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节医话 (二) 六经正从 从何谈起?

日期:2009-07-17

     

      中医六节之学,尚矣。内经“天以六为节”,故不知六节者,断其不知人体之天何在,昧医道远矣。

反省中医源泉,素灵二书,对人体生理病理探讨之深入、运用之广泛,三阴三阳理论首屈一指。继之,医圣张机“垂方法,立津梁”,在伤寒杂病论中更承立为唯一的指导理论,贵为这部临症第一书的提纲。学者读医史,应该都清楚三阴三阳理论才是中医学无可替代的正宗理论,绝非今天所谓的“五脏五行为中心”。

     季汉的战乱不幸,使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几乎失传。幸亏晋太医令王叔和继为编次,今天我们才能看到张机著作。然而,王叔和立了大功之后却犯了大错:还没有弄清三阴三阳(六节)这一大道理时,却写了《脉经》。历代的名医大家都跟随着王叔和的脚步,绕过六节,写下了汗牛充栋的医书,在形成众多流派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医学正道。今天中医的困境是怎么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坤之初六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功臣便是元凶,能不令人三叹?

     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这六节运用于人体,早在内经便出现了手足之分。今天,修正有心与诸位同道弄清一个问题:

      手少阴与足少阴,孰为少阴之正?为什么?   

      手太阴与足太阴,孰为太阴之正?为什么?

      手厥阴与足厥阴,孰为厥阴之正?为什么?   

      手少阳与足少阳,孰为少阳之正?为什么?

      手太阳与足太阳,孰为太阳之正?为什么?   

      手阳明与足阳明,孰为阳明之正?为什么?

      这是一个正经而严肃的学术问题,决不允许绕过:绕过还须绕回来,真心希望中医人从此也讲认真。


  • 走出白桦林  学习大作,我也会“思考”的2009-7-17  16:40

          中医修正 回复走出白桦林:再不认真思考,中医就要灭亡了,我们不觉得愧对祖先吗?但如何思考?首先要放弃历代成见,更不能相信今天的“学术权威”。修正认为要“清读”内经和伤寒论,也就是说读经时先放下后人的注解,不需要别人伴读。(2009-7-17  20:33)

  • 清溪流派  人体是动态的系统。。。各种理论所阐述的作用都在起同时作用, 互相影响着,没什么主次先后。抓住一点而调整, 理论上就应对系统中其它作用做到影响。老师您说我的理解对吗?2009-7-17  19:46

          中医修正 回复清溪流派:谢谢光临审阅。首先请不要叫我“老师”,也可能您的功力和年龄还在修正之上呢。我不敢说各种“流派”各有多少正确成分,但一定都有他们的经验。但要理解中医学的正宗理论,我认为自古华山一条路,绕不过去的。绕过去还要绕回来,解铃一定是中医人。 (2009-7-17  20:43)

  • 自然神  请问大师:“天以六为节”,指的是六气?还是六经?2009-7-18  07:35

          中医修正 回复自然神:谢谢光临审阅。首先请不要叫我“大师”,我跟那些媒体上的“大师”不是一伙的。《素问》曰“天以六为节”,指的是一种六分圜道的论医法。六气六经都是六节的衍生物。从已有的中医文献看,后人对六气的认识基本上是错误的;六经概念也必须复审。(2009-7-18  22:18)

  • 清溪流派  总是感觉老师是把自己当成一名小学生来看待学问之事,好敬佩。谦虚是种美德啊。期待下篇文章早日发表。2009-7-18  11:55

          中医修正 回复清溪流派:我确实觉得基础问题还没有弄清楚之前,任何行为都不可能完美。如果您将本文的六个问题看得太肤浅了,我很遗憾。我相信自己已经不再是一名小学生,但想在一千八百年的医史中,寻找中学生似乎很困难。谢谢您一篇再顾,修正鞠躬。(2009-7-18  22:24)

  • 如露如电  旁征博引、入木三分,国粹传承,有艳阳天!2009-7-18  17:46

          中医修正 回复如露如电:高人看顾,蓬荜生辉。您的生花妙笔,总让我拍案叫绝,同时感到惭愧。谢谢您的点头,这里就不再过谦了。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修正鞠躬。(2009-7-18  22:30)

  • 剑柳飘飞  手足何为正通?天地本为浑元一气 一体.先生把三阴三阳作六节论,就象一博友:“天以六为节”,指的是六气?还是六经? ...简单的复杂 复杂的简单 把黑暗中行走的人弄糊涂了! 等待先生下文 能象'黄帝内景'中的灯塔 照亮人行进 .共同声讨学究们文字游戏.2009-7-21  17:02

          中医修正 回复剑柳飘飞:难得兄弟如此关注鄙文。这里将在很长的时间里保持“清谈”,先在文字上和医理上对经典来个清楚的交代。不是我无事生非,要将“简单”的问题弄复杂,而是历代医家跨越了太多本不该跨越的实在理论,导致今天我们基础理论的空洞。就我们的历史和现状看,“文字游戏”的重要性远在一方一技之上。一方一技就算登封造极,止于江湖郎中;“文字游戏”弄清楚了,中医学才能认清本源,看清方向,才有今后的路。(2009-7-24  22:31)

  • 易宁方手少阴与足少阴,孰为少阴之正?为什么?    手太阴与足太阴,孰为太阴之正?为什么?

