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简史

日期:2020-02-25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
---Albrecht Dürer《St.Jerome in His Study》

中医在这次肺炎疫情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得中医再次被广泛重视。在这波势头之下,归正听到了小学五年级就要开始普及中医的呼声。客观地说,国人做事,喜于一哄而上,记得几年前为了振兴足球让小学生跳起了足球操,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发展中医,很好!但不可沦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在大力发展之前,我们是否要先弄清楚中医的过往和当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未来路在何方,去向何方。对吗?
这是归正于2019年9月发的一篇旧文。想发展中医,读完之后,也许思路会清晰一些。咱别再TMD一哄而上了,好吗?

关于中医的历史,应该说找不到准确的始点。若真要说起点,归正认为所有的医学起点都是相似的:

原始人吃了某一样东西,引起了严重的呕吐或泄泻,有人因此死了,有人却反而因此感到轻松,于是乎,对这样东西的医疗作用便有了初始认识;

采食捕猎,外伤出血,有人因此死了,有人曾经缠身的病痛却反而因此得到缓解,于是乎,放血、砭刺类的医疗活动便有可能演化而出;

雷电勃发,猛兽突袭,有人因此恐惧而瘫软,有人却反而因此振奋且清醒,于是乎,就感受到了情志活动对肉体的影响...

诸如此类的原始医疗经验积累,其他民族一定都曾经历过。因此,药物疗法,精神疗法,放血针刺疗法,并非中华传统医学所特有。

当下,有人说针灸是中华特有医学,似乎没错。现在其他民族确实不再使用针灸放血一类的疗法,但把历史往前翻个2000年,谁敢说他们的祖先没用过?归正认为,我们的圣贤在针灸过程中所运用的十二经循环和奇经八脉理论才是中华所独有。

同样的,中华传统医学使用得最广泛的汤药,其他民族肯定也有,过去有,现在肯定还有。然而,藏象学说,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和理法方药的一贯性,才是中医的本源。

中医在中华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始于战国时期。秦越人师从仙人长桑君,用上池水服下了神药,开创“诊脉”之宗,救人无数,世称“扁鹊”(归正注:扁鹊,在那个时代象征着带来福音的喜鹊,以扁鹊称呼秦越人,可见那个时代的病患对秦越人的爱戴)。在那个神话与史实相互交织的时代,秦越人的神迹究竟从何而来,他的医理是何面貌,在他死后又归向何方,早已无从考证,其所著的《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也不幸失传。

这是中医在中华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短暂而辉煌,随即又如隐者般归入云雾山林之间。在此后近200年的历史里不知所踪,留给我们后人的,就只有太史公笔下《扁鹊见蔡桓公》的千古名篇,而篇中所记载的疾病“腠理-血脉-肠胃-骨髓”由浅入深的思路,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

一直到了西汉,又出现了公乘阳庆和淳于意一脉。在太史公对此脉医宗的记载中,出现了大量关于“阴”和“阳”的论述,且出现了阴阳太少之分,归正认为,那时先贤对人体的认知已趋于完整,但很遗憾,此脉的经典也隐没于历史,无迹可寻。后来再过了200年的东汉末年,终于出现了医圣张仲景先生,将中医推上了巅峰,他的医理极可能与公乘/淳于一脉相承。公乘/淳于一脉,承上启下,实为中医的奠基之祖。

在讲医圣张仲景之前,归正觉得有必要先引出一位活跃在秦越人逝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的历史人物---庄周。熟读《南华真经》的朋友不难发现,整本经书中充满了天马行空,令人似懂非懂的荒诞文字。诚如日本汉学泰斗白川静先生所言:庄周“应是在原始宗教世界里冥想的祭司”。归正坚定地赞同白川先生的观点,也认定庄周就是那个时代掌管着形而上领域的宗教领袖。

庄周一脉,是中华道家的雏形,更是中医系统成型前的关键源流。归正认为,《南华真经》中的《大宗师》和《达生》等篇章,对中医的最终成型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宗教,直接左右着人体的情志状态,而上古医家对人体情志的重视程度,远超后世中医。先秦时代成书的《胎胪药录》,就是道家修行者在完美情志状态下服用药物后,所记录下来的药理经典。

