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

日期:2024-09-23

今日不谈医,且用几段历史记载,来谈谈一个特殊群体——中国文人。

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由于不满商纣暴政,姜子牙的大半生都过着潜心修学的隐者生活。在信史可追溯的范围内,他应算是我们文明里最早的文人了。姜子牙年近八旬方才出山辅佐文王平定天下,此后,当文王问及治国之道时,姜子牙给出了让一切统治者震耳欲聋的回答:

王者之国使民富,

霸者之国使士富,

无道之国使国富。

这与后世强国弱民的理念南辕北辙,却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国祚,至今无法被超越。对待王权,不袒护,不谄媚。庙堂之上,是非分明,刚正直言。这是文人最初的风骨,也是后世难以企及的巅峰。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东周礼崩乐坏,庙堂之上已渐渐有了权谋和诡计的影子,纯良的文人也开始受到排挤。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离开庙堂,周游列国。虽然鲜有诸侯采纳他的主张,但他却不曾有任何妥协和让步,始终坚持自己“匹夫不可夺志也”的高傲,即使断粮于中途,却依然倔强地为人们讲述着他的学问和理想,弦歌不绝。

这种倔强和坚守,最终得到了王权的敬重,孔子之后,其门徒中有七十多人入仕,他的理想也终于得到诸侯的采纳。这是孔孟儒家的最初面貌,绝非我们今日所谓的中庸之道可以相提并论。诚实而论,把孔孟之道等同于中庸之道,是一群学问不到家的蠢材和一群良心被狗吃的混蛋串通一气的伟大杰作。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在延续了孔子的坚定和执著外,孟子更多了一份高傲和侠气,诚如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下》里所说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认为君臣关系不分高低贵贱,只是分工不同。

在傲视王权的同时,孟子倡导“民贵君轻”。虽然对王权的妥协必能富贵加身,但孟子依然选择了对弱者的同情,这是那个时代文人高贵又独立的人格使然,更让后世的“领导为上”相形见绌。

严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南朝范晔《后汉书 严光传》
不知几时起,渔翁的形象常出现在历代中国文人画中,而这形象的背后,就是严光的故事:严光是西汉末年的著名高士,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四海。多年后,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严光随即改名换姓,隐入山川,披羊裘,垂钓于江湖,纵然刘秀许以高官厚禄,却不曾转过孤傲的背影。
诚实而言,文人的大面积堕落始于秦汉。嬴政焚书坑儒,斩断了高贵精神的传承,刘邦出身草莽,庙堂之上从此蔓延起一股市痞之气。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扭转,过程虽然缓慢,但终究难逃“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的结局。因此,很多文人为了保留底线和人格,纷纷远离庙堂,隐于江湖。
两汉之后,隐士之风更是盛行。与其对王权山呼万岁,不如选择清静自在,而这背后是文人的无奈和倔强。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唐朝李白《与韩荆州书》

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个民族最具独立和自由精神的人,结束文人可以游离于王权之外的局面,科举制在隋唐应运而生。表面上看,这似乎给了文人一条平步青云的大道,实则是完成了对文人的彻底控制,从此文人但尊八股,失去了应有的洒脱和锐气,正如李世民所说——天下英雄尽入彀中。
李白,那个曾经“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带刀文人,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寻求王权和世俗的认可。李白一生,依附过的权贵不少,从韩荆州到贺知章,从杨贵妃到永王李璘... 然而,他却依然在内心预留下一片功成身退的净土——“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最终远离世俗,以高洁的姿态终老一生。
科举大网一撒,文人在王权之外的自留地就进一步被压缩。虽然傲骨尚在,但离彻底驯服也只是时间问题。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 明朝朱元璋《大诰》

上文说成大白话就是:你们这些文人是国家资产,你不从我,我就杀你。
到了有明一朝,文人终于遭受到毁灭性打压。朱元璋是继刘邦之后,又一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摆在今天就是个小学文化水平的土匪头子。因此,众多江南名士拒绝入朝为官,这招来了朱元璋的血腥报复。文字狱,连坐制... 精英文人几乎被消灭殆尽,以至于方孝孺感慨:“近时海内知名之士,非贫困即死,不死即病。”
最后,这位方孝孺也难逃一死,多年后以被“诛十族”的惨烈,宣告文人最终的屈服。从此,远离皇权成为了文人的奢望,朝堂上从此多了祈求告老还乡的垂垂老矣,山川间却再也不见对皇权的嗤之以鼻。
再多说几句朱元璋。早年的底层经历,让他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近乎癫狂。据《元朝名臣事略》记载,带卑贱性质的跪拜礼始于元朝。而此前,中国人的跪拜只出现在祭祀先祖的礼仪中,君臣之间,并不存在跪拜之礼,遥看当年魏征挺着腰杆进谏,太宗也要退让三分。在赶走蒙古人后,朱元璋发现受跪拜的滋味不错,就把这最野蛮的礼仪保留并推行开来。

此后明清两代,文人失去了自由,习惯了屈膝,做不得清闲自在的野夫,却不得不做一个唯唯诺诺的官。再也没有了独立精神,再也没有了直言进谏,完全沦为皇权的政治工具。

自此,文人的脊梁被彻底打断,后世的满清虽也不是东西,但更多的也是承袭前朝对文人的打压。至于说近现代,四清反右,时代风暴... 历史的车轮真的永远向前进吗?或许,只有把时间拉得足够长,等一切的伟大正确都回归平淡了,答案才能浮出水面。
诚实而论,我同情弱者,但又从不认为农民阶层能够成为时代的推动者,深读正史后,你们会得出与我一样的结论。历史,应该由高贵又充满理想的文人来推动,这些文人不一定要有博士文凭,也未必要写得一手厉害的时代赞歌,但必胸怀天下,侠气尚存。由此,我又想到了姜子牙的立钩垂钓,孔子的弦歌不绝,光武帝的洛水之誓,嵇康的慷慨赴义...

这些高贵和骄傲,都已随风逝去。在没有脊梁的时代,我们用停不下的掌声和说不完的厉害把腰撑起。

———— THE END ————


铁铮

文人实不足道,也实足道,关键是文人选择的是文字杀人或是文以救人?赞 2

作者

因此,文人须有侠气[合十]赞 7

追星者

先生这篇文章的“催化剂”是啥?

作者

实在看不下去了呗... [叹气]赞 7

幸福

有我看过的几个历史号的功力

作者

野生太史令[破涕为笑]赞 4

冷明恒

这些高贵和骄傲,都已随风逝去。在没有脊梁的时代,我们用停不下的掌声和说不完的厉害把腰撑起。 赞 4

炻祯

好犀利的文章赞 2

蓑衣百衲翁

先生正解。文人要有侠骨和傲骨。阿谀奉承之辈不是真的文人。赞 1

作者

[握手]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