    手厥阴与足厥阴,孰为厥阴之正?为什么?    手少阳与足少阳,孰为少阳之正?为什么?

    手太阳与足太阳,孰为太阳之正?为什么?    手阳明与足阳明,孰为阳明之正?为什么?


    -----这问题有意义吗?这个正做解释,有何现实意义?快  手少阴与足少阴,孰为少阴之正?为什么?手太阴与足太阴,孰为太阴之正?为什么?手厥阴与足厥阴,孰为厥阴之正?为什么?手少阳与足少阳,孰为少阳之正?为什么?手太阳与足太阳,孰为太阳之正?为什么?手阳明与足阳明,孰为阳明之正?为什么?-----这问题有意义吗?这个正做解释,有何现实意义?快不无病呻吟了!足与手,非要分出一个正字来,本身想法就已经钻了牛角了!请博主好好考虑阴阳如果转化和辨证,你就不会提出如此幼稚的问题了。2009-7-23  22:00

          中医修正 回复易宁方:易先生,这些不是幼稚的问题。您退休“入行”,总想寻找些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单方、秘方”,这种时不我待、走捷径的思路,造就了中医历史上众多似懂非懂的“神医”。希望您退休后有时间,多修习些经典正经理论,别着急追逐荒诞的神秘。(2009-7-24  22:51)

  • 易宁方  用现代知识的技法看人体,如借用中医观念及方法,早已时过境迁了。
    唯有变化发包容一切,能跟上时代发展。2009-7-23  22:26

          中医修正 回复易宁方:我不止包容,而且钦佩现代西医。但对中医的思考,我认为必须反省我们走过的一千八百年路,因为张机之后的中医“进步或发展”的说法,都是荒唐可笑的。(2009-7-24  22:55)

  • 西岳青城  观当下,自成一统,哗众取宠者数不胜数,而能形单影只苦读伤寒者,已是了了,对名利的追逐早已背离了从医的初衷。医圣之言简而奥,能深谙此理并灵活运用,必是医中高手,这高手现在已不多见,未来,会否成为江湖传说?国医,国学,真到末路之时,这民族危矣。2009-7-23  22:41

          中医修正 回复西岳青城:中医师的行为早已严重江湖化,但《内经》《伤寒论》决不会成为江湖传说,修正在此可以拍胸膛讲话。但如何向同道述说,却是件煞费苦心的事。担心龙来了,却吓坏了自己人;燕归来,却飞入别人家!(2009-7-24  23:02)

  • 大医之道  先生能观内景隧道乎?若能,对人体生理气化机制,一观便知.2009-7-24  15:50

          中医修正 回复大医之道:谢谢光临审阅。观先生博文,医丹仙佛并容,堂堂皇皇。钦佩,钦佩。
    这里但论医道,交汇处只一言带过,不会将中医引入神秘。修正常人也,无特异能力,尚未洞见自身之内景隧道,祈望指点。修正鞠躬。(2009-7-24  23:12)

  • 天堂女  初涉中医,印象中从六气来看,有:手少阴为少阴之正;足太阴为太阴之正;足厥阴为厥阴之正;手少阳为少阳之正;足太阳为太阳之正;手阳明为阳明之正,不知六气与六节怎么看,也没有深究为什么.2009-7-26  22:17

          中医修正 回复天堂女:我本不想现在就谈论这些问题,提问的原意是要今天的名医大家扪心自问胸中有多少料。
    谢谢天堂女认真,不讲两句就不礼貌了:足少阴为少阴之正,手太阴为太阴之正,手厥阴为厥阴之正,手足三阳不为三阳之正。相关内容打算在108日开谈周年时有所论述,敬请天堂女届时光临。修正鞠躬。(2009-7-26  23:10)

  • 泥巴匠黄元御云:

    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
    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
    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
    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
    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
    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   黄元御云: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盖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阴以君火司气,而足少阴癸水在从化之例;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足太阳以寒水当权,而手太阳丙火在奉令之条。木之化火也,木气方盛,而火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
    火气既旺,而木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土之化金也,土气方盛,而金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金气方旺,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母气用事,子弱未能司权,则子从母化;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修正先生以为黄师说的不对吗?2009-7-27  10:24

