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时下的中医文化
---Jack Bloom《The Idiot Sun》
近日,得故友引荐,一新朋友来访。
问曰:“我女婿时常头痛,吃天麻很合适吧?”
答曰:“因人而异,不敢乱说,还是要面诊之后,才能对症下药。”
又问曰:“那我炖排骨人参汤给他喝可以吗?”
答曰:“若一定要喝,建议早上。但没见病人,我不能妄下结论。”
再问曰:“我女儿怀孕了,吃芡实和燕窝好不好?”
答曰:“芡实不建议,燕窝没必要。”
对曰:“我今天燕窝才买了不少钱,怎么说没必要?”
答曰:“可否请他们来一趟,不然我无从答起。”
这位朋友客气地说了声“好”,就提起新买的燕窝离开了。我深知方才的交谈,并不在同一频道上,彼此都感受到了鸡同鸭讲的别扭。或许,这就是时下中医主流文化的缩影吧。由此,引出今日我想说的第一点---去医存药之患。
很多人,一提中医,开口即是吃哪味中药有什么好处。这思路是低级又幼稚的。同样的中药,用于不同人身上,效果可能截然相反。以黄芪为例,羸弱者服用,或可补气强身,中年妇女服用,或恐烦躁难安。因此,中药使用的前提,是对神圣人体和精深医理的准确认知。离开医理,中药一文不值。
曾几时起,我们认为可以绕过艰涩难懂的上古中医经文,直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认知中药。曾经的领袖大手一挥,一本在中医界本无地位的《本草纲目》从此被奉若经典。此书通篇谈药不谈医,看似包罗万有,实则空洞无物,跟那个时代光荣伟大正确的各类语录倒是有几分相似。从此,轻医重药,去医存药的观念如病毒般弥漫开来。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国内中医学院都齐刷刷地改名为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沦为选修课,去医存药进一步提速。曾拜读过几篇国内中医药大学的优秀毕业论文,通篇研究几味中药的化学成分,毫无中医的影子,水平堪忧。专业人士尚且如此,对普通民众的认知水平还能有何期待呢?
也许,还有些朋友认为这几年中医研究成果斐然,屠呦呦不都得诺贝尔奖了。坦诚地说,青蒿素或许救人无数,但却是用西医的逻辑和方式,去研究和解释某一味中药罢了,已无中医法象天地的纯正逻辑。可以认定,屠女士只是个科研人员,而非中医学者。也可以断定,不识中医全貌,不读中医经典,这条抓着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不放的科学之路很快就会无路可走。
坦诚而言,没有比去医存药更愚蠢的了,无异于杀鸡取卵。主义不是教育我们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吗?怎么就可以孤立看待中药了?是一些人主义没学到位?还是主义本就有问题?我们是否在主义的道路上走太远,以至于忘了自己民族的本源?由此,引出今日我想说的第二点---文脉断绝之祸。
这十多年,文化自信的口号我们喊得很高调,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医。在口号的引导下,很多人赶时髦般地学起了中医,以显层次不凡。诚实地说,我不曾见过一个真正有底蕴的民族会把文化自信常挂嘴边的。文化自信喊得太凶,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自卑,而这自卑的背后,是文脉的断绝。
一些文化,本就不是为普及而存在的,这是因为其所要求的基底实在太厚重,且只有在正统华夏文脉的基础上才能传承。就中医而言,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仙学。那些我们文明史上最遗世独立的圣人,创立仙宗,赋予凡人羽化飞升的可能;同时,这些圣人也深知修道难于上青天,又慈悲地创立了医宗,让凡人能够在天地间尽其天年。《黄帝内经》开篇的《上古天真论》,就是医宗源自仙宗的最好证明。
要认知这般厚重又飘渺的学问,必要经过长久却又看似无意义的铺垫。这也是中医自古一直是文人之术的原因,因为只有成为文人,才具备读懂中医经典的文化和道德基础。
我曾说过,正统中医是建立在古人“天人合一”世界观之上的,不知古人眼中的天地,则无以知人体。而古人的天地,只有在苦读《易经》《吕氏》《淮南子》《南华经》《参同契》等古籍之后,才能有所参悟,尔后,当第一次面对《黄帝内经》中满天神佛的经文时,才可能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与此同时,常读古典对精神层面影响深远,文人的正义感和怜悯心都来源于此。没有一颗高贵又高尚的心,难成大医。这些基础,非受十载寒窗之苦的文人所不能有。因此,纯正的中医不可能普及,普及的中医不可能纯正。
很可惜,文人的时代已经远去。过去七十年里的几场运动,已把文人的膝盖敲得粉碎,高贵的文人再也难觅;过去七十年里的科学浪潮,已把民族的敬畏心彻底抹杀,“封建迷信”成为愚昧凌驾智慧的最好借口。最终剩下的,是浮躁和短视,恨不得凡事都可以大上快上,跃进式地达成目标。
时至今日,我们几乎只剩下了诵读自己文字的能力,而文字背后的文明,已然成为天书。这般境地,已不是口号和运动可以补救的了。要的,是整个民族的沉潜和践行。踏踏实实把教科书修好,让下一代懂得审美,懂得尊古,让寻回文脉有活生生的人文基础。同时,也恳请有关部门也别绞尽脑汁研究怎么把中医塞入小学教材了,前几年抱着足球的课间体操让中国足球雄起了吗?承认自己无知,远胜过瞎闹腾...
