中伏:夏至之后第四个庚日起的10或20天(根据夏至距离庚日的长短而定)

末伏: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庚日夏至

,十天干之一,序数七,列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三伏天正当一年最热的盛夏时节,火热太盛而金为之敛伏(火克金),或者说畏伏。这种说法自秦汉以来就有,译成大白话:“火气太盛金会化,温度太高人会挂,赶快躲起来吧!”

在三伏面前,凡人应当俯伏为先,就像亚伯兰虔诚迎接天使

---Murillo《Abraham Receiving the Three Angels》 

夏至,太阳光照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在这一天经历了一年之中最为长久的日光照射,天地万物的阳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峰

在古人看来,夏至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日。盛极必反,其结果是---夏至一阴生。这是古象数学的根基理论,也有圭表测景作为理论根椐。那么,问题来了:三伏天为什么不以阳气最盛的夏至为始点,而是始于夏至之后的第20多天?不是说夏至一阴生吗?

理想的三伏天究竟应该起止何时?交给上帝解答吧!

---Albrecht Durer《Apollo with the Solar Disc》 

归正认为,这是邵康节先生没交代清楚的象数问题,应有更深层次的运用。秦德公的三伏说法,更多源自于古人对气候变化的客观感知,以及五行生克理论所造成的惯性思维,与邵先生先天学的严谨逻辑有所差异。

以上是常识普及,接下来是对医理的思考

对于三伏天,中医学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认为这是应该以寒凉、或者说滋阴的药物或膳食来调理过剩的阳气,这种看法十分普遍,但认知的层次较低,归正会在近期文章中重点谈及;

第二种:认为这是治疗宿疾的大好时机,于是乎三伏灸大行其道,这也是下文讨论的重点

近代医家对于三伏以及冬病夏治的思考,较为经典的出自清人张璐的《张氏医通》。书中记载了常发于冬日的哮喘病,在三伏天以白芥子末敷涂,让局部穴位产生烧灼感,乃至于起泡,以驱逼寒邪之沉积。

魏征:换身马甲就认不出你大爷了?

---Raphael《Saint George and Dragon》

张氏三伏医理的本质,是利用三伏天阳盛阴衰的身体状态,在阳气浮散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助推一把气力,逼邪外出,就如李世民赠三扇与魏征,追斩泾河龙。当下虽无疾,却为冬寒计。

考张璐生平,原是明末官家子弟,少时求学治国,后明亡弃绝科举而专心医学。其生平经历与傅青主类似,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心志高远纯良,造诣绝非一般医者可比。基于此,归正认定张氏的三伏医理有其高明之处。

唯有心志高洁方能不落世俗,最终领悟高深的医理。

---Murillo《Saint Francis of Assisi at Prayer》

正统中医认为:人体阳气的宣发,经春生升,夏浮散,在盛夏时节已臻极致。《黄帝内经》第四卷《移精变气论》提出了“阴居以避暑”的理论,天气热了,找地方纳凉,当然正确。然而,这却与位列第一卷的《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春夏养阳”的理论有着不小的矛盾。

归正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遵从古人重视先后次序排列的传统思维,列于第一卷的篇章,是最重要的原则阐述,后面内容反而是原则之下的学术展开叙述。因此,“圣人春夏养阳”才是医理的上层。

阳气多了就活,阳气没了就死,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古人对光和太阳的崇拜,绝非遥不可及的敬畏,而是自内而外的驾驭

---Luca Giordano《Offering Sacrifices to Apollo》

再回到张璐的医理,归正认为所谓的三伏灸、三伏穴位敷贴、三伏天治冬寒宿疾等说法,都抓住了“阳气为重”的正统中医脉络,然而还未达到“养阳”的境界,其实质仍是顺势趋附。对此,借用陈修园先生的一句话“虽未醇,亦足贵”。

同时,对于三伏灸的运用,归正认为不应仅限于冬季哮喘,但凡因寒邪沉凝而反复发作的痼疾,皆可参考使用,但必须注意火灸疗法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每个人对火灸的耐受程度不同,胃肠道的通畅情况如何,舌苔厚腻还是剥少,脉象在火灸之后的变化,都必须认真观察,前后对比。切不可把三伏灸当做一种时髦消费,有做就是挣。

身板不过硬,火灸之后感觉被掏空了....

---Eureka Tower《好热》

反过来讲,若是想借盛夏的阳盛阴衰来治病,归正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仅限于三伏灸,方法多的是:

比如:夏气在四肢,中午运动四肢,力透掌指/趾,必有益于痹症的恢复;

再如:归正曾经在仲夏初秋间用重剂桂枝汤加味,治愈过迁延二十多年的重症过敏性鼻炎;

上述两种方法的背后逻辑,都是借阳盛阴衰之际,张正阳、逼阴邪,捣毁病灶。三伏灸,是当下中医界少有的近于“养阳”治病方式,但其背后的医理,却鲜有人思考,更不用说活学活用,将同样的医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掣引、汤药)运用于人身之上。

何日若将真理完美地契合到人体之上,上帝的荣耀必得彰显

---Andrea Del Sarto《圣徒奥古斯汀揭示三人的奥秘》

对阴阳的不同理解和运用,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状态的高低,上文说到过,稍懂医理者,都明白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道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是提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调治手段。那么,高于这层次的,就是听起来似乎与之相矛盾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建立在透彻理解并利用阴阳的基础上的,也是三伏灸有可能带领人们进入的全新认知境界。