          中医修正 回复泥巴匠:谢谢老朋友光临审阅。说心里话,修正很敬佩您的修业精神。就象前面有人提出徐灵胎、陈修圆、刘渡舟如何,今天您也问我黄元御如何,这就叫我犯难了。可能我们修读内伤的方向不同,所得结果也不一样:修正解六节从来不用五行生克。这是修正于2008-10-17“修正序言”上的一段话:对六节藏象探讨,修正的用功费时是罕与相匹的。廿二年来尽量不参考历代注释,避免被别人的见解所左右,以保持独立的思维。因此,求索的结果也独异于诸家。(2009-7-27  21:27)

  • 泥巴匠先生狂言:“张机过后津梁断”“一千八百年就没人懂六节”,把仲景后的所有中医全否定了,是否太武断?难道您对1800年来的所有医生都十分了解吗?就不存在人家懂六节而您不知道这种情况吗?

    黄元御也曾说过: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仲景既没,此义遂晦,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生灵夭札,念之  先生狂言:“张机过后津梁断”“一千八百年就没人懂六节”,把仲景后的所有中医全否定了,是否太武断?难道您对1800年来的所有医生都十分了解吗?就不存在人家懂六节而您不知道这种情况吗?
    黄元御也曾说过: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仲景既没,此义遂晦,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生灵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气解。黄师明白这些道理后,疯狂著书,争分夺秒,在有生之年著医书十一种,传于后世,使后来者在学医路上少走弯路。(如果当时有网络,黄师定会把他的书第一时间公布在他的博客上。)而修正先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却半遮半掩,欲言又止,岂非顾弄玄虚哉?2009-7-27  10:43

          中医修正 回复泥巴匠:谢谢泥巴匠直言,确实存在着人家懂而我不懂的情况。所以要上网耐心修路磨蹭三年,恭候高人出而教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幸何如哉?三拜九叩焉足以报师恩?
    至于批评我半遮半掩,欲言又止,那可是误解了。不说今天学术界的气氛如何,六节医话(一)的担心您能为我解决吗? 这里如果只是在故弄玄虚,以泥巴匠之专业深知,三请未必可致,今一日再评,修正深感荣幸。 不论您如何评论,我都会当做同志加兄弟看待,因为找到您这样的人太不容易了。真心话。(2009-7-27  21:45)

  • 泥巴匠先生六节医话(一)的担心,我還是不太明白。
    您是怕您的研究成果公布于眾后對西醫有利而對中醫不利嗎? 怎么能會有這種效果呢?太不可思議了。
    如果真如此,那您磨蹭2-3年有什么作用?意義何在?目的何在?
    請先生明示。
    實在是太想讀先生的大作了!這么長時間了,您也發了這么多文章,可實質的內容一句也沒有說。  先生六节医话(一)的担心,我還是不太明白。您是怕您的研究成果公布于眾后對西醫有利而對中醫不利嗎? 怎么能會有這種效果呢?太不可思議了。
    如果真如此,那您磨蹭2-3年有什么作用?意義何在?目的何在?請先生明示。
    實在是太想讀先生的大作了!這么長時間了,您也發了這么多文章,可實質的內容一句也沒有說。2009-7-28  17:21

          中医修正 回复泥巴匠2-3年还是最乐观的估计,一月一篇的进度时有思考的。我的顾虑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中医人在糊涂了一千八百年之后不可能在一夕之间改正。在此鄙人奉劝先生也来一次“清读”内经伤寒论,就不劳黄元御陪读了,还不更贴近经典原意?鄙人的修业心得会无保留地公之杏林,任由同道品评,时间掌握自有分寸。至于西医的利用和干扰,不可忽视,历史的教训岂可轻视?蒙您数十次的光顾和评论,修正确实感激,但若说“可實質的內容一句也沒有說”,会把您我都弄糊涂了。
    好了,100%的人民内部矛盾。辩论何妨再深入些?但可不能动气,为中医贡献心力,与子共勉。(2009-7-28  20:53)

  • 泥巴匠要是凡人“清讀內經傷寒”都能理解其真,也不至于“張機過后津梁斷”(修正語)了,也不會“此義自仲景后千載無知者”(黃師語)。

    古代的讀書人大都是熟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如此功底讀內經傷寒尚不得其旨,時至如今,我等不讀古文久矣,如果清讀內經傷寒,句讀尚不知,安知其意哉?

