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而医 医之衰也

日期:2024-06-29


分科而医 医之衰也

旧读苏轼的《跋君谟飞白》,得见此句,颇为感慨。

此题跋,原是批评在书法艺术中专攻某种书体就自鸣得意的时弊,苏轼认为没有融会贯通楷行草隶各类书体,就不配称为书家。而在批评之余,苏轼也顺带提及了当时医家的弊病——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即当时的医者流行专攻某种疾病,却渐渐失去了对人体的整体认知,这是医家衰败的开始。对此,我深以为然。

日常诊病,难免有朋友问我是看中医什么科的。我通常会回答我是中医全科,如果还要再加上一句,我会告诉他们,只看一种病的中医思路僵化,难堪大任。

一门好的医学,必须是整体医学,以人体各器官和脏器息息相关故。割裂开来医治,就无法辨得真病因,更不可能给出最佳治疗方案。当下西医在治疗之时,心脏科医生可能会让病人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但从整体思考,阿司匹林会导致胃肠损害及出血倾向,说明分科虽有精专的优点,但偏颇必与精专孪生。专科中医在理解人体疾病之时,也会机械地陷入固定药方针对固定疾病或器官的死循环,这种僵化的对应又是否正确?

就我个人的诊治经验而言:在很多情况下,用治疗胃肠病的中药方治疗皮肤病,常常疗效显著,如泻心、承气、达原、三仁等;反之,用治疗皮肤病的中药方治疗胃肠病,也有很好的效果,如麻、桂、消风等。为何看似毫无关系的疾病和药方,却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得到远超预期的疗效?只能说,正统中医的人体整体观才是真正的科学,在认清人体乃一气上下周流的本质后,则可以对核心病因做出精确的聚焦,更可以找到一条甚至多条排出核心病因的路径。这种思辨模式,简化又灵活,绝非当下僵化的分科而医可以比拟。在此,欢迎点击我的曾经文章作为关联阅读——寻回中医的原貌

不曾听说苏轼在医学上有何造诣,但他尚且能发出“分科而医,医之衰也”的衷言。遗憾的是,千年后的今日,医学非但没有重视人体整体观,反倒以不可言状的迷之自信在分科而医的路上一往无前。

不知药者,不足以谈医。我相信在百年前,不论中医或西医,对药物的精微了解都是医者必备的基础。那个时代,中医必亲自采摘并炮制中药,西医也常常自己在培养皿和显微镜下找寻和研制新药。我昔日学药,也被要求精通每一味中药的生长规律和成长环境,进而领悟其所蕴藏的天地势能,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始用药治病。

但曾几何起,生物工程制药却渐渐成为西医分科的一大主流。

客观来说,从事生物工程的科研人员往往与病人脱钩,他们一辈子医治过的病人都屈指可数,对疾病和人体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开发出的新药能否治病救厄?

此外,药物开发过程中,实验的标的是白老鼠,究其逻辑,说是白老鼠有着跟人类相似的基因。一个是阳光清风下顶天立地的神圣人体,一个是在潮湿阴暗中苟且匍匐的秽浊生物,他们真的有可比性吗?或许我永远看不到那些所谓的相似基因排列,但对肉眼可见的巨大区别视而不见,却迷信超乎认知的事物,这逻辑一定有问题。

逻辑出发点的对错尚存争议,推演逻辑的参与者不会诊病... 由此衍生出来的研究成果究竟有多少价值?这有待商榷。

于此同时,当下中医的分科情况也没好到哪去。

过往几十年,在中医经典研究停滞不前的同时,中医界对中药成分萃取和研究的趋势近乎疯狂,涌现出一大波不识经典,不知看病中药科研人员,而研究成果却是一地鸡毛。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批准使用的中药注射液有120多种,占中药市场份额的3%,但发生不良反应的事件占比却高达70%。

这失败的背后,是人类对科学的迷之自信。若通过科学的分析萃取,可以完全知晓一味中药的组成成分,那么,将已知的组成成分放在一起,可否逆向合成这味中药?欲证明某命题是假命题,则反过来假设该命题为真。在朴素的数学反证逻辑下,看似科学的中药研究逻辑压根无法成立。多年前,青蒿素因诺贝尔奖而名声大噪,但我不认为诺贝尔奖可以成为绝对正确的背书,错误逻辑引导下的研究成果理应谨慎使用和大胆质疑。

错误的中医分科,更导致中医对中药失去了第一性认知。当下中医提及中药,第一反应或是其化学成分几何,或是教科书中机械又模糊的概念,用药的底气和精度远逊前人,令人浩叹!