庄周一脉,最终发展成为了道家内丹学说,赋予了中华民族羽化飞升的理想主义色彩(归正注:之所以说是理想主义,是因为归正认为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其对人体情志的细腻认知,也圆满地融入了中医,成为了传统中医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不认同归正观点的朋友,可以翻开《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认真阅读,没有疑问,《上古天真论》必是正统道家修行者所著。

顺着公乘/淳于一脉对于人体的精微认知,也伴随着庄周的野马尘埃,中医终于在东汉末年达到了直至今日都未能超越的巅峰。

说到东汉医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华佗。归正认为,《三国志》记载的基本是离医学常识实较远的神迹。与史书对秦越人的记载类似,华佗被努力描绘得高不可攀、超凡绝世,早已幻化为“神医”的代名词。而历史的事实是,无论是扁鹊、还是华佗,都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这是中医史的严重缺失,让后人有神医止于神话的遗憾。

东汉医宗对后世的最大贡献,是医圣张仲景,及其所著的神书《伤寒论》。张仲景先生,并未被正史所记载,《伤寒论》则是中医界众口称誉的圣经,归正认定至今没有任何中医著作能超越。

张仲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写下了《伤寒论》,此后就不知所终。直到晋统一中国后,太医令王叔和才找到了《伤寒论》散乱的残简,并进行整理编排。再后来,唐甘伯宗收集历代野史,认定张仲景是长沙太守,然而史籍及地方志都查不到此人,中医界还为此出现了种种猜测。

归正不认为张仲景真做过长沙太守。在战乱的环境中,一名太守很难保护人民,而医术高明并有良心的医生,倒可以救护一些伤病中的贱民,于是乎,张仲景成为了当时长沙一带贱民心中的保护神,“长沙太守”的由来,应作此解释。

除了医生的身份之外,归正更愿意相信张仲景是一位经天纬地的全才。归正曾读《古琴疏》,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日,仲景入桐柏山觅草药,遇一病人求诊。仲景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以实具对曰:吾乃峄山老猿也。仲景囊中丸药畀之,一服辄愈。明日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斫为二琴,一曰古猿,二曰万年”

这则故事向大家呈现的,是一位有着隐者风骨,绝尘于世的张仲景。归正认为,张仲景先生应该是那个时代介于人神之间的修行者。而张仲景先生展现给世人的精微医理,也侧面印证了他确有凡人不可及之处: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让人眩目而无法逼视的“六经”,这是神书《伤寒论》的核心内容。张仲景先生的医圣地位,因“六经”而雾列空中,后学因其困难而止步,1800年来无数后学为此耗尽毕生精力、终归还是无法学得“六经”的精髓。

这六经,在《黄帝内经》中有过相当多的论述,归正认为早期的中医用得相当普遍。可惜的是,此脉医宗在被张仲景发挥到极致后,突然断层,全面消失。归正常昂天长叹,历史上究竟发生了变故,亦或是有谁受了什么样天大的委屈,让真理彻底埋入的黄土,这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

在张仲景之后,中医才正式成为了中华历史中的常客。由东汉到北宋的700多年中,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葛洪著《肘后方》,雷斅著《炮炙论》,孙思邈著《千金方》,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王焘著《外台秘要》,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这是我们当下所熟知的中医奠基铸魂的时代,汇集成了《伤寒论》和《黄帝内经》两大经典之外的核心羽翼。虽然此中没有一本达到《伤寒论》的境界,但也都具备了较高的水准,其中,归正最敬重的是皇甫谧和孙思邈。

可悲的是,这奠基铸魂的过程,却伴随着中医核心理论的进一步丢失。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第九卷清楚地记载:“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伤寒论》之作,实为杏林昙花一现,张仲景先生之后一千八百年不复再见。中医学系统地临症运用,发萌于此,随即夭折。再往后的中医著作,由于没有了核心理论的支撑,逐渐沦为三大类:经典注释、方书集成、小发明小杂耍... 虽然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极少。

特别要指出的,过去几百年中层出不穷的本草类书籍,最典型的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是前人用药经验总结,虽然十分宝贵,但没有成系统的理论升华,远达不到归正心中经典的标准。反倒是几十年前长沙出土的辛追导引图,极有价值,已经触碰到了张仲景先生的核心医理,足以秒杀百年来的各路名家...