    所有對于我們這些沒有特殊天份  要是凡人“清讀內經傷寒”都能理解其真,也不至于“張機過后津梁斷”(修正語)了,也不會“此義自仲景后千載無知者”(黃師語)。
    古代的讀書人大都是熟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如此功底讀內經傷寒尚不得其旨,時至如今,我等不讀古文久矣,如果清讀內經傷寒,句讀尚不知,安知其意哉?
    所有對于我們這些沒有特殊天份的人來說,十分需要一本好的注解“陪讀”,原指望借先生的書陪讀,看來是等不及了,只有拿黃師的書陪讀了。
    您既然說出了“百世杏林大糊涂”,我讀您的文章當然是要找那些示人以明的內容,可是讀了您的所有文章,您寫出來的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初學尚且知道,當然中醫人應該都知道了),沒有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故言“實質的內容一句也沒有說”。2009-7-29  10:47

          中医修正 回复泥巴匠:《医学三字经》曰“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望泥巴匠有人陪读时,仍主次分明。
    修正懂得一些,不懂得可能更多,但愿意拿出来分享。不过,总不能因此而坏了原始的安排。您若有具体问题可以email to: zhongyixiuzheng@yahoo.com. , 我们可以具体讨论。对了,有您陪读,修正荣幸。(2009-7-29  21:36)

  • 老中医  来看望先生,听说你病了很是关心。不知能否帮上忙。每每看到先生对来访者的回复,都非常感激。百忙中坦然面对虚心沟通,感叹不已。。。。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学习先生之精神。2009-7-30  14:06

          中医修正 回复老中医:谢谢老同志来看望。三周前是病了,现在康复中,没有大问题,小麻烦可有些,需要些时日调养。开博了,多少都会成为负担。同志间的交流是好事,楼上泥巴匠是个正经的学者,面对这样的交流,我会精神振作的。保养好身体,迎接中医学真正振兴的到来。(2009-7-30  22:09)

  • 见知堂  朋友你好!夜已经很深了,人也真有点昏沉的感觉,但好不容易读到这样的文章,真解饥解累啊!希望可以和博主做个好朋友,常联系,常探讨,算是为了中医,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我说一点自己的浅见:《素问》和《灵枢》是两本著作,硬把他们凑成《内经》也许是一个错误。《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最先谈到三阴三阳的著作。读了以后我有一个很模糊的感觉就是三阴三阳好像指的不一定是六经,就象三焦一样,是对人体在功能层面的划分。想法很模糊,很不准确。但这几天我真的太累了,但我会继续思考这个问题。朋友你好!夜已经很深了,人也真有点昏沉的感觉,但好不容易读到这样的文章,真解饥解累啊!希望可以和博主做个好朋友,常联系,常探讨,算是为了中医,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我说一点自己的浅见:《素问》和《灵枢》是两本著作,硬把他们凑成《内经》也许是一个错误。《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最先谈到三阴三阳的著作。读了以后我有一个很模糊的感觉就是三阴三阳好像指的不一定是六经,就象三焦一样,是对人体在功能层面的划分。想法很模糊,很不准确。但这几天我真的太累了,但我会继续思考这个问题。2009-7-31  01:05

          中医修正 回复见知堂:同意您的看法,我们是同志,再成为朋友,常联系,常探讨,为了中医,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进步。
    《素问》和《灵枢》是两本著作,前人要合成《内经》以回答史册记载由他吧。三阴三阳问题不谈清楚,中医走投无路,只能灭亡。对此,我们不但要怀疑权威的勇气,还要有批判师、祖的勇气。(2009-8-1  23:03)

          中医修正 回复见知堂:三阴三阳,这一众多“学者”视为畏途的东西,难得有见知堂愿意思考,十分高兴。我们共同研究。(2009-8-1  23:06)

  • 学习中医泥巴匠言之有理。我也是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找到你所提问题的答案的。黄元御说:“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手少阴以君火司化,足少阴之水从令而化热者,常也。而足少阴之病寒,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原寒;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君火原从水化也。足太阳以寒水司化,手太阳之火从令而化寒者,常也。而手太阳之病热,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原热;足太阳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寒水原从火化也。足厥阴以风木司化,手厥阴之火从令而化风,手少阳以相火司化,足少阳之木从令而化暑者,常也。而  泥巴匠言之有理。我也是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找到你所提问题的答案的。黄元御说:“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手少阴以君火司化,足少阴之水从令而化热者,常也。而足少阴之病寒,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原寒;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君火原从水化也。足太阳以寒水司化,手太阳之火从令而化寒者,常也。而手太阳之病热,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原热;足太阳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寒水原从火化也。足厥阴以风木司化,手厥阴之火从令而化风,手少阳以相火司化,足少阳之木从令而化暑者,常也。而手厥阴之病暑,足少阳之病风,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风也。足太阴以湿土司化,手太阴之金从令而化湿,手阳明以燥金司化,足阳明之土从令而化燥者,常也。而手太阴之病燥,足阳明之病湿,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金性本燥而土性本湿也。”2009-10-9  09:20

          中医修正 回复学习中医:内经或以北方为少阴,或以北方为太阴,可从来没听说以南方为少阴的。(2009-10-9  23:34)