至于说过往百年所兴起的外科手术,当然救人无数,但也不应被夸大,更不能成为治病救人的主流。毕竟,在正统中医看来,人体某个器官发生病变,断不是病变器官自身的问题,而是人体长久积累的矛盾选择在某个器官上显化出来罢了。贸贸然的外科切除,非但无法真正解决矛盾,反倒可能导致矛盾在身体的继续内化,这也是癌症等难症在外科手术后极易复发的深层原因。究其本源,依然是分科而医的趋势下,医者失去了人体整体观,最终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这种低阶到令人发指的治病方式大行其道…

我偏执地认为,任何一门学问,在达到完美的境界之后,都应以循古为主,一切的创新和衍生都应慎之又慎。

说回文章伊始讲到的书法。书法本就是一门完美的艺术学问,在隋唐定型之后,历代书法大家皆追求临摹古韵,纵横之间皆能寻得古人笔法。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不少所谓的书法创新,如蝌蚪篆和鱼龙书等,最后或被淘汰,或沦落为街头艺人的技法。

同样的,正统中医在近二千年前的东汉末年就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巅峰。在传承过程中,虽伴随着核心理论的失传,但医圣张仲景先生在《伤寒论》中留下的六节辨证,足以孕育出一门惠及全人类的整体医学。中医无须创新,一切的创新要么是不学无术的蠢,要么是利欲熏心的坏,中医需要的是大踏步的整合和后退,一直退到《伤寒论》的领域,才能汇聚主流,实现真正的振兴。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时代或许很伟大,但是对于医学而言,一定是个无比黑暗又操蛋的时代。医学要复兴,远非一代人的努力可以实现,更非什么伟大人物的引领可以完成。比起那些信口开河的厉害和振兴,或许守住内心的良知,守住真知的火种,才是我们这代医者的真正使命。

———— THE END ————

审慎言说

事出反常必有妖,据说今年文科类生不得报读中医学!由此观之,未来真中医隐民间且是悟道之士!赞 4

作者

有关部门少管点,中医就有希望 赞 9

自强不息

1.石墨和金刚石的化学成分相同,但是两者的内在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从真正科学的角度来说,春桑叶与秋桑叶所接收到的天地能量不一样,势必导致其内在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春桑叶与秋桑叶蕴藏不同势能的物质基础;2.就癌症的病因而论,先生的论述是我见过的最符合认知逻辑的论述。现在很多肿瘤科医生对癌症的成因要么不思考其内在逻辑,要么说了一些他自己可能都不信服致病因素。而手术、化疗或者放疗之后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非常高,普通家庭的积蓄也被掏空了。我认为现在通行的治疗癌症的思路一定是有问题的。只能说医学是非常精深的学问,应该要有承认错误与纠正错误的勇气。赞 4

作者

把时间拉得足够长来看,现代医学就是中世纪2.0赞 7

幸福

复古可以,一味尊古,岂不是食古不化赞 2

作者

食古,要建立在吃透和完全理解的基础上,但是很遗憾,在先人的智慧面前,我们连当个门外汉都没资格 赞 7

滩涂

先生晚上好,请教先生,仲景医圣,伤寒大法是否不止于方证,河图之数是否隐藏其中赞 1

作者

用河洛当然可以推演出伤寒真学 赞 5

若水

先生就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赞 4

作者

敢说罢了,仅此而已 赞 4

劉根19983178118

人是一个整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疾病只能越来越多!赞 1

作者

现在医学的低端远超我们想象 赞 4

徐锦鲤1992

我也觉得,医生给我调理肠胃的时候我的月经病就能好点,一旦针对我的月经病调理,我的月经病就更严重赞 1

作者

歪打正着就是这么来的赞 2

张晓

我们偏离大道太久了!有缘者闻之,有福者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