三伏灸,是姑射山下的小石子,捡到了石头却没见到山,就太可惜了。

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


生发之力2017-07-23 12:30:26

学术味很浓,却是真理。曲高和寡,却以悲心运智。当收入学院教材。赞 14

水石清華2017-07-23 12:13:23

春夏养阳,这三伏灸最多也就是打鼓敲在鼓边上,更何况灸的禁忌还有很多条。干姜甘草汤这正牌养阳之品竟无人提起。赞 13

青青子衿长青2017-07-23 18:26:54

谢归正先生!如饮甘露赞 7

钟俊中西医结合诊所2017-07-23 14:55:58

天地设位,易行其中,日月并行,周流六虚;东升西落,龙腾虎啸,先天后天,变化于中;夏至见庚,乃得三伏,天气清净,藏德不止;阳气闭塞,苦夏失交,白露不下,与道相拗;三伏养生,拨云见日,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赞 6

钰仪2017-07-24 20:34:00

同志“天边霞”高悟:三伏天的炎热是否上天赐予人类万物最后一个绝佳的新陈代谢时机,没有充分地利用,接下来的秋冬估计会很难熬吧? 因而申之:阳气三伏而为我所用,土润溽暑而熏蒸内外、散寒解结。若依然浮露则阳气虚泄,故庚承制生化而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生长之机因庚之承制是贯彻于收藏之季以继续行其生化之职的,顺利度过秋冬以迎接来年春夏,此谓德施周普。赞 5

刺血2017-07-23 18:21:29

夏季萬物俱荣,人从其时,借助于势(天时)来达到同步于天,用药,运动等方法皆是同理。因势利导则事半功倍赞 5

三一医馆132955878932017-07-24 07:55:13

文中有神龙,隐于云雾中。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仙丹与赘行,来去各不同。养生有三层,何独灸领功。赞 4

水石清華2017-07-23 12:32:31

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三伏天阳气外实内虚。过敏性鼻炎,看到本质治疗是简单的,这关键的四逆汤先遣部队,在夏天总容易被人们遗忘!赞 4

刺血2017-07-24 06:18:28

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太阳中天,液行夫妇。夫唱妇随,阴阳如影随行。天运当以日光明,朔月的离缺多少皆来自于太阳的庇护。赞 3

云水禅心2017-07-23 21:28:39

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最喜欢这句,谢谢先生!赞 3

柴大芒2017-07-23 19:17:28

每周一次归正先生文章 最期待 夏至阴生 阳壮是体 却并未交流 三伏温度高 是交流后的产物 不知是这个道理不 有点先天到后天的意思 期待下周归正先生的文章赞 3

鑫鑫洋2017-07-23 14:50:40

德公以狗血御蛊,恰合《说文》“伏”子之解:犬伺也。也许说文只是沿袭德公做法而解说亦未可知。盖国人传统端午、中秋、重阳皆有采野草而寄托防病的意味,且以《荆楚岁时记》观之,采草防病多在夏至之后的节日里,所以推测这些民俗最初设定者都很明白夏至后一阴生,逐渐剥蚀阳气的道理。所以伏天的设立一方面对应天山遯卦(遯即有伏藏之义),另一方面,与社日在“戊”类似,气至庚而更,此时地气已至云端,转变极性(窃以为十二消息卦只是个平面坐标系,气的运动在冬夏至逻辑转换,但是一气周流实则于寅申彻底改变气的运动方向)而成天气欲下为雨,故以“庚”日为伏者,天干逢七而冲,庚日应金气之伏藏义也。且道家有守庚申之说,故每一天干值日,上古先民必有内证之体验也。且三伏最早记载始于《史记》之秦德公,盖秦人本源于商,周兴而徙于西方。商王均以天干名,干支纪日遂始于商。考虑到先民凡设定节日多以祛疾为旨,应是上古巫医之传统也。故三伏祛疾,或亦当是远古先民以身证道之一端也。(多有臆测,未曾详考。一哂)赞 3

万里江山如画2017-07-27 14:22:43

希望能结合例子展开讲讲

作者

公众号还没正式上轨道,未来会的赞 2

天边霞2017-07-23 11:56:33

又见先生的大作[强]赞 2

影.2017-07-23 11:40:45

[强]顶礼膜拜 归正菩萨心,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赞 2

沙澧中医师记恩2018-07-29 23:46:43

知识之广,境界之高,令人赞叹!赞 1

久病成医2017-07-25 02:22:11

甘草干姜汤,仲景后无解.祈求先生慈悲赞 1

大道至简2017-07-24 20:18:28

南无阿弥陀佛赞 1

钰仪2020-08-03 17:41:15

夏使气得泄则太阳化寒,而三伏溽湿(金火易位/液行夫妇而太阴化湿),气有所不得泄则化寒有所不能而内烧,驱逼沉寒/阴邪而出。

钰仪2017-07-24 22:28:50

试解“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呈于先生指正: 日为阳神,其中金乌为阴精,乌本于月;月为阴魄,其中玉兔为阳魂,兔本于日。乌兔者日月之交易,乌退而月晦,兔退而明夷,乾坤交泰而玄黄生。随神往来而魂与合明,并精出入而魄与合重,阴阳离合而明重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