  • 东方一峰   手指甲里的小太阳全不见了,是身体虚弱的征兆。免疫力是西医的名词,是不是免疫力下降就很难说清楚。但手指甲里的月白全不见了,肯定是气血不足,生命力低下了。2009-10-9  21:42

          中医修正 回复东方一峰:谢谢来访,也听别人说过这样的见解。鄙人大致上同意,值得深入研究。(2009-10-9  23:36)

  • 东方一峰  现在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对五藏属五行,五行相生克的理论有几个是精通的?在修正先生还没有拿出六节理论的系统陈述前,我不会轻易放弃中医的五藏五行学说的,2009-10-9  21:52

          中医修正 回复东方一峰:做学问虽然应该择善而从,必要的固执是不可少的。
    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不是没有用处,“地以五制会”岂能不当一回事?天虽然至高至大,若没有一个地来“德合无疆”,如何调正其经纬度?
    鄙人这里矫枉需要过正,骂起历代名家时可能会很难听,君子明审。
    谢谢光临审阅,欣赏您的认真。(2009-10-9  23:50)

  • 东方一峰  提一个问题,征求哪位大师的回答:《内经》云,“是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秋冬养阴”的意思,就是秋冬天的进补应该是补阴,即多吃点清凉滋阴的东西吗?2009-10-9  22:05

          中医修正 回复东方一峰:养阴养阳,如果说需要吃些什么东西的话,太浅薄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叙述这一经文时,可没有告诉人要吃些什么,别听药商药书乱讲话。调节心神比吃补药重要得多了,在养生学问上,丹家比医家高明多了,今天中医药已经被商人严重利用了。先生明审。(2009-10-9  23:58)

  • youla  自孙思邈后的显世医家中唯傅山修学兼并,其余的都是儒医故于医道多缪矣。黄元御例外实属不易。中医实乃道医也!2009-12-14  13:16

          中医修正 回复youla:医学、丹道,彼此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互通之处不少。但医是医,丹是丹,不可随便混淆。 20年来,由气功师转行中医大师的人不少,相当可笑。“气功”二字,名词本身就值得推敲。(2009-12-24  20:3

  • 岐黄古筝“历代的名医大家都跟随着王叔和的脚步,绕过六节,写下了汗牛充栋的医书,在形成众多流派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医学正道。”说得对极。自唐以降,中医理论纷纭繁杂,从简走向繁,这本身有违阴阳之道,又犯了一个方法论的大错误。温病学家充其量是拾遗补漏,难说他们的理论已经形成体系,既不说与伤寒对立,更不说与伤寒平起平坐。温病脉络是不清晰的,不过是拼凑起来的“理论”。对此,本博也有论及。  “历代的名医大家都跟随着王叔和的脚步,绕过六节,写下了汗牛充栋的医书,在形成众多流派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医学正道。”说得对极。自唐以降,中医理论纷纭繁杂,从简走向繁,这本身有违阴阳之道,又犯了一个方法论的大错误。温病学家充其量是拾遗补漏,难说他们的理论已经形成体系,既不说与伤寒对立,更不说与伤寒平起平坐。温病脉络是不清晰的,不过是拼凑起来的“理论”。对此,本博也有论及。2009-12-23  17:49

          中医修正 回复岐黄古筝:叶桂本人倒有自知之明,不敢将一己之见印书,仅作为调教门内弟子的讲稿。想不到死后却由《吴医汇讲》这一媒体把他宣扬包裹成了一代宗师,使气脉难续的中医学又长出了个大痈。彗星的闪亮,被误解成了黎明到来,根本原因还是医学界没有人材,看不懂《伤寒论》和《内经》。(2009-12-24  20:40)

  • 岐黄古筝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序言中就提到有人问:这些药方疗效如何,有没有病人反馈?叶氏弟子华岫云搪塞道:如此多病人看我师傅,若没有疗效会这样吗?如果叶氏的那些方都如伤寒金匮那般能够不断重复取效,恐怕今天用叶氏的方就足以敌天下了。但叶氏的方在中医界的重复几率与伤寒金匮方对比,万与一。我观叶氏的医案,概念不清的甚多,叶氏基本上是经验派而非理论派,只有伤寒金匮才可以称之为理论派,故无需案例说明,因为基本上可以说,那是定律,照执行就是。所以我提出,中医必须从经验医向理论医转变,这样才有章可循,才能大量复制人才,中医振兴才有望。  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序言中就提到有人问:这些药方疗效如何,有没有病人反馈?叶氏弟子华岫云搪塞道:如此多病人看我师傅,若没有疗效会这样吗?如果叶氏的那些方都如伤寒金匮那般能够不断重复取效,恐怕今天用叶氏的方就足以敌天下了。但叶氏的方在中医界的重复几率与伤寒金匮方对比,万与一。我观叶氏的医案,概念不清的甚多,叶氏基本上是经验派而非理论派,只有伤寒金匮才可以称之为理论派,故无需案例说明,因为基本上可以说,那是定律,照执行就是。所以我提出,中医必须从经验医向理论医转变,这样才有章可循,才能大量复制人才,中医振兴才有望。2009-12-24  21:07