到了近代,中医正经历着断崖式的垮塌,这一切始于西医在近代中国的出现。

当年,年轻的康熙皇帝饱受疟疾之苦,奄奄一息,宫廷御医绞尽脑汁,用上各类方剂,疗效甚微,手足无措。耶稣会传教士白晋、张诚献上奎宁,立马药到病除。康熙欣喜地接纳了传教士和西医理论,并严惩了无能的御医。

康熙时代的中医,早已没有了先贤往昔的辉煌,却渐渐有了江湖郎中的影子。此时的西洋传教士,开始用前所未有的眼光审视着中医,而我们的中医却无法给予西医一个实在且信服的解释,这种情况最终变成了一种各说各话的一种僵持。其间,中医还偶有自鸣得意的时候,那就是人称“天士”的叶桂先生。

叶先生所著的《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开章便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历史性的转折:中医在张仲景的六节真学面前退却彷徨了1400年后,终于绕道别行,疏远了神圣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热盛者桂枝下咽即毙”之类的高温恐怖,从此笼罩中医界... 也许,叶先生的医理对于某些疾病确有很好的疗效,但却难挡中医的日薄西山,再也没有核心理论的支撑,中医逐渐褪去了古来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成为了下九流行走江湖的技艺。

近几十年来,随着西医疗效的显著提高,中医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中医纷纷开始用西医的思维去研究、解释、并证明中医,寻求西医的认同,渐渐地,出现了一大批外中内西的中医学者。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就是用西医的思维去研究中医的典型案例,屠女士救人无数,归正敬仰,但对于中医的发展而言,却可能是致命一击。这是继叶桂之后,中医人再进一步地摒弃了中医经典。

直到现在,《伤寒论》和《黄帝内经》在各大中医学院已沦为选修读物,中医的魂魄也快被抽干了。中医现在之所以还可以如植物人般苟活着,是因为我们一代一代的主政者都不想当历史的罪人,不想中医在他们的手上彻底覆灭,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望着狂澜即倾,庙堂上的圣贤于心不忍了吗?多年之前,福州长乐的庐峰山下出了一个少年。天性冥顽,却奈何在机缘巧合之下,偏偏就得着了仲景真传,后自称“归正”。归正知六节,凡夫得天道,不知这个世代是否还能够匹配得上高阶的真理。

若天意不在斯,归正愿意沉默一生。极上的智慧,必自由地穿梭于时空之中。不须文字,没有终点,心诚则可得万一...

谨以此文,纪念中医曾有的辉煌。

———— THE END ————


王雷2020-02-25 21:35:19

归正先生信仰基督,有一点,中医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连系,学中医而不修道也能医人救命,也能称为神医,却永远到不了那种境界,先生若能修道几年必会更上一屋搂赞 2

作者

修心未达,岂敢修道,万教归一,不应区别赞 10

水里的鱼2020-02-25 23:26:22

谢谢先生。跟踪您几年了。中医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但启蒙者会是您吗?赞 1

作者

若是我,中医科学院不是被打脸了赞 3

高  鹏2020-02-25 21:33:31

建议您可以收费开班,让有意愿为中医崛起之人士,多点机会。赞 3

钟俊中西医结合诊所2020-02-26 08:21:26

傅老師人如其名,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您的啓蒙下,中醫六節真理生根發芽,遍傳八方。赞 2

見賢思齊2020-02-25 23:55:51

归正知六节,凡夫得天道赞 2

吕少丽2020-02-25 21:35:48

感谢先生!赞 2

白衣顿妙2020-03-29 23:06:09

看了想哭赞 1

太极使者2020-02-26 22:58:45

先生的所有文章,我都打印成册了!这么珍贵的文章,真怕以后看不到了!再次谢谢先生的无私和对中医的贡献!赞 1

CJ2020-02-26 20:35:34

能理解先生无奈的心情,确实几人可传呢!但是如果不能传下去的话,以后会有无数的中医人可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苦苦探寻,直至终老逝去而不得其要。赞 1

CJ2020-02-26 20:21:11

先生既然有幸得到六节真理,也是天意,何不顺应天意传承下来,造福万民呢?

