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伏
引言:三伏灸,盛夏时节的中医流行话题。每逢夏天,都有不少朋友希望听听归正对三伏灸的看法。归正在此统一答复:三伏灸的思路合理且有效,但就医理而言,只算是一块璞玉,有心人须细细雕琢,或许能有“石破天惊”的领悟。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
首先,弄清楚概念:何谓三伏天?
三伏天的说法,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德公。“伏”者,俯伏、隐伏之意也,阐述的是隐伏以避盛暑的道理。三伏天处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暑至处暑之间,分为初、中、末三个时间段:
初伏: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起的10天
中伏:夏至之后第四个庚日起的10或20天(根据夏至距离庚日的长短而定)
末伏: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庚日和夏至。
庚,十天干之一,序数七,列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三伏天正当一年最热的盛夏时节,火热太盛而金为之敛伏(火克金),或者说畏伏。这种说法自秦汉以来就有,译成大白话:“火气太盛金会化,温度太高人会挂,赶快躲起来吧!”
夏至,太阳光照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在这一天经历了一年之中最为长久的日光照射,天地万物的阳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峰。
在古人看来,夏至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日。盛极必反,其结果是---夏至一阴生。这是古象数学的根基理论,也有圭表测景作为理论根椐。那么,问题来了:三伏天为什么不以阳气最盛的夏至为始点,而是始于夏至之后的第20多天?不是说夏至一阴生吗?
以上是常识普及,接下来是对医理的思考
对于三伏天,中医学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认为这是应该以寒凉、或者说滋阴的药物或膳食来调理过剩的阳气,这种看法十分普遍,但认知的层次较低,归正在《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这篇文章中已有谈及,此处不做重复地论述;
第二种:认为这是治疗宿疾的大好时机,于是乎三伏灸大行其道,这也是下文讨论的重点。
近代医家对于三伏以及冬病夏治的思考,较为经典的出自清人张璐的《张氏医通》。书中记载了常发于冬日的哮喘病,在三伏天以白芥子末敷涂,让局部穴位产生烧灼感,乃至于起泡,以驱逼寒邪之沉积。
张氏三伏医理的本质,是利用三伏天阳盛阴衰的身体状态,在阳气浮散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助推一把气力,逼邪外出,就如李世民赠三扇与魏征,追斩泾河龙。当下虽无疾,却为冬寒计。
考张璐生平,原是明末官家子弟,少时求学治国,后明亡弃绝科举而专心医学。其生平经历与傅青主类似,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心志高远纯良,造诣绝非一般医者可比。基于此,归正认定张氏的三伏医理有其高明之处。
正统中医认为:人体阳气的宣发,经春生升,夏浮散,在盛夏时节已臻极致。《黄帝内经》第四卷《移精变气论》提出了“阴居以避暑”的理论,天气热了,找地方纳凉,当然正确。然而,这却与位列第一卷的《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春夏养阳”的理论有着不小的矛盾。
归正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遵从古人重视先后次序排列的传统思维,列于第一卷的篇章,是最重要的原则阐述,后面内容反而是原则之下的学术展开叙述。因此,“圣人春夏养阳”才是医理的上层。
再回到张璐的医理,归正认为所谓的三伏灸、三伏穴位敷贴、三伏天治冬寒宿疾等说法,都抓住了“阳气为重”的正统中医脉络,然而还未达到“养阳”的境界,其实质仍是顺势趋附。对此,借用陈修园先生的一句话“虽未醇,亦足贵”。
同时,对于三伏灸的运用,归正认为不应仅限于冬季哮喘,但凡因寒邪沉凝而反复发作的痼疾,皆可参考使用,但必须必须必须注意火灸疗法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每个人对火灸的耐受程度不同,胃肠道的通畅情况如何,舌苔厚腻还是剥少,脉象在火灸之后的变化,都必须认真观察,前后对比。切不可把三伏灸当做一种时髦消费,有做就是挣。
反过来讲,若是想借盛夏的阳盛阴衰来治病,归正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仅限于三伏灸,方法多的是:
比如:夏气在四肢,中午运动四肢,力透掌指/趾,必有益于痹症的恢复;
再如:归正曾经在仲夏初秋间用重剂桂枝汤加味,治愈过迁延二十多年的重症过敏性鼻炎;
上述两种方法的背后逻辑,都是借阳盛阴衰之际,张正阳、逼阴邪,捣毁病灶。三伏灸,是当下中医界少有的近于“养阳”治病方式,但其背后的医理,却鲜有人思考,更不用说活学活用,将同样的医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掣引、汤药)运用于人身之上。
对阴阳的不同理解和运用,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状态的高低。上文说到过,稍懂医理者,都明白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道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是提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调治手段。那么,高于这层次的,就是听起来似乎与之相矛盾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建立在透彻理解并利用阴阳的基础上的,也是三伏灸有可能带领人们进入的全新认知境界。
三伏灸,是姑射山下的小石子,捡到了石头却没见到山,就太可惜了。
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为学者切记,切记!
———— THE END ————
石头爸爸2020-07-11 22:06:48
怎么都是老文啊赞 1
作者
归正讲的已经够多了,非要全盘托出才满意吗?赞 6
石头爸爸
老师说的太高深了
天边霞2020-07-15 06:20:16
先生的文章时读时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赞 3
钰仪2020-07-15 11:52:4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更是一种事半功倍之因势利导,而非事倍功半之人为主导。赞 2
三一医馆132955878932020-07-12 23:33:47
石破为右,日月不亏明,得上天佑助;天惊为夫,金不失其重,大丈夫勇于担当。赞 1
林贺佳2020-07-12 17:48:33
当年在湖南,看湖湘人民起伏吃伏鸡,伏羊,伏狗,大致也是这个道理了。这在我们福建,应该是冬至进补时吃的。
杨淼2020-07-11 23:04:15
顺天地四时也。阳躁阴静,春夏阳生阴长,以养阳而生阴顺天时,此时养阴则逆天时且不利于阳。秋冬阳杀阴藏,以养阴待一阳来复,若养阳则如先生窗外的秋树,劳苦无功而有害也。日,阳也,月,阴也,阴阳不失其位,则轮转有常,木金方全升降之功。粗鄙之见,先生斧正。[抱拳]
明明德2020-07-11 22:39:01
养,即蓄也,阳的特性是运动的,发散的,外阳盛,必带动人体内阳而盛。盛而极,则会造成发散太过,则应养而蓄之,阴居而避暑,正是这原则的具体运用,请归正先生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