          中医修正 回复岐黄古筝:您讲的太好了。不作出这样的转变,我们至今仍处在江湖阶段,今天的中医学,基本上是江湖医学阶段,可叹20多年前友兰兄一句“经验医学”却引来无数“中医人”的口诛笔伐,十足的江湖反应。事到如今,我们决不能指望博士院士和祖传中医,希望同志者当仁不让,为中医“平反”,大胆否定导致今日绝境的一千八百年中医史,直接继承《内经》《伤寒论》。修正恳切期望能在网上凝聚同志,克绍内伤绝学,不枉入道30余载。(2009-12-24  22:22)

  • 程氏女科  敬佩您!岳美中老中医是主张从内经和伤寒学起2010-5-15  22:00

          中医修正 回复程氏女科:看来,岳先生对《伤寒论》后的中医也是否定的,至少是不能肯定的。据鄙人所知,历史至今的名医大家对《伤寒论》之后的中医多有微词,但一个个都半推半就地成名成家了。这就是中医“学”真真切切的历史,留给我们今天“宝贵”的遗产——百年来两次被威胁废除,愤怒伴随着无奈!今天的中医人必须勇敢地怀疑自己的师祖,否定前辈的“丰功伟绩”,否则就没有生路。(2010-5-16  08:59)

  • 程氏女科  具愚所知,但凡是当代的名老中医,都是推崇伤寒论的,我案头上也有一本任应秋的伤寒论语译,而且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总有这样的困惑,不同的中医面对同一个病人,往往方药各有千秋,但病症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最好的处方只能是唯一的,所以我总觉得中医的根在哪?我甚至觉得自己门都没有,好像是西医的诊断模式,在您这里看到了希望,请您赐教!
    具愚所知,但凡是当代的名老中医,都是推崇伤寒论的,我案头上也有一本任应秋的伤寒论语译,而且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总有这样的困惑,不同的中医面对同一个病人,往往方药各有千秋,但病症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最好的处方只能是唯一的,所以我总觉得
    中医的根在哪?我甚至觉得自己门都没有,好像是西医的诊断模式,在您这里看到了希望,请您赐教!2010-5-16  09:45

          中医修正 回复程氏女科:是啊,中医学的根在哪医圣《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谈的到底是什么?《内经》广泛记载的三阴三阳内容,历代名医有谁能略知一二?仲景之后,至今大约一千八百年的“中医学”,大致上可以形容为“无根之物”。中医学要想获得新生,就必须从《内经》《伤寒论》中寻根。对此,鄙人只能提供小小的心得——清读《内经》《伤寒论》,也就是说不要先看任何名家名著。先生审之。(2010-5-17  10:31)

  • 程氏女科  谢谢您百忙之中的回复,让我受益非浅,如果您有这两本书版本比较好的,麻烦您发给我行吗,我把我的邮箱留在纸条上,不甚感激!!为谢!2010-5-17  12:19

          中医修正 回复程氏女科:谢谢光临审阅。鄙人到现在为止,看到的都是书店买来的普通版《内经》《伤寒论》,并没有任何“比较好的版本”。实话实说。(2010-5-21  10:34)

  • 丁杰这就是刚刚谈到的,它是一个纵向的辨证,是一个贯穿天地的辨证,是一个真正的“经”的辨证。因此,这样的辨证才最符合人的本性,最能够体现人的这个特征,所以,这个辨证方法最能揭示疾病的根本。《素问》说“治病必求于本”,可以说这个辨证模式是一个最方便的求本模式。难怪后世要把六经这个辨证模式称为能“钤百病”的模式。而其他的辨证模式,像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脏腑辨证,这些都是横向的辨证,都是注重纬线的辨证。所以,这些辨证在某方面都有局限性,而六经辨证或者说阴阳辨证没有这个局限性。  这就是刚刚谈到的,它是一个纵向的辨证,是一个贯穿天地的辨证,是一个真正的“经”的辨证。因此,这样的辨证才最符合人的本性,最能够体现人的这个特征,所以,这个辨证方法最能揭示疾病的根本。《素问》说“治病必求于本”,可以说这个辨证模式是一个最方便的求本模式。难怪后世要把六经这个辨证模式称为能“钤百病”的模式。而其他的辨证模式,像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脏腑辨证,这些都是横向的辨证,都是注重纬线的辨证。所以,这些辨证在某方面都有局限性,而六经辨证或者说阴阳辨证没有这个局限性。2010-7-15  21:37

          中医修正 回复丁杰:是的,六节藏象是中医学的根本,中西医理论在此可以融合。不懂六节藏象的中医学者,只能称呼为“江湖郎中模仿者”。六节藏象,正是叶公所期待的龙。(2010-7-15  23:31)

  • 丁杰  先生认为刘力红的观点怎么样呢?2010-7-15  21:39

          中医修正 回复丁杰:谢谢关心,谢谢评论。刘力宏,现世杏林之英杰。立场坚定,难得。
    同志交往,至少要互相鼓励。但医理探讨,不容些许含糊。(2010-7-15  23:23)

  • 云游郎中
    看见先生的六经主从之问,应寥寥,实为中医的现状伤感。唯泥巴匝者着实有些功力。在下不揣浅陋,试释一下,望先生不吝赐教!