作者

几人可传?赞 1

杨淼2020-02-25 21:36:04

医者仁心,此为基础。中医者,天人感应,四时五行六节,取象比类,性味色气,宏大包容的世界观,此为思想武装。经方垂梁,明辨阴阳,加减成方,一剂止二剂愈,此为武器。必是耐的寂寞,坚韧不拔,穷思求真,反复揣摩且灵台光耀的不正常人士方可近可得,岂一拥而上可发扬光大乎?能天下尽成医圣乎?今日一拥而上,他日必一哄而散,一地鸡毛。赞 1

Zgb2020-02-25 21:32:45

先生大才,望还中医以本来面目。赞 1

freeman2021-06-06 00:05:00

归正认为:羽化飞升 …… 可能性几乎为零。 钱塘散人: 你自己未曾亲验,凭什么断定“可能性几乎为零”? 且此文臆测武断传说甚多,如何敢称之为中医历史? 原 文: 屠呦呦 …… 对于中医的发展而言,却可能是致命一击。 散 人: 这点我倒是认可,因为她把中医引向了废医存药的歧途。 原 文: 多年之前,福州长乐的庐峰山下出了一个少年。天性冥顽,却奈何在机缘巧合之下,偏偏就得着了仲景真传,后自称“归正”。归正知六节,凡夫得天道,不知这个世代是否还能够匹配得上高阶的真理。 散 人: 如此自许(自诩),后生未免太轻狂了吧? 中华大地,子民十四亿,谅天下无真人乎?

作者

真无人,华夏或许已经远去

六圣故里2020-05-10 06:17:19

归正先生您好,我是仲景故里的中医中药推广人,正在筹建自己的医药公司从南阳往全世界推广中医中药。今年36岁,外行人,善跨行业整合资源,希望能够在我此生可恢复仲景之光明。先生知真意,希望明年我们推广框架出来之际可以帮我们做指导。

平凡的路2020-03-12 22:17:59

总感觉对传统中医的阐述,你是一股清流。

作者

哈哈,在更多人眼里应该是洪水猛兽??

庄子的~鱼2020-02-26 13:38:45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医爱好者,在此非常感谢先生中医之路光明携引。感恩!

清晨2020-02-26 11:37:06

先生的文章每次都读,中医能传承下去需要先生发光发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先生的悟性,真心希望先生能排除万难按照自己的想法培养一代真正的中医弟子,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先生辛苦了

慧坚2020-02-26 08:30:27

先生一个TMD,着实性情中人啊,哈哈

見賢思齊2020-02-25 23:56:58

怎么没有打赏了?

作者

这篇是旧文章,已经设置过一次打赏了,一篇文章收两次钱是不对的

钰仪2020-02-25 22:15:02

继往开来即是一个摄化再造的过程,有源有流有海有山,水之纯粹精也则始终不变,惟精一能周流六虚,含融万物而不自失。水者精也,气化则为氧;氧者气也,神化则为臭氧。神气者精之化用,所谓精益求精,心之中又有心焉,至神则希有妙用,清静为贵,静则神藏以昌,躁乃消亡。善哉先生诲训:思贵专一,岂容浮躁者问津?

超越自我2020-02-25 22:05:03

请问先生《黄帝内经》不是最早的医书吗?

分享2020-02-25 21:24:55

你在考虑写书出版的难处吗?不公开出版也很难

万连建2020-02-25 21:24:20

先生有空说说导引图

石头爸爸2020-02-25 21:10:51

感谢先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