文末,且用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收尾,对于向往中医真学的朋友来说,或能从中获得一些实在的启发:
这注定是一个出不了经天纬地之才的时代,但作为一个读书人,且让我们避免无知。
———— THE END ————
崇德歸道
只有在苦读《易经》《吕氏》《淮南子》《南华经》《参同契》等古籍之后,才能有所参悟。娃读了《吕氏》非常受用,努力让娃把后面三本读完赞 6
作者
后生可畏赞 5
崇德歸道
往文人的方向努力。
作者
加油!不会有一页书是白读的赞 5
王建成
读懂经典背后的含义,需要千转百回的沉潜思考,但这不是现代所讲的效率,现代的效率只会成为工具,缺少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效率成为惯性,牺牲了人性,降低了思考的层次和深度,浅薄的中医文化就会盛行,成了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但能脱口而出的快餐文化,环环相扣,层层传递,没有人再关注朴素的实际的阳刚的真理,打着主义的口号反主义。赞 6
作者
失去理性思考能力,人就成了工具和资产..赞 5
张晓
[合十]与先生同感,泪光潸然。所谓的现代化,愈发展便愈浮躁……在往自戕的方向一路狂奔……圣学如能潜隐世间也算还好,就怕断绝了……赞 6
作者
谁能挽狂澜于即倾?赞 6
智远
直接读文言文原文读不太懂,似懂非懂,需要找注解吗,感觉注解没有灵魂
作者
就中医经典而言,阅读要避免看注解,因为注解之人也是不懂装懂...赞 5
Edison
先生写的好,字字触及心灵。赞 1
作者
这篇文章能写得好,真是中医界的悲哀...赞 4
Edison
是的,非常认可先生所写,但看完后有股说不出的滋味,难以言表赞 1
慧空
意识形态已经偏离正道赞 4
作者
不愿承认,却又必须面对的现实赞 2
东南
确实,现在普通的人很多如此!这是人们的无知与无奈,各种杂乱信息下,产生了焦虑。但愿先生多宣传普及,惠济众生!
作者
做一个读书人该做的,余下的,听天由命赞 3
一花一世界
文言文的学习有多重要,一但和高考挂钩,国人什么都学的会。赞 3
作者
对!高考挂钩最重要赞 3
乂宠恩堂 堂主~中西医
先生高见 看了先生的文章更加坚定了我传承中医药的信念,尽管我只是一名兽医赞 2
作者
[强]
冷明恒
抱着足球的课间体操让中国足球雄起了吗?承认自己无知,远胜过瞎闹腾...!!!赞 1
作者
一项竞技活动废了也就罢了,一个文明毁了,是千古罪人!赞 2
隔夜茶
先生大爱,振聋发聩赞 2
作者
[抱拳]赞 1
海
天纹地理己是天文地理了赞 1
作者
[偷笑]
自强不息
坦诚而言,我于科学知识中受益良多,那种理解电流、电磁场的快乐难以言表。但是,当我接触到一些中医知识时,并不觉得科学与古人的世界观、神圣的中医知识有什么矛盾,很多地方是我自己不懂,反而很向往。那些动不动说别人迷信的人,真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底气。毕竟科学首先交给我们的就是敬畏,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少了。赞 1
作者
对,西方的科学,我们至多只学到了一半而已
敬天爱人
我觉得有识之士,应推动《伤寒卒病论集》、《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这四篇文章进初中语文课本。
作者
引导很重要,避免揠苗助长也很重要赞 1
五味子
先生说的很对,中医是国之瑰宝,是顶级的生命科学,现在人类没有足够的科技力量去理解它!现在西医就是把200多个综合因素里面拿出一个来研究。注定就是错误的片面的!
作者
自知之明太重要了,我们只是人,没有能力改天换地...赞 1
自强不息
今天那篇文章好像被“和谐”了……早知道今天早上就载图了
作者
[叹气]
太极使者
学中医:天地之道是指导方针,六节藏象是探索人体生理规律的线索。最终目的是要搞懂气血是怎么在人体运行的。,搞懂了气血运行就懂了很多基本概念:什么是三焦,什么是经络,什么是营卫等等。只有把这些基本概念真正搞懂了,才有可能去读懂内经和伤寒。 我在这里提醒一下:九卷本是讲中医道的,就是人体生理运行规律的,可我们现在看到的内经很多是错误的,内经已经被后来人引入了术的误区;伤寒本是术的范畴但因为没有正确道的指引,后来人也就始终读不懂伤寒了。 真正的中医,必须先搞懂道,然后才能术,才能真正地治病救人。
作者
是的,绕弯路是得到真理的先决条件
荷马虎头
以先生之睿智通透,想必心中早已了然;行医于异乡,也是美事佳话,哪里不是治病救人呢?珠玑文字散见于中文网络,已是此荒芜年代的一抹亮色。先生直接仲景先圣,应该是能著作传世的。哪怕藏之名山,以待后之贤君子呢……
作者
且看命运的洪流,将每个人推往何处
強少
他若明,便已是医者;正因为不明,他才是患者。有多少个患者,会承认自己是患者的?
作者
“你才有病呢!”[偷笑]
远子
读了先生这篇文章又一次潸然泪下,感受到了先生的悲悯
作者
我也很悲伤..
王刘洋
先生之言,犹如夜空中一颗璀璨之星!
作者
谢谢厚爱
阳光
同感!同感! 本人也深迷中国经典文化。 当今时代,已不再需要科学了,科学会把地球彻底毁灭的。 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中国经典文化的复兴!如不然,那就是一句空话! 先生不如建一个微信群,让我们这些人一起来宏道!
晴天
感谢先生为中医的努力[抱拳]
作者
[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