    手少阴与足少阴,孰为少阴之正?为什么?
    答:手少阴为少阴之正。因为少阴主二之气 ,为君火司令,而手少阴心正为君火,足少阴为寒水,不当位也。
       手太阴与足太阴,孰为太阴之正?为什么?  看见先生的六经主从之问,应寥寥,实为中医的现状伤感。唯泥巴匝者着实有些功力。在下不揣浅陋,试释一下,望先生不吝赐教!
    手少阴与足少阴,孰为少阴之正?为什么?
    答:手少阴为少阴之正。因为少阴主二之气 ,为君火司令,而手少阴心正为君火,足少阴为寒水,不当位也。
      手太阴与足太阴,孰为太阴之正?为什么?
    答:足太阴为正。太阴为四之气,为湿土司令,而足太阴正属湿土。手太阴肺为辛金而从这。
    手厥阴与足厥阴,孰为厥阴之正?为什么?   
    答:足厥阴为正。厥阴为风木主令,为初之气也,足厥阴肝木应之为正,手厥阴心包君火为从。
     手少阳与足少阳,孰为少阳之正?为什么?
    答:手少阳为正。因为少阳为相火司令,为三之气。虽然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均为相火,而胆为甲木,故为从。
    手太阳与足太阳,孰为太阳之正?为什么?
     答:足太阳为正。太阴为寒水司令,为终之气。足太阳膀胱为属寒水为正,手太阳小肠丙火从之。
      手阳明与足阳明,孰为阳明之正?为什么?
    答:手阳明为正。阳明为燥金司令,手阳明大肠属燥金为正,足阳明胃戊土从之。
    2010-11-15  16:02

          中医修正 回复云游郎中:朋友,手足三阳都不是三阳之正。《阴阳离合论》曰“阴为之主”。(2010-11-15  18:34)

  • 笃行
    先生好,大一的时候,《中国法制史》的教授用了两节课,讲了一个天字,当时完全没听懂,估计老师也没指望我们听懂,却在我心里埋了个种子,以后很留意这个字眼,后来看易经,才知“天”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感觉天在人体是不是指“元气”或是“先天一气”?一气流行,循环无端。地则指整个身体,自然包括五脏六腑。而人身之中又分小天地,如头为阳,腹为阴。 但如果按我这样理解,猜想人的六节就是在四时基础顺序变化,人做到恬惔虚无,真气就从之。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六节为乱,病矣,四时调神,就是调元气和人体六节的“根本大道”,而五藏是通畅与否的“晴雨表”。 若犯低级错误  先生好,大一的时候,《中国法制史》的教授用了两节课,讲了一个天字,当时完全没听懂,估计老师也没指望我们听懂,却在我心里埋了个种子,以后很留意这个字眼,后来看易经,才知“天”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感觉天在人体是不是指“元气”或是“先天一气”?一气流行,循环无端。地则指整个身体,自然包括五脏六腑。而人身之中又分小天地,如头为阳,腹为阴。 但如果按我这样理解,猜想人的六节就是在四时基础顺序变化,人做到恬惔虚无,真气就从之。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六节为乱,病矣,四时调神,就是调元气和人体六节的“根本大道”,而五藏是通畅与否的“晴雨表”。 若犯低级错误,先生莫笑,还请指正。2012-4-27  02:38

          中医修正 回复笃行:仰观夜空,星奔西北。不过明天晚上这时候,那颗星星还在那里;明年这时候,那颗星星还在那里。所以说“天道好还”。人体内动而能还的,便如天之圜道,四时六节都是,怕的就是五行生克构成的五星圆,兼色足以乱正。(2012-4-27  20:36)

  • 笃行
    谢先生指点,末学还要琢磨琢磨,人体动而能还的,想起复卦。 五行生克以前看过,感觉在中医里五行应该是研究变化的,而四时六节是变化之本。如果懂五行,不懂四时六节,便是舍本求末了,而懂了四时六节之理,再运用五行生克,则可应人应物了。先生的六节理论,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不过春燕都归来了,总有柳岸花明的一天:)   谢先生指点,末学还要琢磨琢磨,人体动而能还的,想起复卦。 五行生克以前看过,感觉在中医里五行应该是研究变化的,而四时六节是变化之本。如果懂五行,不懂四时六节,便是舍本求末了,而懂了四时六节之理,再运用五行生克,则可应人应物了。先生的六节理论,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不过春燕都归来了,总有柳岸花明的一天:)2012-4-27  21:05

          中医修正 回复笃行:五行生克,好像也是动而成环的,启玄子却把它应地不动。这里的困难,是因为六节周行没弄清楚。六节经天很快就要公诸天下,不过这个千古难题并不能为中医解决一切,到时候,如何运用六节却是难上加难。(2012-4-28  08:14)

  • 笃行
    先生的回复文笔太美了,有点禅宗的味道。世间事莫大过于阴阳,但阴阳抽象,我的内家拳恩师说“阴阳必须有物所指,否则必入混沌。”,所以先贤才言四时,六节学问,万变不离其宗,使百姓日用而不知。 而六节的失传,使得中医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先生潜沉专一做学问,是想做学问是给中医接脉啊。哈哈,我读书少也有读书少的好处啊,没被带到沟里去。   先生的回复文笔太美了,有点禅宗的味道。世间事莫大过于阴阳,但阴阳抽象,我的内家拳恩师说“阴阳必须有物所指,否则必入混沌。”,所以先贤才言四时,六节学问,万变不离其宗,使百姓日用而不知。 而六节的失传,使得中医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先生潜沉专一做学问,是想做学问是给中医接脉啊。哈哈,我读书少也有读书少的好处啊,没被带到沟里去。 2012-4-27  21:18

          中医修正 回复笃行:圣贤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从一棵树上的果实,我们应该明白这是棵什么树。中医学千年不见进步,近代更是两次被威胁废除,难道我们还不能明白那汗牛充栋的“成就”中废品太多了吗?(2012-4-28  08:20)

  • 禅手指
    1:人体是动态的系统。。。各种理论所阐述的作用都在起同时作用, 互相影响着,没什么主次先后。抓住一点而调整, 理论上就应对系统中其它作用做到影响。老师您说我的理解对吗?
    =======人体是个动态的系统,这句话我喜欢,读《内》《伤》就是洞悉或者解剖这个系统结构的走势变化以及类型,真通了才会万病皆可医,随手一抓皆为药!:   1:人体是动态的系统。。。各种理论所阐述的作用都在起同时作用, 互相影响着,没什么主次先后。抓住一点而调整, 理论上就应对系统中其它作用做到影响。老师您说我的理解对吗?
    =======人体是个动态的系统,这句话我喜欢,读《内》《伤》就是洞悉或者解剖这个系统结构的走势变化以及类型,真通了才会万病皆可医,随手一抓皆为药!:
    2:抓住一点而调整,
    ======阴极阳生,抓住转折点,,点线面的用时间拉开空间,做到真正的“因天之序,合道而行!"
    ======这个同志好厉害,笨笨我还没有正式看过医书,赶快跟紧修正先生 脚印!2012-5-21  18:30

          中医修正 回复禅手指:既然笨,还没有正式看过医书,估计很难跟上先生我的脚印。您那坦胸露乳的logo在博克上到处晃来晃去不好吧?(2012-5-22  08:02)

  • 神農氏敝人来一番闲谈。仰观夜空,看龙虎龟蛇流迁于上,壮哉。然而整个天图之运行,浩大尤胜。“天道好还”,然也,天图二万五千九百二十年运行一周,七十二年行一度,故今夜的星星,对比去年同日,只走了1/72度即50",肉眼绝难认出。伟哉二万五千九百二十年,纵使众人所云之华夏文明五千年,也才占了不到五分之一。时空,一直是人类理解力之痛。闲谈到此。  敝人来一番闲谈。仰观夜空,看龙虎龟蛇流迁于上,壮哉。然而整个天图之运行,浩大尤胜。“天道好还”,然也,天图二万五千九百二十年运行一周,七十二年行一度,故今夜的星星,对比去年同日,只走了1/72度即50",肉眼绝难认出。伟哉二万五千九百二十年,纵使众人所云之华夏文明五千年,也才占了不到五分之一。时空,一直是人类理解力之痛。闲谈到此。2012-5-21  18:31

          中医修正 回复神農氏:是的。人道近,天道远,因果通于三世。佛经有言“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今天中医的困窘,便是《伤寒论》后无数中医人所作业的总报应。
    天道远,安知中医从此一蹶不振?(2012-5-22  08:11)

  • 上下卡死  仔细看《阴阳离合论》,发现很多名词和短语,不知道什么意思,而且对应关系也不是一下能明白,今天先留到这里。来日慢慢嚼。2013-1-22  11:41

          中医修正 回复上下卡死:是的。您一下子走过去,那么1800学者不都成了白痴?(2013-1-23  12:12)